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类解放

人类解放

人类解放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836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772篇;相关期刊530种,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前线、实事求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人类解放的相关文献由82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同舫、杨康裕欣、苗贵山等。

人类解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5 占比:18.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772 占比:81.86%

总计:4608篇

人类解放—发文趋势图

人类解放

-研究学者

  • 刘同舫
  • 杨康裕欣
  • 苗贵山
  • 高放
  • 朱宝信
  • 李培超
  • 李秀群
  • 马俊峰
  • 魏长领
  • 侯小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繁慧; 艾志强
    • 摘要: 马克思的机器思想是马克思技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曾多次提及机器,并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进行深刻批判.马克思认为,机器的应用虽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但资本操纵下的机器加重了工人劳动的异化、工人主体性的丧失、劳动力的相对过剩等问题.马克思对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思想,对解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具有重要的启示.
    • 孙全胜
    •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些原理和西方传统法学的一些特质,呈现出理论形态的多样性、伦理导向的自由性和逻辑演化的人本性。与西方传统法学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更关注实践性的法学理论,更注重用历史辩证法分析现实法律现象,更强调对现实法律制度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不太强调物质生产对法律的决定作用,不承认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认可法律是一种意识形态等。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和马克思主义法学在阶级立场和研究方法上不同,但两者都是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理论创新,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实现人的总体解放。
    • 王伟慧
    • 摘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新时代青年的择业观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但是新时代青年的择业观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拜金主义盛行、追求“铁饭碗”、存在职业歧视、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等,这些错误观念无论对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有阻碍作用。而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具有很深刻的意蕴,给新时代青年择业以巨大启示。
    • 张飞; 何正玲
    • 摘要: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中存在着诸多马克思所批判的内容,如黑格尔市民社会下人的异化劳动现象、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未能把握住市民社会中真正的活动主体等。同时,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后,作出了最终的走向,即走向现实的人、走向人类解放、走向共同利益。
    • 潘斌
    • 摘要: 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物质利益难题”是激发马克思研究反贫困问题的直接动因。共同富裕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基本的伦理向度,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必然。普遍性规范与特殊性规定、理论性原则与实践性策略、批判性立场与建构性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彰显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理路,也给现代社会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在所有制结构、利益主体、推进层次、实现路径与内涵形式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与创新。
    • 郭雅玲
    • 摘要: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个人”与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异化劳动的人”的多重比照,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具体化了人的现实性,从而使人与实践的关系得以清晰。由此解构了西方传统哲学以“思”“意识”及“精神”为主体的概念,进而批判了“现实的个人”受到资本奴役的异化生存状态,表征“现实的个人”生成为“自由而全面的人”的价值旨趣,从而为“现实的个人”确立了解放的路径。
    • 王炳涵
    • 摘要: 青年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围绕着“人的本质”何以实现、“人的解放”何以能的问题展开,其思想的形成呈现了启蒙、激发、转向到基本形成的动态发展逻辑。强调青年马克思人民主体的思想,有利于激发人的主体意识,挖掘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着眼于马克思的青年时期,以历史线索和文本归纳的方法阐述其思想的觉醒与转向,以发挥引领新时代青年思想、明悉新时代青年成才之路的当代价值。
    • 周露平
    • 摘要: 蒲鲁东的贫困理论颇有影响力。就反思贫困的理论脉络而言,激进主义批判、浪漫主义批判与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等三种方式,或多或少与蒲鲁东贫困理论相关,蒲鲁东的贫困理论指向贫困生产背后的各种社会现象,如法权或所有权问题、银行收益与小时券等内容,目的是以小生产者视角考察社会生产力,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与之相对,马克思认为,贫困生成与社会制度相关,即资本剥削造就了现代贫困,反贫困必须超越资本,进而,马克思批判性超越了蒲鲁东的贫困理论。具体而言,反贫困离不开世界观的更新——资本的文明性与全球化并未带来贫困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了无产阶级贫困的世界性固化,故需批判现代世界以完成反贫困重任;反贫困离不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反贫困不是简单地超越财富生产与财产分配,而是要追溯至对资本生产的复杂性矛盾的批判;反贫困离不开人类解放向度——反贫困离不开重建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革命解决现代贫困,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真正超越贫困议题。
    • 杜静雅
    • 摘要: 国家问题在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往今来,不少的思想家和学者出于对现实的关切,对国家问题进行了探讨与阐释以表达不同的理论诉求。马克思也不例外,他从社会现实出发,对国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有鲜明的思想特色,马克思国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独特之处。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关注并没有仅仅停留于理论探索,而是致力于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由此使它的国家思想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品格熠熠生辉。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愈加复杂,面临重要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国家观对我国建设有重要启示,为我国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理论资源。
    • 翟屿潼
    • 摘要: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是不断探寻人类解放之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社会的无产阶级群体中,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其基本内涵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力量、以人类解放为理想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解放的论述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相应时代下的社会主义体制、社会关系、党的建设和法制等层面的彻底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科技革新和深化教育方面体现了人类解放的迫切性,这敦促我们必须抓紧对于人类解放的实践探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