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宗教批判

宗教批判

宗教批判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宗教、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9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现代哲学、科学与无神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等;宗教批判的相关文献由224位作者贡献,包括卜祥记、贺彦凤、黄秋生等。

宗教批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76.8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12%

专利文献>

论文:59 占比:22.01%

总计:268篇

宗教批判—发文趋势图

宗教批判

-研究学者

  • 卜祥记
  • 贺彦凤
  • 黄秋生
  • 王志军
  • 王文扬
  • 刘同舫
  • 刘晓欣
  • 刘艳
  • 叔贵峰
  • 张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威
    • 摘要: 《博士论文》作为公认的马克思终生思想的历史开端,是其早期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主要是对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能够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理论更加能够促进自我意识觉醒,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宗教的批判,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并赋予了其以现实性的同时,拿起“否定”武器对德意志基督教进行了深刻批判。
    • 张志浩
    •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肯定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于宗教本身的批判,但是对于宗教本身的批判仅仅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第一环节,要达到“人的解放”的彼岸就一定要对现实世界的问题进行批判。因此,不仅要向德国的封建制度开火,更要对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由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完成“人的解放”。
    • 钟启东
    •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为马克思解决“苦恼的疑问”的意识形态批判成果,既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正式出场的“前奏”与“导论”,又是“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贯穿着从“宗教批判”“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的理论逻辑和革命原则:在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和“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前提下,对导致人们在思想和现实中“即使否定了敷粉的发辫,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的意识形态根源进行揭露,破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市民社会”)的本质及秘密。这个内在逻辑在“原则高度”意义上,确立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物质要素和发展进路,蕴涵着马克思恩格斯建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理论使命和思想环节。
    • 杨洪源
    •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先兆的独特地位。从该文本所包含的人的解放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中可见一斑。基于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的吸收和超越,马克思首先将人摆脱宗教观念束缚而意识到自身独立性,进而产生解放的需要及能力,归结为人的解放的前提。尔后,他详尽剖析了人的解放的现状,即现实生活与理论生活的“时代错乱”,并在上述过程中驳斥了德国国民经济学、历史法学派的相关探讨。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青年黑格尔派划分为“理论实践派”、“政治实践派”,通过对这两者无法解决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之间张力的批判,寻求突破人的解放之限度的方式。最后,马克思诉诸德国市民社会各领域的分析,将哲学革命与政治实践的正确结合,落脚于哲学和无产阶级关系的准确把握,完成了对魏特林主义及“哲学共产主义”的实质性超越。
    • 张碧
    • 摘要: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德拉-沃尔佩通过早年所接受的休谟等人的英国经验主义方法,对黑格尔、埃克哈特等人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进行了全新阐释,借此对黑格尔关于从绝对理念的神秘性角度来理解宗教的辩证法进行批判,提出宗教源于人类的感知、情感及情绪等经验活动,唯有人类的诸多经验才是理解包括宗教在内的社会现实的依据,并由此体现出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辩证法思想的方法路径,使其呼应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
    • 刘玉良
    • 摘要: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借助对德国现实的分析,旨在将“人的解放”原则落到实处。在“人的解放”的逻辑主题中,彻底的宗教批判是展开“人的解放”的理论起点,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打碎“人的解放”的制度枷锁,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力量。经过这三重论述,马克思明确断定,对市民社会本身进行解放的道路,在德国处境中就变成是眼下势在必行的、迫切的道路。
    • 李灿娟
    • 摘要: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和落脚点,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对德国现实的批判及对法哲学和国家理论的批判,分析了实现人的解放的总前提、现实条件和理论前提,尖锐地指出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承担者只能是无产阶级,“头脑”与“心脏”的统一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为马克思之后关于人的解放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楚文一
    • 摘要: 马克思在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关注了人的问题,从三重维度考察了人的解放问题。首先是宗教批判,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主线,运用宗教批判揭示悲惨社会现实破除神学虚假外纱,为其他一切批判打牢前提基础;其次是哲学批判,马克思以人生存和活动的现实世界为视角考察了德国制度的缺陷和思辨法哲学的弊端,通过哲学批判实现了对现存制度假面的深刻剖析,为扫除现实障碍实现人的解放提供理论武器;最后是实践批判,马克思在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批判找寻德国人的解放之法,提出了革命哲学与无产阶阶级相结合的实践路径,成为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力量。正是在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递进助推下,马克思探索出了共产主义道路,只有消灭劳动异化带来的种种对立,才能让人回归自己的本质,将人的解放由理想变成现实。
    • 张晓东
    • 摘要: 青年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之前提性的宗教批判,言简意赅地展示了一个包括本质论、功能论、根源论、方法论等丰富思想的理论体系雏形。借由对宗教本质、功能、现实根源的人本学唯物主义阐发,马克思把宗教异化的根源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并从宗教批判走向现实批判,即“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由此在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宗教观,开辟了解决宗教问题的现实道路。
    • 贾振行
    • 摘要: 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思想的形成与建立是在继承与超越鲍威尔宗教批判的概念体系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与鲍威尔以纯粹思辨的自我意识将宗教异化与人的解放归结为神学问题不同,马克思在哲学信仰与物质利益问题的激烈碰撞中,意识到了市民社会才是宗教异化的现实根源,进而将鲍威尔纯粹理性的宗教批判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的批判。通过对人的解放内在路径的分析,马克思开始逐步脱离并超越了鲍威尔的宗教批判理论,确立了人的本性回归的现实基调,实现了其哲学立场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