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09

主办单位: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

会议文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故简称为仁学;“仁学”也是儒家学派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自孔子创建仁学之后,经历代儒家的传承、诠释和拓展,渗透了体现于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文艺、宗教、教育等领域,构成独特的文化精神。对仁学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作系统的分疏,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思想的特质。
  • 摘要:被认为是孔子所言的《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多种颇具开创性的阐释。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性难题不断涌现。rn 超越国家的组织——大同世界的实现,有望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拙论将这一课题归纳如下三点。借鉴迄今对大同思想所做的阐述,论述试图解决世界性难题之策略。rn (1)关于如何构筑超越国家的世界性政府之问题。这种超越国家的组织,正如李大钊所说,首先推进欧洲共同体和亚洲共同体的实现。rn (2)关于避免引起“文明冲突”的“宗教对立”之策略。要有孔子那种“不语怪力乱心”的态度,以及何键所说的,要与其它宗教冷静对话和比较研究,加深理解宗教价值观的有无。rn (3)关于肯定欲望的人生现与形成大同社会之问题。在经济活动方面,在个人的利己本意(资本主义)中要引入社会本意的利他主义。立足于《礼记》礼运篇大同章中的“选贤与能”的贤人政治,要将阎锡山所钻研的民主付诸实施,首先从村落这一阶层开始。rn 上述策略不是以武力来要挟,而是通过相互理解和认可的文化政策来实施。对此,中国其实已经展开了较为美好的构想,那就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孔子学院”。据说现在仍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但我提议应该将其融入孔子的大同思想。若能够实现,在2560年之前,孔子的理想一定能够照亮21世纪以后的未来世界。rn 祝愿实现大同世界之和平!本人仅以上述拙见来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
  • 摘要:@@儒学与西方文化是否可以通过交流、互补,各自走向融合、创新、多元并存?这是持“西方文化优秀论”和“东方文化优秀论”的人都认为是不值一谈的。但根据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今文化无力解决今天世界面临的危机等缺陷,我们认为:二者只有通过交流、互补,才能达到各自融合、创新、多元并存,以推动世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近百年来战乱不息,世界和平无法实现,人类生存环境被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不能逃避,而应面对现实加以解决。让我们先从儒学与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的交流和近现代互补的一些事实,来说明我们的看法吧。
  • 摘要:@@儒家尚公,首先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家(宗)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西周最典型):正如后人所说,中国古代的“国家组织,一如家族”,是“君与父无异”,“家与国无分”的。由家(宗)族本位所引发的势必是整体主义。
  • 摘要:儒学是德性之学,其核心是仁。仁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又有理性的普遍形式,我称之为情感理性。仁是人的理性自觉。仁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就是亲情。家庭亲情不仅使人的情感得到安慰,而且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在社会政治层面,仁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形成以“仁民”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其深层意蕴是以人为目的,而不是将人视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仁的体现是“爱物”、“万物一体”。这是中国古代的深层生态学。rn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一切取决于人类的活动,提高人的德性,转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培养仁德,提高心灵境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保证。
  • 摘要:@@在最近十年中国文化在俄罗斯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如果说早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汉学家数量不少,而现今由于职业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中国文化不仅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被列入最高权力机构的政治辩论范围里。越来越经常出现这个或那一个政治的活动家引用孔子的理念加深自己的思想并且体现典型风格:孔子的观念沿着积极的意义走近俄罗斯。
  • 摘要: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儒学本身是在与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成长,在与佛、道的交融中发展的。儒学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同时也对佛、道等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形态的儒学,其实是以儒为基点融摄了佛、道等多种思想,是儒佛道三教的合一。儒学的当代使命,与儒学自身的特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
  •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当重视人文教育。毫无疑问,人文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重点应放在广大青少年身上。我们认为,在学校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应当借鉴中国传统的“成人”教育,认真研究其形式与内涵,以便使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加扎实有效。
  • 摘要:@@上世纪初以来,中国学界出现过两次可以称作是“国学热”的学术思潮:一是民国初年兴起的研究国学和整理国故运动,一是近年以来的有关国学的讨论。近年有关“国学”的讨论,是中国学术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我反思,它标志着中国学术文化在思想和理论层面上的一种自觉,与上世纪初叶的“国学热”,意义有所不同。民初的国学思潮,其着重点在于回应“西学”的挑战,以达成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本世纪初以来所兴起的“国学热”,其指向乃在于中国学术文化之独特性或主体性的重建。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二者虽指向略异,而其本旨却可以互通。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国学的意义,并合理地把握其学术的定位。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作为其主干的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学说。我们今天研究儒学不能不重视其伦理道德精蕴。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价值规范系统,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核心课题。我们研究“儒学的当代使命”,不能不研究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在今天伦理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 摘要:本文在对孔子与先秦原儒关于“道”、“德”基本涵义的论析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儒学的“仁道”以及“义、礼、信、和、敬”等道德价值概念在儒学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作者针对历史上和现代新儒家学者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概括。而提出了自己“重塑儒学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并创造性地将儒学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以仁为道。以义礼信和敬为五常之德”的“一道五德”论。作者认为,从孔子到当代新儒家,历来都将“仁”作为根本之道,或作为比起其他价值观念更为重要的根本之德。汉儒受法家“三纲”理论和“阳尊阴卑”论思想的影响,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三纲五常”论,已经偏离了先秦原儒“以人为本,以德为体”以及“仁本礼用”的根本精神,但符合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纲常伦理、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rn 现代儒学研究者或将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一本五常”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混淆了儒学中道之体与道之用的体用关系,因而不是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最恰当概括。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重塑方向,应当摈弃源于法家和阴阳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思想,重新确立“仁”的核心、道体地位。而儒学价值观体系中可作为“五常之德”的范畴,应以“义、礼、信、和、敬”最能体现“仁道”的特性,并具有无可否认的现代性与普世性的价值。
  • 摘要:孟子正义论的基本观念架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仁是作为所有一切之大本大源的仁爱情感;利是由仁爱中的差等之爱所导致的利欲及其冲突;知是作为正义直觉或正义感的良知,它渊源于仁爱中的一体之仁;义是正义直觉的伦理原则化、即正义原则,它是一体之仁在特定生活方式下、在差等序列上的推扩作用的结果;智是按正义原则来进行制度规范建构的理智活动;礼是通过“别异”而建构的制度规范;乐是通过“和同”而营造的社会和谐。
  • 摘要:@@现代儒商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智、仁、勇”君子人格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现代儒商所企盼的人格是“知识”、“品德”和“智慧”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格。他们所追求的人生是由知识人生到道德人生、再由道德人生到智慧人生的不断升华的过程。
  • 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公认的十大思想家之首。儒家学派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2560年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参天大树的主干。儒家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是中华民族籍以统一和壮大的轴心和原动力,同时儒学也是世界思想界认同的“圣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摘要:本文从根源上探讨了人类价值追求的起源,再进而说明何谓普世的价值。本文并区划理想的普世价值理念与实际经验中的普适价值,再厘清四个价值的层次与中西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最后整合为五个层次的价值伦理,更系统的说明了人类必须面对的价值整合问题。本文举出孔子的仁爱伦理的忠恕之道以为人类普世伦理的具体说明。rn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更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精神与淑世的普遍价值,勉以高度的自觉,谨严的行为,示范于世界,把人类共处之道推向一个新世纪、新世界。rn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即其根源价值与基础价值,具有开放性,创化性与体系性,因为它是以人的存在与真实为基础经过体验与思考而发展出来的。它展现了人的本体精神与力量,也可以说是人的本体价值。本文将说明此一人本的儒家哲学或儒学的核心价值具体为何,如何具有根源性,发展性,统合性,与创造力。本文将进一步说明此一儒学价值体系应如何发展为全球的领导力,在多极矛盾冲突中为全球化的世界促进和平秩序,在经济萧条与金融萎缩的危机中提供信念希望与实质的关切,重建经济伦理,更为人类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提供出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就是儒学的当代使命。
  • 摘要:@@作为儒教创始人的孔子,对当时存在的宗教探取的是什么态度?探明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把握儒教的基本性质有著极为重要的意义。
  • 摘要:@@现在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炒冷饭。因为港台及海外新儒家早已提出了儒学第三期说。虽然国内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还有人认为,儒学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已经解体,终结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它主要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研究、被阐释,被批判地继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看法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儒学发展的现状。儒学在中国大陆一一即国内的主体部分,比起港台及海外新儒家的呼声来说,有着无法比拟的底气和内蕴,因而也就有着更加磅礴的生命力。国运兴,则文化兴。中国文化兴,则儒学之命运兴。这已是无需再论证的事实。之所以我们还要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大陆儒学近20年来的发展,虽有其来势凶猛、底气十足的一面,但也有随初发之势而来的盲目性的一面,许多问题还不清楚,或者还有待于发展,才能显现出来。特别是主旋律还不清楚,有着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特点。如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自觉,这始终是我们不能不关心的问题。故笔者拟就此问题及专业心得,谈一点相关看法,意在使此冷饭而不冷。是否有此效验,还是个人的杞人之盼,以俟与会同仁评判。
  • 摘要:@@由孔子答颜渊“问仁”而引出的“克己复礼为仁”之说及相应的语录,自古以来聚讼不已。尤其是其中的“克己复礼”四字,字字都有不同的解释。围绕这四字或六字的内涵以及仁与礼的关系,解经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初中期,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克己复礼”及相关理论的批判在相当一段时间占据了中国大小报刊的头版新闻。就“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句话而言,由于当时林彪的条幅中只用了“克己复礼”四字,后来对此的批判也集中在这四字,用此四字来表述孔子的思想便成为为流行的做法。受此影响,至今人们提及这一命题时,仍然是简约化的“克己复礼”。
  • 摘要:@@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革,并使得士大夫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理念也发生重大变化。北宋初开始,士大夫们普遍倡导一种新的理想人格,这就是所谓的“圣贤气象”。魏晋的士大夫虽然也推崇周孔等儒家圣人,但他们从不把圣人作为自己追求、实践的人生目标,而仅仅希望自己成为率性自由的风流名士。而宋儒则不同,他们不仅仅是推崇儒家圣贤,而且强调每个士大夫均要通过修齐治平的道路做圣贤,以圣贤的人格理想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实践的人生目标。
  • 摘要:@@怎样做人,是关系到人类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宋朝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指出:“圣贤千言万言,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圣人教人,只是为己。”(《朱子语类》)儒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的基础。其可以包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历代儒家人物提出了大量关于国家与社会的治道、政道等政治智慧。二是人学思想。儒学提出并阐发了极为丰富的有关人生哲学、人生哲理等人生智慧思想。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为什么要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人的道理。从哲学上说,儒家所阐发的做人思想深刻揭示了做人的意义、目的、理想、途径、方法等为人之道。它展现了人为何存在、怎样存在等涉及到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儒家看来,真正的学问就是学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为人之学,其理论的基本旨趣就是讲述做人的道理,诸如做人的意义与价值、做人的目标与理想(人格思想)以及如何做人等问题。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儒家关于人如何待人处世、建功立业等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意义。
  • 摘要:@@中国儒学在现代世界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仁学系统的发明,不论是儒家、道家、墨家或法家等,都是以仁为核心,不论时代如何,政治人物、学术工作者、宗教倡导者,也都以仁为思想的核心。
  • 摘要:@@以儒学为基础和主导的中华文化,经历了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历经打倒、批判继承,到全盘否定,传承、弘扬创新,反反复复,历经百年,终于走出了困境,昂首阔步走向全球,向世人展现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优势和魅力,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 摘要:@@在东方社会,礼与儒家文化具有特殊的绝对关联。如所周知,儒者的出现与礼文化联系在一起,礼文化也是与儒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孔子作为仁的实践方法强调了“克己复礼”,且把礼看做是实现人的道德性课题和目标。孟子把礼看作是人性最基本的道德要素之一,具体表现为“辞让之心”2这样的善的情感。而苟子则把礼看作是社会规范的客观原则,能遏制人性之恶。正是在这些意义上我们把儒家文化看作是礼文化。那么,何谓礼呢?首先看其辞源学的含义。
  • 摘要:@@蒙培元先生在其大著《情感与理性》中说:“西方是情理二分的,中国是情理合一的,西方是重理的,中国是重情的。”儒家的“实践理性”,不同于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而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并以情感为其内容的“具体理性”。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很精辟的论断。
  • 摘要:宽容是儒家倡导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应有之义。儒家“尚仁”、“责和”,特别推重宽容的实践价值;但又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异端的思想,坚持宽不容恶的道德原则。儒家的宽容思想与排斥异端思想具有统一性。“排异”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或学派的共有思想特征;儒家的宽容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儒家追求的是适中、适度,反对“过与不及”。
  • 摘要:@@社会人们所面对的主要是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大方面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物质越来越易于解决,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精神就是文化。所以说,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跟衣食住行一样不可须臾离。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与孔子是后先并列的两位文化巨人。朱子学的发源地是福建,被称为闽学。朱熹在福建一般认为是闽北。其实,还有闽南。闽南并不逊于闽北,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
  • 摘要:“孝”的根本精神是“报本反始”,它包括了三个具体的向度,即为祖先尽孝、为圣贤尽孝与为天地尽孝。它在根本精神上儒家的终极关怀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构成了中国人寄托其终极关怀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仅仅通过揭露“孝”作为社会性的道德伦常规范的弊病并不足以彻底否定“孝”。如何在“安身立命”的层面发挥“孝”与儒家终极关怀的作用,是应当进一步予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 摘要:(孟子)记载孟子(约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4年)答桃应的舜窃父负而逃一章,广为人所讨论,而颇多认为由此而见儒家重视情而轻法理。欧阳修(1007~1072)的《析五代史.周世宗家人传论》,把舜窃父负而逃与周世宗(921~959)不论处其父柴守礼杀人事件速在一起讨论,认为两人都是行权,其言论引来不少反封意见。桃应只问设问,历史上没有瞽瞍杀人事件,但柴守礼杀人,却明载于历史,欧阳修重视孟子,取孟子的言论作为理据,不过,孟子处理舜与欧阳修处理周世宗的事宜其实不同,表面上,二人都以人伦为主,而孟子的处理虽然行权,但以儒家的觉醒精神为最重要原则。欧阳修以为孟子以权为要旨,而周世宗同样行权,于是以为当人伦与法理产生街突时,可以因权而轻法,这样令人误会儒家于人伦与法理不可并存时,会罔顾法律。本文论述两事,以见儒者其实重视内省精神,重视觉醒,孟子固然重人伦,而没有轻法律;欧阳修自以为得孟子之意,其实出现误差,以至于儒家的觉醒精神或由是不能彰颗。然而,政治还归政治,儒家的生命情调不容易在以现实为主的政治世界找到实践时空。周世宗的处事态度,虽然不能符合儒家以人伦亲情为重的觉醒精神,弃天下而去,在当时纷乱政局却没有受到责备,可见周世宗所采取的所谓行权态度,即有别于孟子,而没有不妥当的政治结果,然则桃应与孟子的答问,仍是儒家有待付诸实行之人生理想。
  • 摘要:@@孔子学说、儒家思想是十分重视“学”的。《论语》记载孔子于门弟子讨论“学”的问题很多,其首篇第一句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二十篇,提及“学”的共十五篇,论“学”的凡六十四次之多,而孔子自言:“吾当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
  • 摘要:孔子与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普遍主张人类从根本上说有共同的或者“相近”的向“善”的本性——“爱人”,即“仁”;从这种本性出发而自然衍生的人之能“群”,即人之能“和”的特点,促使人类社会最终必是“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 摘要:本文检讨现代中国儒学的困境与出路。文章认为,20世纪中国儒学所走过的弯路主要来自于未能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即(1)儒学与现代西方学科体系的关系,(2)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些错误导致儒学原有话语系统的人为中断,和儒家固有的意义世界被葬送。具体表现为儒学被消融在现代学科体系中,从进德修业之学变成了知识之学。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台湾、韩国、日本等其他儒学曾盛行的地区。因此,现代儒学复兴的首要前提和当务之急,是通过重新定位自身与现代学科体系及现代性的关系,回归自身原有的话语系统,亦即恢复历史上的读经和修身这两个儒家传统赖以传承的基本形式;现代儒学的复兴主要不是建构体系或方案设计的问题,而是能否通过回归儒家自身的话语系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现代儒家的问题;儒学的现代意义主要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即需要通过现代儒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激活”传统的智慧、用自身活生生的生命来世人展示。
  • 摘要:儒家文化内涵丰富,作为曾经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齐家治国方略和安身立命理论,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的经济同样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今天,我们应本着理性的态度,在避免其负面因素继续发生影响的同时,要积极挖掘其中的正面因素,为今天的经济建设寻找有益的历史借鉴。本文着眼于经营管理的角度,从儒家的的人性学说、道德规范、贵和思想、权变意识以及内圣外王之道等方面谈一谈儒家文化对今天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借鉴价值,最后以徽商为个案,回眸历史上儒商结合的成功典范。
  • 摘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是北宋理学开创者、关学宗师张载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由于四句名言每一句都以“为”字开头,可简称张裁“四为句”。近千年来,张栽四为句传诵不衰,历久弥新。针对学术界的误解,本文以首句为重点,对张栽四为句做了新的诠释。本文认为,“为天地立心”的基本意涵不是人发挥其思维能力“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而是人(通常指儒家圣人)为社会确立仁、孝、礼等道德价值系统。张载四为句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学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内容,它不仅是张载对自己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概括,而且还对当时、后世乃至现代的很多哲人志士都发挥过和继续发挥着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 摘要:@@我刚刚开始研究中国的时候,有三种人生道路上的遭遇,曾使我对孔子(551-479)的看法变得模糊不清。60年代末,在明斯特大学,我的第一位古代汉语老师告诉我们几个学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那里,他找不到任何能使人兴奋的地方。随后,我读了第一篇鲁迅作品,它使我认识到:儒家的原则,例如仁义,只是一种吃人的观念。文化革命期间(1966-1976),我们这些在北京的外国留学生经历了从1974年11月到1975年10月的“批林批孔运动”。当时人们轻蔑地称孔子为孔老二。在此之前,黑格尔众所周知的论断曾使我对早期的儒家学说产生疑问。黑格尔说:在孔子的论说中,除了陈词滥调,一无所有。中国人用另一种方式证实了黑格尔当年的看法。
  •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rn 从先秦诸子《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清明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rn 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rn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屈辱,而又有奋斗与辉煌的曲折历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促进当代科技发展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摘要:@@早体系性的著述朝鲜儒学史的玄相允曾就儒学对韩国社会的消极作用如下列举指出:“慕华思想、家族主义的弊端、等级思想、文弱、产业能力的低下、尚名主义、复古思想等”。在日史学者姜在彦也曾经指出,相比于日本成功实现现代化,韩国则没能成功而沦为殖民地,其思想原因则是儒学,特别是朱子学。
  • 摘要:儒家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有所认识,乱世以战争解决问题,夺取政权以后,就要下马用文治天下。破除旧的制度,必须创造新的制度,建设新的礼仪。安定以后,就要让人民富起来,然后加以教育,移风易俗,才能维持社会和谐安定,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治道的思想基础。
  • 摘要:儒家道德观念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观念系统,其表现为儒家经典中的德目,或者说道德范畴十分众多,有所谓“三德”、“四德”、“五德”、“六德”、“九德”、“十德”等不同的归纳;且因缺乏明确的界定,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或歧义。本文根据这些德目的原初涵义,和主要的儒学思想家的诠释,将它们区分为、归属于德性、德行——伦理规范性德行和个人品德性德行、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最高准则等不同方面。显示出这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实际上仍有其井然有序的、由相互犀通的不同理论层面构成的那种结构;并可判定这是一个彻底的道义论或义务论的道德观念系统,一个内容丰富而周延的道德观念系统。
  • 摘要:先秦孔、孟、荀等儒家学者,在人文精神方面均有卓越创造。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大力突出仁爱理念、“忠恕之道”以及“德政”主张,为儒家的人文理念奠下了深厚根基。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孔子的人文理念推向了新的阶段。先秦以降,从两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者,都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高度,从不同侧面对先儒的人文思想予以传承、深化、提高,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人文理念后浪推前浪,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