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批判

社会批判

社会批判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7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哲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105篇;相关期刊512种,包括学理论、北方论丛、理论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中国广州“首届国际养生大会”、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等;社会批判的相关文献由73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丽霞、王健、翁少龙等。

社会批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8 占比:25.4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105 占比:74.49%

总计:2826篇

社会批判—发文趋势图

社会批判

-研究学者

  • 徐丽霞
  • 王健
  • 翁少龙
  • 何满子
  • 冯建军
  • 陈军
  • 万钧
  • 丰子义
  • 付文军
  • 代柯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艳华
    • 摘要: 日本近代文学与疫病关系密切。广津柳浪的《残菊》、森鸥外的《假面》以及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门》《心》等作品充分体现了结核和伤寒与文学的关系。在以西班牙大流感为题材的作品群中,芥川龙之介、秋田雨雀、永井荷风、岸田国士等文人以日记、信件或随笔的形式记录病症与病痛。这些个人记录远比官方记载更鲜活、直观,也更能引起后人的共鸣,对于疫病防御颇具启示。小说在深入挖掘人们直面传染病大流行时的内心变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志贺直哉的《流行感冒》、菊池宽的《口罩》和宫本百合子的《伸子》是此类作品中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揭示出对他者的暴力、卫生观念欠缺、异国感染者的心理抚慰等社会问题,从而显示出作品的深刻性。疫病文学再现了被感染大潮所吞没的个体的人生、情感与生命的光环,这是疫病文学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在文明批评与现实批判方面,与谢野晶子的《从感冒的病床上》和《死亡的恐惧》发人深思。另一方面,日本近代书写疫情的文学也暴露出局限性。仅关注个体的生存状况与心理状态,鲜有对共同体和社会的深入思考;缺乏宏观的视角与恢弘的构架,难以通过作品把握感染病流行时整个社会的状况与日本人群体的精神世界。
    • 陆佳媛
    • 摘要: 2004年,奥地利当代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社会批判”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生涯的关键词,其戏剧作品中的每字每句都是对社会病症毫不留情的犀利诊断。在戏剧创作上,她断然拒绝传统戏剧的规律与制式,她的叛逆不仅体现在写作手法的不随大流、另辟蹊径上,还体现在她头脑中盘旋的语言之于戏剧意义的独到见解上。她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实验性与音乐性,同时又与现实密切相关、相互映照,在戏剧领域可谓独树一帜。
    • 徐亚清; 于水
    • 摘要: 吉登斯与沃勒斯坦虽同为当代英美左翼结构主义思潮之代表,但他们在社会批判的路数上差异明显。吉登斯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认为社会活动重组所产生的、诱发的风险“脱域”是结构的内在主线,以关注日常为内涵的“生活的政治”则是风险中的应有主题。受马克思影响较多的沃勒斯坦则将社会结构阐释为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认为分工塑造了社会活动的重组,分工中的结构失衡则是风险的来源,突破现有体系才是唯一出路。总体看来,吉登斯与沃勒斯坦叙事的起点分别为民族国家与经济生产,主线分别为脱域与分工,主张则分别为生活的政治与体系的突破,而对先验结构概念的执著和由此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产生的疏离,则是二人的共同特点。
    • 董颖; 徐虹; 王胤; 梁鑫; 杨素雅; 刘玉楣; 傅丽丽; 吴一波
    • 摘要: 对儿童主体性意蕴的探讨,不仅是对健康管理现阶段儿童主体性缺失的回应,更能为儿童医学科普提供参考。立足社会批判理论视角,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梦想医学院”项目进行回顾。对1520名参与“梦想医学院”项目的儿童的健康管理经历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显示,1316例研究对象中96.35%有专科医院诊疗经历,负面情绪表现整体处于低水平(0~12分)。其中诊疗及有创经历与儿童情绪表现有相关性(P<0.05)。研究揭示了,诊疗场域是儿童健康管理的主要实践场所;而不同诊疗及有创经历的儿童主体性表现差异显著;4岁以上儿童在接受诊疗时的语言焦虑胜于躯体焦虑。医学科普虽然是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实践形式,但缺乏有创诊疗及情绪管理的科普内容,而创意科普形式或更适用于具有长期且频繁诊疗经历儿童。
    • 却俊; 彭予
    • 摘要: 美国自白派诗人通过运用标志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现代宣传媒介与修辞手段不断自我宣传,以“自我”去遮蔽化书写和反暴力的智性书写对冷战早期美国社会问题进行大胆质询与反诘。通过选择高度个人化、自我暴露式的主题,自白诗人在私人与公众的对话空间中揭穿以“美国生活方式”为主导的政治宣传假象,不遗余力地表现冷战时期广泛渗及美国社会集体话语的焦虑感与末世感,彰显出冷战政治下美国先锋诗人的社会批判精神与异质性情感表达。
    • 付文军
    • 摘要: 马克思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社会批判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省察和现实体认,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实质性批判。然而这种科学批判图景并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逻辑跃升的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巴黎手稿》,马克思直面现实的物质利益难题而展开了对社会的人本主义批判;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以分工和所有制为抓手展开了对社会的原则性分析;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聚焦于劳动和资本关系而展开了对社会的全面解剖。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再是单一的道义谴责,而是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病理学解剖”。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依然是21世纪社会批判和革命的指导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赓续马克思的批判传统而直面现实问题并回应时代之问。
    • 吴秀峰; 丁会欣
    • 摘要: 查尔斯·狄更斯不仅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作家,还有着丰富的刊物编辑与出版经验。他在主编、创办刊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社会批判为编辑宗旨,包括注重办刊宗旨的确立、作者群的主体构成与稿本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读者本位意识,针对不同种类刊物的面向对象制定相应策略,满足乃至引领读者需求;同时以严选精印的严谨态度,从坚守道德底线、尊重事实与注重校对印刷等方面保证刊物质量。这些编辑思想不仅对他的文学创作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编辑出版业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 丁鸣
    • 摘要: 《大卫·科波菲尔》作为典型的成长小说,学生在研习过程中需把握主人公精神成长的轨迹,并理解米考伯先生之于大卫的重要意义,由此领会作者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作品蕴含的社会批判。同时,《大卫·科波菲尔》又是半自传体小说,应引领学生聚焦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感悟“我”作为叙事者和被叙事者交替出现的意味。教学过程重在以问题为导向精读文本,以分组研习为方法化解难点。
    • 刘丽
    •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挑战之一,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和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为此,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理论基础。主观价值论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根基,传统武器,但学界却局限于理论批判而忽视其实践批判,尤其是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创造了有利契机,这就需要转换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范式。为此,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应当走出理论批判的“误区”,直面社会生活并开展系统的社会批判,从集体主义、唯物史观及传播导向等角度形成社会合力,从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散。
    • 徐嘉敏
    • 摘要: 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背景下,现代生活和生活方式引发了诸多的现代性危机,文化作为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备受关注,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经典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文化哲学思想拥有巨大的批判力量,由他开创的文化批判思想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阿多诺以同一性思想为理论基点,文化工业批判为理论核心,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文在厘清阿多诺文化哲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分析其理论内核,探究其哲学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