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4672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学术研究、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等;改良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51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婉玲、刘翰林、夏银平等。

改良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672 占比:99.39%

总计:55005篇

改良主义—发文趋势图

改良主义

-研究学者

  • 冯婉玲
  • 刘翰林
  • 夏银平
  • 宋恩荣
  • 廖胜刚
  • 张志忠
  • 李雪
  • 杜丽君
  • 杨凌云
  • 潘懋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高世伟; 刘金柱
    • 摘要: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改良主义教育家,他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振兴中国。他在依附政府和争取士绅支持的前提下,组建了平教同学会作为进行社会改造的骨干团队。他使平民教育与现代政治、社会实践、民众需求相结合,积极推广自己的平民教育思想,但当平教会与政府、士绅发生矛盾时,平教会则选择逃避。以晏阳初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并未认识到导致中国问题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最终导致平教运动失败。
    • 高力克
    • 摘要: 亨廷顿关于现代性与传统、现代化与西方化、现代化与文化认同等问题的观点,对于我们重新省思一百多年来困扰中国人的中西文明与现代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性的新理论框架。亨氏关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和非西方社会“多元的现代性”的观点,与非西方社会之现代化与本土文化复兴并行不悖的历史经验相吻合。亨氏认为,西化主义昧于“现代化”与“西方化”之别,其西方化路线是不可取也不可行的。而改良主义在现代化中保留本土文化精华的文明融合路线,辩证地回应了文明进步与文化认同问题,因而是非西方社会唯一可取的现代化方针。这些与东亚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契合的深刻洞见,对于我们重新检省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中体西用”论、西化主义和改良主义等思潮,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夏巍; 邝光耀
    • 摘要: 在解析结构性转型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时,哈贝马斯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深刻阐明了其仍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和亟待解决的社会危机。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核心是阶级政治冲突下自由和民主两大原则对抗的矛盾,并直接表现为政治系统合法化危机导致的“政治私人化”和民主冷漠现象。哈贝马斯致力于在交往理性共识基础上达成普遍利益的方式重建民主政治。他诠释晚期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的根本目的是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出“治疗药方”,其阶级观念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走向了温和左翼的改良主义
    • 马猛猛
    • 摘要: 晚清“复古维新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意识,围绕西方和三代之关系建构出涵括中西古今演进的普遍历史叙事。王韬、郑观应和陈炽等对中国三代及世界史进行重塑,提出由“道器合一”到“道分为二”的古史演变框架,把中国和西方整合进一个整全的人类文明进程中,试图在中国文化的经制典章和西方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建立内在义理的一致性。“复古维新论”对秦制的根本性否定体现了变革思维范式,同时对西方政教“本末源流”“立国之本”等的分析则体现了立国思维的思想范式,并从中探寻对中国文化之主体性与根本价值的重新理解和确定。
    • 吴修虎; 吕庆广
    • 摘要: 发端于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立足于挽救乡村衰败的一种现代化探求,更是对苦难中的国家如何摆脱民族危机的一种路向选择.在外国侵略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重叠交错的图景下,时人对乡村建设运动褒贬不一,尤其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后又一场农村复兴的改良浪潮助力推波,以千家驹、李紫翔为首的中国农村派对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派展开了尖锐批判,这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覆盖面之广,不仅促进了时人对近代国情的理解,更倒逼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虽然最终结果为"乡村运动变为乡村不动",历史也证明革命手段无疑是开启民族复兴的密钥,但再次评析民国这场农村复兴的主义之争,其仍具有不可抹灭的历史价值.
    • 张学君
    • 摘要: 辛亥革命之前的19世纪下半叶,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大规模侵入,四川经济也由原来的工场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变,新式企业纷纷出现.与此相应,在四川民族工业资本家及新兴商人中出现改良主义思潮,四川社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为辛亥保路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 夏银平; 冯婉玲
    • 摘要: 第二国际时期,伯恩施坦全面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理论,进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考茨基对"和平过渡论"既批评又调和,主张通过"议会道路"进行"渐进的彻底的社会变革";列宁全面深入地批判了改良主义,论证了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时期应抓住革命时机,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伯恩施坦、考茨基和列宁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争论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刘翰林
    • 摘要: 恩格斯晚年公开赞同德国社会民主党利用普选权进行和平斗争的策略,被西方部分左派学者理解为恩格斯转向改良主义的标志.这种观点割裂了暴力革命与和平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造成了对于恩格斯晚年革命观的错误看法.重新探讨恩格斯的革命观及其现实意义,从辩证把握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辩证把握革命从量变到质变的基本环节、辩证把握唯一真正的历史权利三个方面,否定恩格斯与第二国际改良主义政治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应对"新冷战"时,应正确理解恩格斯的革命斗争方法阐述,正确处理好对话和对抗的关系问题.
    • 刘翰林
    • 摘要: 恩格斯晚年公开赞同德国社会民主党利用普选权进行和平斗争的策略,被西方部分左派学者理解为恩格斯转向改良主义的标志。这种观点割裂了暴力革命与和平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造成了对于恩格斯晚年革命观的错误看法。重新探讨恩格斯的革命观及其现实意义,从辩证把握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辩证把握革命从量变到质变的基本环节、辩证把握唯一真正的历史权利三个方面,否定恩格斯与第二国际改良主义政治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应对"新冷战"时,应正确理解恩格斯的革命斗争方法阐述,正确处理好对话和对抗的关系问题。
    • 夏银平; 冯婉玲
    • 摘要: 第二国际时期,伯恩施坦全面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理论,进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考茨基对"和平过渡论"既批评又调和,主张通过"议会道路"进行"渐进的彻底的社会变革";列宁全面深入地批判了改良主义,论证了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时期应抓住革命时机,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伯恩施坦、考茨基和列宁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争论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