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豆甾醇

豆甾醇

豆甾醇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3918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生物加工过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08年生物炼制技术交流和产业化研讨大会暨第三届全国化工应用技术开发热点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年会等;豆甾醇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文林、王兴国、金青哲等。

豆甾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3918 占比:99.81%

总计:74060篇

豆甾醇—发文趋势图

豆甾醇

-研究学者

  • 许文林
  • 王兴国
  • 金青哲
  • 冯文欢
  • 刘福祯
  • 吴正章
  • 常明
  • 张鹏
  • 钱俊红
  • 余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力超; 李俊峰; 张婷婷; 陶方方; 刘文洪
    • 摘要: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究豆甾醇抗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网站和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预测豆甾醇作用靶点,应用GeneCards、OMIM、DrugBank、TTD数据库筛选炎症相关靶点,韦恩图获取豆甾醇与炎症之间的交集靶点,STRING 11.0数据库结合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的插件挖掘互作网络中的核心靶点,利用R软件进行GO和KEGG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进行豆甾醇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及可视化。通过ELISA、RT-qPCR、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豆甾醇对炎症细胞中细胞因子和部分关键靶点的调控作用。结果豆甾醇与炎症共同靶点88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ACHE、F2、PTGS2和MAPK3等15个;GO富集分析发现豆甾醇主要涉及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对营养水平的反应、类固醇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发现豆甾醇可通过调节雌激素、内分泌抵抗和甲状腺激素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表明豆甾醇可以与MAPK3和PRKACA靶点紧密结合;细胞实验证实豆甾醇可干预MAPK3、PRKACA的mRNA和蛋白表达,调控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结论豆甾醇可能作用于MAPK3和PRKACA等靶点调控雌激素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 李媛媛; 刘胜伟; 任忠洋; 丁玲; 刘洁; 廖原
    • 摘要: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银杏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银杏叶高度活性化学成分,预测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CTD、TTD和Drugbank数据库检索AD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转换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并与AD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银杏叶抗AD的相关靶点。利用STRING11.0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关键基因,并通过软件Cytoscape 3.8.2中的“Clue GO”插件,对银杏叶治疗AD的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共检测到银杏叶有效化学成分32种,有效成分靶标144个;AD相关靶点470个;取交集后获得银杏叶治疗AD的潜在靶点51个。活性成分β-谷甾醇、豆甾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主要作用于ALB、PTGS2、ESR1、BCL-2等关键靶点,通过GABA能突触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活血通络等功能治疗AD。结论利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探究银杏叶治疗AD的潜在作用机制,为银杏叶治疗AD以至扩大适应证的后续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基础。
    • 王凯; 杨海宽; 刘慧兰; 路嘉敏; 张晨
    • 摘要: 设计合成出两种含有不同结构单元的新型豆甾醇衍生物凝胶因子(化合物1和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技术手段对形成凝胶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凝胶因子可分别在二甲基亚砜及甲醇溶剂中形成稳定的凝胶。其中化合物1还可在二甲基亚砜/水混合溶液体积比分别为9∶1、8∶2和7∶3中形成稳定的凝胶。当化合物1和2在DMSO溶剂中以质量浓度均为12 mg/mL形成凝胶时,二者的凝胶-溶胶相转变温度(Tgel)分别为51和46°C,表明随着凝胶因子中甾体结构单元的增加,其形成凝胶的热稳定性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以化合物1制备的凝胶为载体,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罗丹明B、亚甲基蓝和阿霉素的包封与释放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凝胶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并在240 min时在水中达到的最大释放值为84%。本文为豆甾醇衍生物凝胶的制备,及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马亚宣; 吴垚锌; 邵瑞; 苗琳
    • 摘要: [目的]检测豆甾醇对前列腺间质细胞收缩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前列腺间质细胞,通过鬼笔环肽染色法对前列腺间质细胞进行表型鉴定;用细胞增殖及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豆甾醇对前列腺间质细胞活力和毒性的影响;用胶原凝胶收缩实验检测对前列腺间质细胞收缩功能的影响;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研究豆甾醇对收缩相关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CollagenⅠ)的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豆甾醇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α-SM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豆甾醇对乙酰胆碱(ACh)诱导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大鼠原代前列腺细胞培养获得的细胞以间质平滑肌细胞为主;浓度低于10μmol/L的豆甾醇对前列腺间质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且无明显毒性;胶原凝胶实验结果显示,血清可以使前列腺间质细胞收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μmol/L的豆甾醇可显著抑制该收缩作用,抑制率可达到7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豆甾醇显著降低大鼠前列腺间质细胞中α-SMA和CollagenⅠ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豆甾醇可以抑制TGF-β1诱导的α-SMA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实验发现ACh刺激导致的钙离子浓度明显增加可以被豆甾醇显著抑制。[结论]豆甾醇可抑制前列腺间质收缩,其机制与抑制其钙离子内流有关。
    • 李嘉欣; 韩东卫; 孙丽英; 葛鹏玲
    • 摘要: 目的 筛选参麦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活性成分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高通量分子对接技术,从TCMSP、中药分子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在线分析工具(BATMAN-TCM)及Targetnet数据库中检索参麦注射液的化合物和预测靶点,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从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coronavirus pneumonia”相关基因,与化合物作用靶点共有的部分构建靶基因间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使用DAVID6.8进行基因功能、通路富集分析;通过PDB数据库获取蛋白质的晶体结构,采用AutoDock Vina和Python脚本进行高通量分子对接.结果 共获得27个化合物和224个靶基因,鉴定出干预冠状病毒的15个核心成分与15个核心靶点,分别为CASP3、NOS2、PARP1、CASP8、NOS3、BCL2、ADA、OPRM1、TGFB1、TLR9、ACHE、SLC29A1、BAX、ADK、PNP.核心靶点主要作用于肺结核、癌症通路、乙型肝炎、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虚拟筛选后得到与冠状病毒相关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薯蓣皂苷元、豆甾醇、β-谷甾醇、人参皂苷Rh1苷元.结论 本研究筛选出了参麦注射液干预冠状病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为参麦注射液治疗COVID-19提供参考.
    • 李玉明; 童俊生; 李枝雅; 王进忠; 覃小兰
    • 摘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参附汤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检索参附汤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和潜在作用靶点;以"Novel Coronavirus"作为关键词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得到COVID-19相关基因;使用Venny2.1工具,绘制韦恩图,得到参附汤治疗COVID-19的交集靶点;构建参附汤-化合物-靶点-COVID19网络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和R语言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基于TCMSP,共检索出人参、附子255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检索条件,筛选出参附汤主要活性化合物43个;利用该数据库检索并去重后,得到主要活性化合物对应的潜在作用靶点共94个;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中,共检索出COVID-19疾病靶点352个;药物和疾病映射后,取得两者的交集靶点16个;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49个GO条目;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102条信号通路.结论:参附汤除益气温阳固脱作用外,其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与人体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结合及抑制SARS-CoV23CL水解酶活性,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及抑制病毒复制.参附汤抗病毒、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或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可能是通过AGE-RAGE、IL-17、C型凝集素受体、HIF-1等信号通路起作用.
    • 李经蕾; 侯炜
    • 摘要: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进行分析,探究豆甾醇与肺鳞癌(LUSC)发生发展相关的调控网络及药物作用机制.方法:综合TCGA RNA-seq数据,利用R 4.0.2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差异表达分析、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筛选核心基因,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基于网络药理学进行分子对接,分析豆甾醇作用于LUSC的机制.结果:WGCNA联合差异表达分析共确定801个信度高的基因,它们与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核分裂、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等功能密切相关.基于PPI分析得出前10个关键基因(CDC20、BUB1、CCNB2、BUB1B、CDK1、CCNB1、KIF2C、NDC80、CDCA8、CENPF),且均与生存率密切相关,最终构建了CDCA8与上游miRNA hsa-let-7b-5p及与之关联的14个lncRNAs的ceRNA网络.豆甾醇与CDCA8对接良好.结论:14个lncRNAs与hsa-let-7b-5p竞争性调控CDCA8,可能在肺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豆甾醇干预LUSC的潜在机制.
    • 蒋兆景; 刘忠博; 马汉军; 刘本国
    • 摘要: 植物油在凝胶剂的作用下固化形成的油凝胶能够减少食品中反式和饱和脂肪酸的应用,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还可用作脂溶性功能成分的载体,在食品工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食源性凝胶剂的开发是目前食品油凝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考察单甘酯(monoglyceride,MG)和豆甾醇(stigmasterol,ST)混合物对葵花籽油的固化效果,系统研究MG/ST配比、质量分数及贮藏温度对油凝胶的质构、流变、热力学性质及叶黄素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MG/ST配比对其凝胶剂最低成胶质量分数有明显影响,当凝胶剂质量分数大于4%时所有配比均形成凝胶.在5°C贮藏温度下,MG或ST型油凝胶的硬度、黏度和咀嚼性等质构性质高于MG-ST型油凝胶.而在20°C的贮藏温度下,MG-ST型油凝胶具有更高的质构指标水平.流变学测试结果表明所得油凝胶均为假塑性流体,具有相似的流变学特性.油凝胶的凝胶温度由凝胶剂质量分数和配比决定,与贮藏温度无关.MG/ST配比为2:8时具有最高的凝胶温度(80°C),凝胶温度随ST比例减小而下降.所得油凝胶均能明显提高叶黄素的稳定性,且MG/ST配比为8:2时油凝胶呈现出最好的叶黄素保护效果.本研究对于开发新型食用油凝胶产品,推动叶黄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