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论题

论题

论题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49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2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365种,包括法律方法、历史教学问题、文艺研究等; 论题的相关文献由519位作者贡献,包括裴光亚、戴津伟、郭根福等。

论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2 占比:99.80%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20%

总计:493篇

论题—发文趋势图

论题

-研究学者

  • 裴光亚
  • 戴津伟
  • 郭根福
  • 刘世英
  • 刘殿庆
  • 刘清娟
  • 刘玉敏
  • 刘雪飞
  • 孙绵涛
  • 张泽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艾蒂; 李伟; 李茹新; 张春丽
    • 摘要: 论证教学展开的首要环节是教师能够提炼一个好的论题,进而驱动论证的有效展开.通过对论题的意义、好的论题应具备的特点以及提出论题的一些策略进行探讨,促进基于审辩式思维的论证教学实践探索,确保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落地.
    • 李志河; 刘杜娟; 王强; 聂建文; 林欢
    • 摘要: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高等教育符合学科专业标准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文章从课程标准、专家思维、教材内容和具体实践四个方面提取路径,通过概念、主题、论题和体系结构的统合,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形成教育技术学学科"大概念"的学科体系模式、专业结构模式和课程设计模式,以此促进学生学科体系与专业知识结构的建立,从而深刻变革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
    • 汪飞飞; 张维忠
    • 摘要: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中学数学建模研究大致经历了缓慢起步、迅速发展、深化稳定3个阶段,在数学建模的内涵与价值、数学建模教学、学生数学建模素养评价与培育、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中国中学数学建模研究,在内容上应当保持均衡化态势,既要关注数学建模的本体研究,也要注重人的数学建模素养发展研究;在方法上需要克服经验化倾向,愈加重视数学建模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在视角上亟待突破狭隘化局限,可以尝试从社会文化视角探究数学建模教学的社会性问题.
    • 倪春雷
    • 摘要: 小学音乐教师整体论文撰写水平不高的情况,长久以来并没有什么改观,其原因与音乐专业自身的特点有关.音乐教师大部分重演唱、演奏技能,文字及理论功底薄弱,因此,撰写教研论文时总感觉无从下手."选题"是论文撰写的头等要事,也是音乐教师论文"难产"的第一道坎.但只要"得其法","选题"不仅会让论题脱颖而出,也会让正文的撰写变得"水到渠成",在"选题"的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做合一".
    • 李继东; 张天旭
    • 摘要: 无论是对于逻辑学研究还是论证理论研究,"论题"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但遗憾的是,当今学界还没有对"论题"的含义、作用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论题"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主要出现在《论题篇》和《修辞学》两部著作中,由于涉及不同的话语行为,两部作品中的"论题"并非完全相同。首先考察了两部著作中"论题"概念的含义,继而对两种含义进行了比较,并从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中得出符合亚里士多德"论题"概念本意的结论。
    • 章辉
    • 摘要: 比尔兹利认为,非语言性的艺术品显示形象,并非表达论断,故不能生产论断式的知识和观点;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虚构,并非断言,不具有真值性.但艺术确实传达了知识,我们也确实从艺术中有所教益.因此,我们要走出比尔兹利的论题性知识,从广义的真实性、真实感、教益性、认知性方面探寻艺术与知识的关联.
    • 马孝青
    • 摘要: 初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要让学生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必须明了讨论教学的真正要义,确立论题,因势利导,时间安排合理,总结评价及时恰当,从而使讨论行之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 戴津伟
    • 摘要: 法律解释一直有本体诠释学与解释方法的区分,前者注重解释之本体,关注理解如何发生,后者探讨作为方法的解释之思维进路与应用.本体诠释学能勾勒出作为精神现象之解释,但并不意在为法律解释提供实践导向与操作指引,而解释方法研究能为解释实践提供系统规范的思维指引,但离不开诠释学的思路启示.本文从论证角度研究法律解释,从解释进路、解释论点、解释理由和解释规则四个层面探讨解释方法的构造与应用.文义、体系和目的等解释方法,从最直观意义来看,是告知我们从哪些角度着手获取法律含义的进路,构成发现解释观点的论题.各类解释论题发端于解释者秉持的前理解,据以导出相应的解释论点,是沟通本体诠释学与解释方法之中介.依据文义、体系和目的等论题得出的解释论点,本身呈现出松散的形态,其内容也可能相互矛盾,我们需要提供相应的理由,来证成某一解释论点更具合理性,或者对各类解释论点予以权衡、综合与提炼,得出最优化解释结论.解释观点的选择、解释理由之证成功能、解释结论的检验,都离不开获得普遍接受的法律解释规则作为指引.在各类法律解释规则中,目的解释之融贯功能与文义解释的约束作用,构成融通各类解释观点,保障法律解释正当性的重要保障.
    • 金彦宇
    • 摘要: 民事裁判文书说理应从审查判断证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等三个方面入手,说出事理、法理、情理和文理.然而,当前我国民事裁判文书说理存在逻辑性不强、抽象化和省略化等问题,在形式上对司法三段论规则的不完全遵守、在实质上对说理内容没有充分论证是其主要原因.对此,须调整说理次序、增强说理逻辑性,利用论题的问题思维发现说理所需的前提及其正当化理由,以“听众理论”预判说理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