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融贯论

融贯论

融贯论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66篇,主要集中在法律、逻辑学(论理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律方法等; 融贯论的相关文献由66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学勇、陈波、张洪雷等。

融贯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100.00%

总计:66篇

融贯论—发文趋势图

融贯论

-研究学者

  • 侯学勇
  • 陈波
  • 张洪雷
  • 景豪
  • 郑宏雁
  • 饶广祥
  • 马家忠
  • 倪春乐
  • 况继明
  • 刘吉涛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清平
    • 摘要: 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的支持者在争论中往往忽视了认知需要尤其是求知欲作为认知行为动机源头的关键作用,结果没能看到问题的要害:由于求知欲是为了弥补知识缺失形成的对于事实真相的惊诧好奇,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追求的真理知识只能在于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尽管认知需要中还包含了求晰欲,尽管认知行为往往有非认知需要的参与,它们分别追求的逻辑融贯和实用成效却有可能干扰求知欲的趋真目标,产生扭曲真相的负面效应。所以,从需要的角度看,在真理本质的问题上,只有符合论才能成立,融贯论和实用论等则难以成立。
    • 毛华威
    • 摘要: 道德直觉能否充当探索道德问题的核心因素是伦理学界思考的重要主题之一.道德直觉主义认为,道德直觉不仅能够充当探索道德问题的核心因素,而且还是解释道德问题不可忽略的关键性要素.然而在批评者看来,道德直觉的主观性特征决定了它不能充当探索道德问题的核心因素,并基于此向道德直觉主义发起挑战.通过道德直觉主义的回应和辩护可知,批评者针对道德直觉提出的批评是不合理的,因此批评者发起的挑战也将不攻自破.道德直觉主义以道德直觉为基础对道德问题的思索具有重大的意义,这种理论学说既注重道德问题理论层面的特征,又顾及到道德问题的实践性特点.所以,在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领域中道德直觉主义占据重要位置.
    • 况继明
    • 摘要: 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内在价值一致性决定了"德法融贯"于司法裁判的合理性.伦理道德是裁判文书说理论证依据之一,应遵循法律为主、伦理为辅的说理逻辑,区分法律和伦理的运用层次及融合点.针对裁判文书说理论证存在的伦理内容与法律法规脱节、伦理价值与公序良俗矛盾、伦理表述不规范等问题,以家事审判中孝道伦理的运用为视角,通过融贯运用法律规范、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的共性与特性,采用论法、说理、言情相结合的"柔性"说理方式,实现对当事人从意识到行为的引导,促进家事审判的社会治理功能.倡导孝道伦理与家事审判追求团结互助、分享利他等实质正义相契合,也是"德法融贯"及现代法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高家事审判的司法公信力.
    • 陈波
    • 摘要: 金岳霖在逻辑和哲学上都深受罗素的影响,在真理观上也是一样.他的真理观接近于罗素在逻辑原子论时期的真理观.他们探讨了有关真的一些类似论题,持有近似的哲学立场,如形而上学上的实在论倾向,认识论上的经验论,真理观上的符合论.但金岳霖的真理观不是罗素真理观的简单模仿、重述甚至抄袭,而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和创新.例如,金岳霖强调真的如下一般特性:真是一种关系质,真没有程度之分,真不相对于时空,真不相对于知识类等,由此凸显真命题的客观性、可靠性和超越性;他论证了符合论在常识中有坚实基础,捍卫常识在哲学和科学中的地位,认为常识不可完全推翻,否定常识要依靠另一部分常识;他对质疑符合论的"主客内外"鸿沟说做出回应,提出一种认知主义事实观:事实是接受和安排了的所与,是基于所与之上的一种认知建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金岳霖是一位有深厚中西学养、独立思考、有原创性的现代中国哲学家.
    • 金浩波; 倪春乐
    • 摘要: 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案件在证明判断中时常陷入定罪困难与权利保障的困境.电子数据证据是网络犯罪案件中重要的证据形式,剖析网络犯罪案件的细致问题,可以将电子数据证据作为分析凭借.从微观视角着眼,电子数据证据具有获取难、固定难、认定难的本体特征,其本体特征将引发证明力平面化的现象;从中观视角审视,网络犯罪证明环节存在定罪证明指向力分散、定量证明技术性乏力的症结.网络犯罪的印证证明需要进行融贯性升级,引入多元的证明方法,强化证据能力规则的准入把关与质量验算,细化侦查的取证与存证.
    • 张耕华
    • 摘要: 曼德尔鲍姆用“恺撒跨过鲁比孔河”为例来论证历史陈述的“符合论”,只是论证了陈述之“真”有“符合”的一面,而未能涉及“真”还有“融贯”的一面.其实,任何一个历史陈述都可以做“符合论”或“融贯论”的解读,它们既不对立,也不矛盾.至于选择何者来做具体的解读,全取决于我们实际的需要.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历史陈述之所以能指称实态的史事,并达成“符合”的效果,全凭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记号示义”能获得我们一致的认可.历史陈述之“真”,表面上看是陈述“符合”实际史实,实质上端赖我们对记号的含义及其用法有一致认可和一致遵循.
    • 孙婷; 陈堂发
    • 摘要: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报道真相反转、情绪对事实遮盖等有关新闻真实的再认识问题日益突出,既有的"客观真实"理论被质疑,而"符号真实"等新的新闻真实理论又产生了新的新闻真实核证危机.回溯真实观在哲学中的讨论,"符合论""融贯论"真实观的分歧与结合提供了对当下主流新闻真实理论的分析思路.结合"'姐弟恋'婚姻比例占主流"的失实报道,指出新闻业在追求"符合真实"的目标指引下,应首先辨别各独立信源的可靠性等级,再交叉验证各信源信息,以信息之间是否逻辑融贯来确证信息是否真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