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
蜈蚣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6215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资源开发与市场、菌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六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会2012年首届学术年会、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等;蜈蚣草的相关文献由57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同斌、廖晓勇、雷梅等。
蜈蚣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215篇
占比:99.44%
总计:26362篇
蜈蚣草
-研究学者
- 陈同斌
- 廖晓勇
- 雷梅
- 肖细元
- 何振艳
- 徐文忠
- 麻密
- 黄泽春
- 丁利君
- 王学礼
- 阎秀兰
- 顾明华
- 万小铭
- 乙引
- 刘颖茹
- 孟德凯
- 张习敏
- 徐小蓉
- 杨兵
- 莫良玉
- 谢华
- 邱丹
- 陈锦
- 丁炳晔
- 付坚
- 何冰
- 周向军
- 曹越
- 曾民
- 李小乐
- 李承式
- 李省范
- 杜芮萍
- 杨学习
- 柯学
- 梁友东
- 段伦博
- 熊俊娟
- 王波
- 王玢琪
- 王玲仙
- 程在全
- 翟丽梅
- 聂棱
- 裵亨祐
- 赵宁宁
- 赵长遂
- 闫波
- 陈焱山
- 陈玲
-
-
龚雪刚;
吴亮亮;
杨越晴
-
-
摘要:
针对蜈蚣草中营养元素与砷交互作用机制不明的问题,采用同步辐射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研究外源无机As形态对蜈蚣草根、茎和羽叶中As和植物营养元素的微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蜈蚣草各组织部位中As的微区分布特征基本不受外源无机As形态的影响,但各植物营养元素受添加无机As形态的影响较大。无论是添加As(Ⅲ)还是As(Ⅴ),蜈蚣草各组织中As的微区分布与P、S、Ca、Cu、Zn、Fe和Mn等元素的分布规律相似,且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As和上述营养元素在蜈蚣草体内进行向顶运输时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蜈蚣草中营养元素的赋存特征及其与砷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直观依据,同时对于工程应用中蜈蚣草的营养管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曾德贵;
冯东辉
-
-
摘要: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5种常见凤尾蕨属植物半边旗、剑叶凤尾蕨、刺齿凤尾蕨、蜈蚣草和井栏边草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乙醇经索氏提取器分别提取5种植物的有效成分,以二甲基亚砜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加入对数生长期的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株(简称HL-60细胞)和人慢性髓样白血病K562细胞株(简称K562细胞)中,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染色,统计细胞存活率。结果半边旗、剑叶凤尾蕨、刺齿凤尾蕨、蜈蚣草和井栏边草对HL-60细胞和K562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半边旗和刺齿凤尾蕨对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4.0 g/L半边旗和刺齿凤尾蕨乙醇提取物中,HL-60细胞的存活率均为0;半边旗和蜈蚣草对K56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4.0 g/L半边旗和蜈蚣草乙醇提取物中,K562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0和7.70%。结论 5种凤尾蕨属植物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强于K562细胞;除半边旗外,刺齿凤尾蕨和蜈蚣草可能是潜在的抗白血病药物。
-
-
万小铭;
曾伟斌;
雷梅;
陈同斌
-
-
摘要: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具有超强的砷吸收和富集能力,生物量大,被认为是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理想植物材料。基于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植物修复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到了我国20多个污染区的土壤修复实践中。目前所报道的所有蜈蚣草均具有砷超富集能力,并且该特性能够得到稳定遗传。蜈蚣草是如何通过仅仅几十个微米的孢子将这种砷超富集能力传递给下一代?与其他微区分析手段相比,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分析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超富集植物的研究中,它也使得研究几十个微米的孢子中砷及其他元素的分布成为可能。为了揭示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孢子的化学元素组成,该研究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探针分析技术首次揭示了蜈蚣草的生殖细胞——孢子中砷、铜、锌等微量元素的浓度分布,以及钾、钙等大量元素的浓度分布;并将砷的分布趋势与大量营养元素钾、钙、铁、硫,以及微量元素铜、锌的分布趋势进行对比。蜈蚣草的微区元素分布研究表明,孢子囊中砷和钙、砷和硫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砷和硫、钙更有可能同时聚集在孢子中。这表明,在孢子产生和萌发过程中,砷、硫和钙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揭示变价元素砷在孢子中的存在形式,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首次揭示了蜈蚣草孢子中砷的微区形态,结果表明,蜈蚣草孢子中砷的存在形态与羽叶一致,以低价态的AsⅢ为主。AsⅢ是活性和毒性都相对较强的一种砷存在形式。这表明蜈蚣草孢子对于高毒性高活性的三价砷具有较强耐性。通过采用高分辨率低检测限的X射线荧光探针和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揭示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孢子中砷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研究结果为了解蜈蚣草砷富集能力的遗传特性提供基础信息。
-
-
高鹏;
高品;
孙蔚旻;
孔天乐;
黄端仪;
刘华清;
孙晓旭
-
-
摘要:
由于广泛的采矿和工业活动,土壤砷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作为世界上首次被发现的砷超累积植物,被认为是一种修复土壤砷污染的理想植物。蜈蚣草对砷的吸收和转运过程会受多种因素调控,其中蜈蚣草内生菌能够促进这一过程,然而目前关于微生物促进蜈蚣草砷富集的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还很少。为探明蜈蚣草内生微生物对砷污染的响应机制,采用不同砷添加量(0、250、500 mg·kg^(−1))进行蜈蚣草盆栽试验,结合蜈蚣草根际土、根和茎叶砷含量分析及对应微生物群落分析,研究砷污染对蜈蚣草根际及内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表明,砷在蜈蚣草茎叶中的富集量远高于根内砷含量,当土壤砷污染水平分别为250 mg·kg^(−1)和500 mg·kg^(−1)时,蜈蚣草茎叶砷富集系数分别为99.99和66.83,转运系数分别为103.53和93.98。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砷胁迫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01),砷污染对蜈蚣草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对内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其中根瘤菌目是在蜈蚣草根际及根内富集的核心微生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根瘤杆菌属(Rhizobacter)等菌属是与砷含量呈正相关的优势微生物种群(P>0.6)。在蜈蚣草茎叶中,寡营养单胞细菌属(Stenotrophomonas)不仅是核心微生物,还是与砷含量呈正相关的优势微生物种群。
-
-
丛超;
杨宁柯;
王海娟;
王宏镔
-
-
摘要:
植物激素可打破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种子休眠、促进发芽和快速生长,从而提高其富集重金属的效率.虽然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超富集植物生长和提高重金属富集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大多是盆栽试验,大田试验甚少.文章在课题组前期室内盆栽试验筛选出的吲哚乙酸(IAA)和激动素(KT)提高砷(As)超富集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砷提取效率的最佳配比(IAA∶KT=25 mg·L-1∶20 mg·L-1)基础上,在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重金属污染农田分45个小区、喷施2次激素开展IAA和KT配合施用对As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和镉(Cd)超富集植物龙葵(Solanium nigrum L.)超富集As和Cd的影响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大田条件下IAA和KT配合施用能够促进2种超富集植物快速生长,在含Cd为3.12 mg·kg-1、含砷As 98.7 mg·kg-1的农田土壤上,与未施用植物激素的对照相比,25 mg·L-1 IAA和20 mg·L-1 KT配合施用后,龙葵和蜈蚣草的株高、鲜物质量、地上部和地下部Cd/As含量、Cd/As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均显著增加,且龙葵对Cd、蜈蚣草对As的提取效率最高可分别达7.52%和6.06%.第2次喷施激素后,单加KT和激素配合施用条件下,龙葵和蜈蚣草间作时两种植物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增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龙葵对As、蜈蚣草对Cd的提取效率均与叶片POD活性成显著正相关.因此,叶片保持较高的POD活性对两种超富集植物对Cd和As的提取具有重要意义.
-
-
袁明
-
-
摘要:
为研究PGPR菌剂对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的作用,采用盆栽进行试验,在砷浓度150 mg/kg的土壤中接种PGPR菌剂,再培养蜈蚣草.研究结果表明,接种PGPR菌剂后可以促进蜈蚣草生长,土壤中总砷含量减少,显示PGPR菌剂对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具有促进作用.
-
-
邱亚群;
李益华;
彭佩钦;
李二平;
余振华
-
-
摘要:
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 3种可生物降解螯合剂谷氨酸二乙酸四钠(GLDA)、甲基甘氨酸二乙酸(MGDA)、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和1种传统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在不同浓度(0,1.25,2.50,5.00,10.00 mmol/kg)下对蜈蚣草吸收土壤中As的影响.研究表明:4种螯合剂在1.25 mmol/kg时均能显著提高蜈蚣草生物量.EDDS在10 mmol/kg时根际土壤生物有效态As的含量最高,较空白组CK提高了 69.2%.GLDA在10.00 mmol/kg时根际土壤As较原土壤降低了 28.84%.浓度为5.00mmo1/kg的EDDS处理的蜈蚣草对As的富集系数BCF最高,为7.99,是CK的1.70倍.综合蜈蚣草生物量和对As的BCF值来看,5.00 mmol/kg MGDA地上部分对As积累量最大,其值为2648.65 μg/pot,较CK提高了 65.92%.已被广泛应用于修复土壤Cd和Zn领域的新型螯合剂GLDA和MGDA在修复土壤As污染同样具有明显的潜力.
-
-
闫波;
张鑫
-
-
摘要:
针对世界上普遍存在且难以彻底修复的砷污染问题,本文从砷的来源、污染现状等方面叙述了土壤砷污染产生的原因及严峻形势.通过对生物炭的性质及在砷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明确了生物炭用于砷污染修复的可行性,通过对前人研究的介绍探讨了生物炭与富集植物协同修复砷污染土壤的可能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
-
-
官宇;
余伟;
辜运富;
张宗锦;
冯文龙;
杨军伟
-
-
摘要:
为揭示PGPR菌剂(植物根际促生菌)对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的影响机理,为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砷污染土壤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盆栽试验将PGPR菌剂加入受砷胁迫的蜈蚣草中进行培养,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DGGE)技术对接种PGPR菌剂的盆栽蜈蚣草根际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根际细菌在重金属与PGPR菌剂胁迫下的群落结构特征.测定根际土壤中的砷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根据植株外在发育情况与内在的营养物质及对砷修复量进行比较,得出芽孢杆菌(Bacillus)添加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细菌对蜈蚣草生长发育起到重要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简称CCA)结果显示,pH值、速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种群结构、促进蜈蚣草吸附砷的重要因素.
-
-
徐勇;
高适;
王学峰;
杨金星;
张荣;
左国民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产生了大量的富含高浓度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置这些超富集植物已成为植物修复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根据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的原则,研究者们陆续开展了超富集植物处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对现有的超富集植物处置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对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处置技术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目前修复植物处置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以期为修复植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提供途径与方法,为植物修复应用和推广奠定技术基础.
-
-
LI Ying;
李影;
WANG You-bao;
王友保
- 《2015中国(上海)国际地下水、土壤监测与修复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蜈蚣草(Pteris vittata)生长对其根际铜尾矿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蜈蚣草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均随着植物的生长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与植物生长时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在植物生长旺盛期达到峰值,分别为对照组的3.59和2.58倍,随后逐渐下降;而磷酸酶活性却随着植物的生长而显著降低.过氧化氧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蜈蚣草地下部分干质量的相关性大丁其地上部分,且5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相关显著.蜈蚣草生长可有效改善根际铜尾矿的基质环境和根际土壤肥力水平,因此,在铜尾矿废弃地恢复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
-
郝汉舟;
钟学斌
- 《第二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会2012年首届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砷是环境中优先控制的致癌污染物之一.在开采冶炼过程中往往导致土壤砷污染,已成为非常突出且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以蜈蚣草为代表的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土壤污染原位修复技术,其相对于传统的方法具有经济、环保和更适于现场操作等优点.文章对不同砷形态在蜈蚣草内富集特征、蜈蚣草解毒机制以及国内外对砷污染土壤修复的强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具体的分析.
-
-
周延;
尤立娟;
王新明;
王宁;
陈俊祥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2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生长时间对蜈蚣草体内砷含量的影响.不同砷含量的供试土壤中,6个月生长期的蜈蚣草,羽叶中的砷含量仅为3个月生长期的9.01%~24.94%;同一砷含量的供试土壤中,不同生长期的蜈蚣草羽叶中的砷含量为2个月>3个月>1个月>更长生长时间的蜈蚣草,但地上部总富集量在3个月生长期时达到最大;生长期为9个月的同一株蜈蚣草,不同生长时间枝叶的富集量则为幼枝>青壮枝>成熟枝>叶边缘出现枯萎枝>严重枯萎枝;青壮枝、成熟枝、叶边缘出现枯萎枝,不同位置的砷含量也有较嫩部位(枝尖)砷含量较高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利用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的过程中,应将蜈蚣草地上部的生长期控制在2~3个月以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