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药物耐药性

药物耐药性

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7564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医学临床研究、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全国临床医学新进展学术交流会等;药物耐药性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凌亚、闫雪冬、席晓敏等。

药物耐药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640 占比:99.93%

总计:175761篇

药物耐药性—发文趋势图

药物耐药性

-研究学者

  • 潘凌亚
  • 闫雪冬
  • 席晓敏
  • 战吉宬
  • 游义琳
  • 黄卫东
  • C·M·杜格拉斯
  • D·S·珀林
  • J·N·卡恩
  • R·凯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荣华; 蔡珍; 张敬霞; 郭娇; 何宗辉; 蔡可欣; 曲芬
    • 摘要: 目的调查北京朝阳区孕产妇B族链球菌的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合并有妊娠糖尿病、阴道炎疾病的孕妇B族链球菌检测阳性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孕妇孕产期保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近2年期间在本院就诊住院的30~42周孕产妇阴道及直肠拭子、新生儿血液及分泌物标本。进行B族链球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近2年孕产妇中B族链球阳性率为6.91%(329/4762);新生儿B族链球菌阳性率0.43‰(2/4700)。阴道与直肠拭子联合检测GBS阳性率为6.91%,显著高于阴道拭子(5.45%)和直肠拭子阳性率(6.01%)。B族链球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63.2%),其次为克林霉素(62.1%)和环丙沙星(52.9%),未发现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菌株。合并有妊娠糖尿病和阴道炎的孕产妇B族链球菌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孕产妇(P<0.05)。结论北京朝阳北苑地区的孕产妇可以继续将青霉素、氨苄西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作为首选药物。而对四环素、克林霉素和环丙沙星出现较高的耐药性。孕产妇合并妊娠糖尿病、阴道炎疾病均为孕产妇B族链球菌高感染率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进行及早干预,降低孕妇孕晚期的B族链球菌感染率。
    • 罗璇; 侯红艳; 章波; 闫少珍; 田磊; 朱旭慧; 孙自镛; 陈中举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同济医院2020年2月10日至3月31日血液、尿液、痰液和纤支镜冲洗液培养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NET5.6分析统计药敏数据.结果 共收集病原菌培养阳性COVID-19患者95例,非危重型患者23例,危重型72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呼吸困难等,危重型男性患者占63.89%,女性患者占36.11%,危重型患者以男性居多,患者合并多种细菌和真菌感染以危重型为主,占23.61%,非危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3.04%和61.11%,危重型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危重型患者.病原菌共179株,大肠埃希菌在非危重型患者中检出率较危重型高,占37.50%,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危重型患者中检出率较非危重型都高,各占29.87%,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在非危重型和重型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危重型患者血液真菌培养中提示近平滑念珠菌占比较高,为36.40%,临床不容忽视.药敏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株,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为60.87%,鲍曼不动杆菌对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1.43%,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结论 COVID-19患者危重型以男性患者居多,其容易合并多种细菌和真菌感染,且死亡率比非危重型患者高.危重型患者常合并感染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医院获得性菌株,其耐药性较高.
    • 杨瑜; 李华; 邓丽; 雷杰; 王楠; 谢贝; 吴玲; 刘志辉; 孟繁荣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以MPT64为指标的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性检测的快速方法 ,探讨MPT64在MTB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分别检测MTB敏感株和耐多药株在含(观察组)与不含(对照组)RFP、INH的Middlebrook 7H9液体培养基上培养3、7、10 d的培养液中的MPT64,通过凝胶成像仪白光源拍照进行条带灰度分析(Image Jab Software 3.0),比较敏感株和耐多药株间的灰度比值的差异,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确定RFP、INH耐药的灰度比值界值;以比例法检测结果 为金标准,评价新建方法 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对照组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2株MTB敏感株和11株耐多药株的灰度比值增大;观察组中,敏感株在不同的培养时间的灰度比值没有显著变化,而耐多药株则明显增大.3、7、10 d敏感菌与耐多药菌在药物培养基中MPT64检测灰度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据观察组灰度比值分别绘制以MPT64指示的RFP和INH耐药性检测的ROC曲线,两者的3 d AUC分别为0.84和0.77,灰度比值界值均为0.05;7、10 d AUC均为1.00,7 d的灰度比值界值分别为0.23与0.20;10 d的灰度比值界值分别为0.49和0.48.GICA检测MPT64用于34株MTB的RFP、INH耐药性鉴定的准确度分别为97%和94%,灵敏度分别为93%和86%,特异度均为100%,阳性预测值均为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 和91%.结论 GICA检测MPT64于MTB培养7 d时能准确检测抗结核药物RFP、INH耐药性,MPT64可作为MTB药敏试验的有效检测指标.
    • 饶东平; 傅美芹
    • 摘要: 目的 分析呼吸内科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以后防治MDRAB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2018年期间我院呼吸内科病房79例下呼吸道MDRAB感染患者作为多重耐药组,以同期感染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60例作为非多重耐药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AB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管插管、留置胃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住院时间与下呼吸道MDRAB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插管(OR=3.362)、留置胃管(OR=3.143)是下呼吸道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气管插管和留置胃管为我院呼吸内科患者下呼吸道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以上2种侵入操作适应证,以减少MDRAB的感染.
    • 摘要: 2019年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新设立的科学部门推出了《卫生产品概况目录》,旨在促进产品研发,以应对被忽视的疾病和对全球卫生的威胁,包括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和具有大流行可能的疾病。
    • 张少俊(编译); 姚岚(审校); Allix-Beguec C; Arandjelovic I
    • 摘要: 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所有结核病患者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指导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DNA测序能否准确预测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获得了6大洲16个国家的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的耐药或敏感的全基因组序列和相关表型。对于每一株菌株,通过9个基因测定与药物耐药性和敏感性相关的突变,除非存在未知关联的突变,否则同时预测个体表型。为了确定全基因组测序对一线药物治疗的指导作用,研究预测了完整的敏感谱。如果菌株的基因谱预测对异烟肼和其他药物敏感,或者含有影响其他药物敏感性的未知关联的基因突变,则预测这些基因谱对所有4种药物均敏感(即全敏感)。研究模拟了阴性预测值随耐药率变化的方式。
    • 熊晓凤
    •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呼吸道感染耐药菌分布及耐药特征在呼吸内科不同区域的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间呼吸内科急诊部、病房、ICU病房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接受检测的痰液、肺泡灌洗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K-B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进行对其细菌分离的检测和药敏的实验,以CLSI的2010年版本进行判读.结果:结果显示,呼吸内科急诊部、病房、ICU病房的主要耐药菌为革兰阴性菌.呼吸道感染耐药菌分布情况和耐药率有着极大的差异.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在ICU病房的耐药率要高于急诊部和病房.三个区域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药物耐药率相近.结论:呼吸内科急诊部、病房、ICU病房三个区域的耐药菌分布情况和耐药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临床医生在熟悉本科室的耐药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为有效的对抗菌药物进行应用,还应该对同一科室不同区域和其他科室耐药菌的耐药情况进行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