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茶鲜叶

茶鲜叶

茶鲜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39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5463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茶叶科学、茶叶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湖南省茶叶学会学术年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等;茶鲜叶的相关文献由83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胜鹏、龚自明、高士伟等。

茶鲜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5463 占比:99.83%

总计:105638篇

茶鲜叶—发文趋势图

茶鲜叶

-研究学者

  • 王胜鹏
  • 龚自明
  • 高士伟
  • 孙良
  • 郑鹏程
  • 叶飞
  • 唐小林
  • 王雪萍
  • 肖文军
  • 夏旭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敏; 王润贤; 金洋洋; 朱双凤
    • 摘要: 紫鹃茶树是一种特殊的红紫芽茶树品种,单株新梢长有约2 ~ 4片红紫色叶片,花青素含量为普通红芽茶的3倍,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为了探索该茶树品种鲜叶的染色特性,本试验以紫娟的鲜叶为原料,对不同冷冻时间、染液温度、固液比、煮染时间以及不同材质布料煤染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紫娟鲜叶在冷冻15 d、固液比1∶3、染液温度90°C、煮染时间为50 min时,染色效果最佳,为紫红色,且不脱色。对染液加入不同媒染剂后在不同材质布料上的染色效果进行分析发现,紫娟染料在与不同的媒染剂结合下呈现不同色泽,加入KAl(SO_(4))_(2)·12H_(2)O媒染布料颜色偏暗、偏灰;加入Ca(OH)_(2)媒染布料颜色偏黄;加入CH_(3)COOH和CaCO_(2)媒染布料均为红紫色(CaCO_(3)媒染出的颜色深于CH_(3)COOH);对不同材质的布料进行染色研究发现,棉布的染色效果最佳。结论:针对不同的颜色要求可选择不同的媒染液,最佳的媒染布料为棉质布料。
    • 王凡; 陈龙跃; 段丹丹; 曹琼; 赵钰; 蓝玩荣
    • 摘要: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而氮素(N)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快速准确地估算N素含量至关重要。由于测定N含量的化学方法繁琐耗时,利用高光谱对茶鲜叶中N含量进行预测,利用连续小波转换(CWT)提取的小波系数,探究CWT不同分解层数对于N素含量的估测能力,并讨论了不同波长选择算法所建模型的预测效果。首先,采集广东省英德市茶园的151个茶鲜叶样品高光谱数据,将获得的原始光谱通过卷积平滑(SG)、去趋势(Detrending)、一阶导数(1st)、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五种预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并作为参考。其次,采用连续小波对原始光谱进行初步处理生成多尺度小波系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竞争性自适应加权采样法(CARS)和变量组合集群分析(VCPA)方法进一步优化CWT变换后光谱数据的变量空间,最后,以特征变量为输入使用PLSR建立了N素定量监测模型,并对比不同尺度不同方法估算N素的效果。结果表明,连续小波分析方法可有效提升茶鲜叶光谱对N素含量的估测能力,明显优于常规光谱处理方法。经连续小波分解后,对茶鲜叶N素的预测能力随分解尺度的增加整体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中在1~6尺度连续小波变换后的光谱与茶鲜叶N素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表明小尺度的连续小波分解可有效应用于茶鲜叶N含量的监测。基于CWT(1)-VCPA方法建立的模型精度最高,且变量数相比于全波段减少了99.34%,其建模与预测R~2达到0.95和0.90,相比于传统光谱处理方法,精度提升了11%,证明CWT-VCPA可以有效降低光谱维度并大幅提升模型精度。实现了茶叶N素含量的高效量化预测,为评估茶叶的其他成分提供了可靠技术参考。
    • 周群峰
    • 摘要: 清明节刚过,一则“10公斤茶鲜叶拍出1068万元”的新闻刷爆网络。4月7日晚,由中国茶叶拍卖公司选送的“2021‘锦绣茶尊’10公斤茶青开采权”,以168万元的底价在阿里拍卖平台公开拍卖。最终一位编号为“X8634号”的竞买人,以1068万元的竞价成功夺得该开采权。“锦绣茶尊”古茶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专家称树龄达3200多年,2015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最大的古茶树(栽培型)"。
    • 智亚楠; 徐运飞; 朱明星; 王春生; 金银利; 陈利军
    • 摘要: 为明确茶鲜叶中的挥发物组分及其与茶树主要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利用HS-SPME-GC-MS法萃取分析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并以茶褐枯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炭疽病菌、茶轮斑病菌为目标菌,测定茶鲜叶主要挥发物单体组分对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茶鲜叶挥发物中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9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4.405%,其主要组分为(Z)-己酸-3-己烯酯(18.395%)、乙酸叶醇酯(16.935%)、罗勒烯(12.615%)和顺-3-己烯基丁酯(11.210%),其中顺-3-己烯基丁酯对4种病原菌均具有熏蒸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61.29μL·L-1.结果表明,顺-3-己烯基丁酯有作为熏蒸型杀菌剂应用于茶树病害防控的潜力.
    • 肖文敏; 唐小燕; 任志红; 吴焕焕; 张虹; 尚涛; 仇园; 孙海伟; 韩晓阳
    • 摘要: 为建立一套基于电子鼻检测技术的茶叶原料农药残留快速诊断方法,试验以一芽二叶茶树鲜叶为材料,分别喷施菊酯类杀虫剂农药和广谱除草剂类农药,通过电子鼻技术进行传感器优化、各农药PCA模式识别并建立单一农药不同浓度预测模型.(1)试验采用LA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确定了最优传感器列阵.(2)采用PCA模式识别对两大类农药进行定性分析,6种农药表现较强区分度;其中杀虫剂类与除草剂类农药组间、除草剂类农药组内差异极显著.(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浓度定量分析,采用PLS建立各农药浓度回归预测模型;通过各农药预测与实测浓度值线性拟合加以检验,6种农药的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相关系数高、估计标准误差较小.通过田间试验检验,电子鼻浓度预测准确率在85%以上,电子鼻技术在茶叶原料农残快速诊断运用中具备较强灵敏度.
    • 项希; 李适; 徐洋洋; 肖文军; 龚志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变温干燥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在萎凋、揉捻、发酵等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对相对高温和相对低温干燥条件下的毛火初干、足火复干及其组合分别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长的变温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和香气品质3个方面测定红茶品质的变化.结果:与传统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相比,采用110°C毛火初干10 min以及90°C复干10 min、再升温至110°C恒温复干3 min、然后降温至90°C烘至足干的足火变温干燥处理工艺技术加工出的红茶品质较好,呈甜香带花香且高长、滋味醇厚较爽的感官品质特征;同时其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茶褐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醇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由52.60%上升至62.99%,酯类物质相对含量由14.27%上升至21.42%,其中,芳樟醇、α-松油醇、水杨酸甲酯等花果香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新增加了甲基庚烯酮、己烯醛、丁香酚等花果香香气成分.结论:在红茶足火复干过程中,适当的变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
    • 林燕燕; 刘江洪; 戴秋香; 李志辉; 林金科
    • 摘要: 为加工出富含儿茶素类含量的茶叶,本试验探索了提高茶树鲜叶儿茶素类含量的不同光质萎凋工艺.试验以茶树新品系HK-2和HK-3为材料,采用白光(CK)、红光、黄光、蓝光、紫光光质进行萎凋,于照射0、2、4、6、8、12、24 h时取样,利用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儿茶素(C)]和酯型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的测量.结果表明,与白光组CK相比,HK-2品系茶树鲜叶采用4 h的蓝光萎凋工艺,简单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了21.64%,6 h的蓝光萎凋工艺E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3.31%、38.56%和35.78%;HK-3品系茶树鲜叶采用12 h的蓝光萎凋工艺EGCG含量显著增加了33.18%,6 h的蓝光萎凋工艺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5.49%、35.83%和38.51%.以7种儿茶素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质萎凋能调控茶树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蓝光萎凋6 h处理是提高茶树鲜叶儿茶素类含量的最佳工艺.
    • 胡善国; 刘亚芹; 王辉; 周汉琛; 雷攀登; 杜志远; 黄建琴; 王海燕; 朱红闺
    • 摘要: 以凫早2号(C.sinensis cv.Fuzao 2)鲜叶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摊放处理对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的影响,并结合呈味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摊放处理组共检测出16种游离氨基酸;不摊放处理组仅测得12种游离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以及酪氨酸均未检出;含量较高的为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精氨酸;摊放组总游离氨基酸相较于不摊放组显著(p<0.05)增加,增幅最大的为15°C处理组,达39.45±0.79 mg/g;摊放处理组间,较低温(15°C)条件下,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以及组氨酸的保留量相对较高.分析茶鲜叶中呈味氨基酸,15°C条件下,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大于其余摊放处理组;感官审评表明较低温(15°C)比常温(18°C、21°C)摊放、不摊放处理的鲜叶样滋味更鲜爽.因此,不同摊放处理下的茶鲜叶中氨基酸组分及呈味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且最优摊放温度为15°C.
    • 苏小琴
    • 摘要: 近日,由中茶院和安溪县人民政府、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在北京发布《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该白皮书源自中茶院牵头承担的"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状况跟踪研究"项目。自2020年起,由中茶院和安溪县人民政府共同牵头,启动为期三年的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状况跟踪研究,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项目组通过多维度和全链式模式,对代表性茶园生态环境、土壤状况、茶鲜叶、成品茶等开展动态多项安全和质量指标的监测研究,为"白皮书"提供了鲜活的、科学的、翔实的实验数据。
    • 郭嘉明; 陈劲; 张敏; 吕恩利
    • 摘要: 随着茶叶初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鲜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茶鲜叶作为制茶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成茶品质.本研究从鲜叶的理化特性和劣变机理方面,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气调和振动因素对茶鲜叶贮运品质的影响,为顺应茶叶加工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茶叶加工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出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