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乐语

乐语

乐语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音乐、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04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佛教文化、江海学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等;乐语的相关文献由71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冯逸章、周德清等。

乐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2.5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204 占比:97.42%

总计:3289篇

乐语—发文趋势图

乐语

-研究学者

  • 佚名
  • 冯逸章
  • 周德清
  • 李树军
  • 詹皖
  • 陈明
  • 黄宗江
  • 丁淑梅
  • 丁雪
  • 刘尚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恩慧
    • 摘要: 学界对“箫弦法”已有诸多研究,但对其内涵的认识仍有歧义或不充分.本文综合古籍文献、学界已有成果,以及实地采访资料,对“箫弦法”进行再释义,指出“箫弦法”是指洞箫和二弦的演奏法度.作为乐语体系,“箫弦法”是一个“大乐语”称谓,内含许多具体的“小乐语”内容.其有“大法”和“小法”之分,呈现出“法中有法”“法无定法”“法法结合”的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体现出南音的文化内涵、音乐精髓和风格韵味,并对南音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规范意义.文章强调,加强乐语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层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 詹皖
    • 摘要: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诚非虚誉。清代点评家诸联曰:“作者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琴理画趣,下至医卜星象、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肯綮。想八斗之才,又被曹家独得。”古人于音乐非仅作悦耳之娱,实重感化教育之功,故“礼乐”并称。《尚书•尧典》有所谓“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之教;《周礼•大司乐》有“以乐语教国子”之训;《白虎通》有“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论。孔子有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之说。
    • 詹皖
    • 摘要: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诚非虚誉。清代点评家诸联曰:"作者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琴理画趣,下至医卜星象、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肯綮。想八斗之才,又被曹家独得。"古人于音乐非仅作悦耳之娱,实重感化教育之功,故"礼乐"并称。《尚书·尧典》有所谓"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之教;《周礼·大司乐》有"以乐语教国子"之训;《白虎通》有"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论。孔子有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之说。
    • 徐娜娜
    • 摘要: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待前代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也是了解孔子治学和教育的一个重要视角.历来研究者对"述而不作"进行了较多的挖掘和阐释,成果颇多.通常都强调这是孔子对待文献的态度,但鲜有学者注意到,"述而不作"其实还包括孔子对周代乐语传统的继承和新变.言和语都是乐语的核心言说方式,且各自有其源头.诗歌既是乐语的言说文本,也是乐语言说的辅助工具,同时又是乐语教学的材料.承变乐语传统并以之为教,通过它们建立起系统的儒家言语观,又以《诗》教来培育君子,使其言语,从而构建礼乐秩序,正是孔子述而不作的精神内涵.
    • 吴小燕
    • 摘要: 小学语文属于语言学科,要想保证语文学习效果,学生需要不断积累和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积极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将快乐学习的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 陈浩文1
    • 摘要: 用“3C+新奇乐+妙健康”——一家以手机和新奇特乐等3C产品为主的专业连锁企业,正受到各大购物中心、商超等业态的高度青睐,纷纷希望将其引入卖场。正是凭着携手商超大卖场开启的“新零售”之路,三胞乐语捧得“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创新业态”。与乐语一同分享这项行业创新最高奖项的还包括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和小米之家等。
    • 周德清
    • 摘要: “兴观群怨”,历来被认为是孔子诗教思想的核心命题.古今论者,多结合《诗经》的创作实际,从《诗》“六义”的角度,将“兴观群怨”说中的“兴”理解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这种看法忽略了两点:一是《诗经》创作之初,作为艺术手法的“兴”的概念尚未提出;二是孔子论“兴”,也从来不是讨论创作.从西周学校所教的“乐语”中的“兴”义溯源,结合《论语》等文献,并就其有关“兴”的使用实例加以仔细的辨析,可以发现:“兴”,始终关系到孔门诗教最终目标的达成——即如何用诗来塑造儒家的理想人格——这是正确理解“兴”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揭示出“诗可以兴”这一诗学命题的真正的理论内涵.
    • 周德清
    • 摘要: ''''兴观群怨'''',历来被认为是孔子诗教思想的核心命题。古今论者,多结合《诗经》的创作实际,从《诗》''''六义''''的角度,将''''兴观群怨''''说中的''''兴''''理解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这种看法忽略了两点:一是《诗经》创作之初,作为艺术手法的''''兴''''的概念尚未提出;二是孔子论''''兴'''',也从来不是讨论创作。从西周学校所教的''''乐语''''中的''''兴''''义溯源,结合《论语》等文献,并就其有关''''兴''''的使用实例加以仔细的辨析,可以发现:''''兴'''',始终关系到孔门诗教最终目标的达成——即如何用诗来塑造儒家的理想人格——这是正确理解''''兴''''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揭示出''''诗可以兴''''这一诗学命题的真正的理论内涵。
    • 謝炳軍
    • 摘要: 清華簡《周公之琴舞》是西周樂文章的一抹剪影。《周公之琴舞》中成王組詩題名、作樂背景、樂章術語齊備,表明其''''樂語''''身份。追溯《周公之琴舞》生成的歷史情景,可以獲知西周初的音樂教學活動以及王子、國子的樂文章製作、實踐模式等皆承自夏、殷二代。由此可知,在以周公爲核心的王官隊伍整理和彙纂前人文化成果之前,樂文章的制撰、運行等體式已然發生。因樂器在傳情達意上各有所長,故樂文章的體式呈現不一。《周公之琴舞》以琴爲主要的演奏樂器,決定了其樂文章的體式,以及其所容納的主旨。此即牽引出樂文章具有溝通機制的本質特徵。《周公之琴舞》作爲樂文章,其在消除周成王、周公旦君臣之間的政治誤解,化解政治危機上起著搭建溝通平臺之用。時遷境變,西周禮樂文章形式與格局發生嬗變,俗樂元素流入雅樂,雅樂文章甚而被置而不用,融合了雅、俗音樂元素的樂文章大行於世。《周公之琴舞》中周公旦樂文章的散佚與殘缺,可以作爲西周樂文章式微而新樂體式上場的一個注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