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意识

自然意识

自然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7086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理论与当代、东南亚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环境美学国际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学会襄樊年会、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等;自然意识的相关文献由99位作者贡献,包括潘爱军、王利军、王国良等。

自然意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086 占比:99.43%

总计:17184篇

自然意识—发文趋势图

自然意识

-研究学者

  • 潘爱军
  • 王利军
  • 王国良
  • 徐肖楠
  • 朱训德
  • 陈凤珍
  • Luisa Tresca
  • 一木
  • 丁建恢
  • 丁长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喜燕
    • 摘要: "自然"在沈从文的小说世界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从沈从文小说对乡村自然赞美性描述和对城市反叛自然的由衷厌恶立论,指出其小说创作在弘扬自然意识的同时,极大地扩展了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某种批判性视野,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审视中折射出其对人际关系的理想主义光芒.
    • 李卓霖
    • 摘要: 从艺术的起源到汉字的产生,自然意识一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少书家在书法创作中都极为提倡或重视自然意识.书法艺术自萌生伊始,自然意识的参与从来都不可或缺.在今天的书法学习情境当中,书法创作中的自然意识在本质自然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章通过分析历代书家对自然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探讨在书法创作中对自然意识的把握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 张伟; 杨景
    • 摘要: 叶赛宁是20世纪初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主题的诗歌,是"诗人在大自然的怀里,大自然在诗人的诗里"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分析叶赛宁不同时期自然主题的诗歌,结合诗人的成长背景,以及当时俄罗斯所处的新旧时代变化的社会背景,探索诗人自然意识的变化、意象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内心的冲突,了解诗人的思想、心中的渴望,以及思想意识中的哀怨,揭示诗人人生悲剧的根源是时代变迁导致的思想矛盾.
    • 林艺婷
    • 摘要: 《瓦尔登湖》是梭罗对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记录,梭罗在书中通过对自然生物的描写,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尊敬和热爱。生态批评主要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分析文学文本,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逐渐成为研究中外文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瓦尔登湖》中的“豆田”和“湖”两章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体现出来的自然意识
    • 郭俊超
    • 摘要: 吴明益是当下台湾文坛年轻一代中颇受瞩目的作家。他具有长期野外自然观察、自然散文写作以及相关研究的实践和经验,这使他具备了一种“生态思维”的文学自觉,这种“生态思维”渗透于其乡土书写中,使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意识和生态关怀。他大量使用自然视角/符号在乡土传统、现代文明与历史进程中铺展各种生态创伤,以此投射对生态伦理的反思;并进而对灵性、人性价值于生态的救赎意义,“复眼”观照自然的路径进行了审视,在生态关怀的认知策略上渗透出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建构人的主体性,在科学与传统、现代与神秘纠缠错综之中理解生态价值的趋向,且透露出从生命本体来审视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视野。
    • 庞海音; 丁建恢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自然观作为古代文化思想的一部分曾经成为士大夫文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民国时期为适应现代教育制度而出版的新式国语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近代自然意识,它作为民国时期国语课本重要的编辑出版思想,不仅延续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而且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国民教育,渗透了民国时期的自然与人生的意识,它所呈现的文化现象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流变.本文以民国时期小学国语启蒙课本为研究对象,拟从真、善、美三个方面阐释民国时期文人所持语文教育理念中自然意识的表现.
    • 付文中
    • 摘要: 自然缺失症已成为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的通病.疏远自然给人类尤其是儿童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导致儿童患注意缺陷多动症和其他精神障碍,各种感官能力退化,削弱儿童的身心素质和社交能力,致使未来环保者的数量减少,等等.而接触自然能给儿童带来许多积极影响,如增强儿童的各种感官能力,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和社交能力,缓解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和其他精神障碍,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升儿童的学习效果,培育创始者和环保主义者,等等.能否切实减缓乃至抑制儿童自然缺失症的蔓延势头,主要取决于每位公民能否提升对自然缺失症的认识,以及提升儿童回归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 尹益轩1; 吴晓倩2
    • 摘要: 生态伦理学是生态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探讨人类对自然界的伦理责任。儿童作为人类社会的储备力量,是解决"人与自然"问题的关键之一。文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痕迹,引导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从而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未来。作为低龄儿童主要文学阅读形式之一的绘本,通过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在强化生态伦理意识方面发挥着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将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从内容、形式和意义三方面探讨法国绘本如何传递生态伦理意识,分析法国绘本的经验和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