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环境美学国际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学会襄樊年会
环境美学国际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学会襄樊年会

环境美学国际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学会襄樊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湖北襄樊
  • 出版时间: 2009-10-16

主办单位:襄樊学院

会议文集:环境美学国际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学会襄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公共环境艺术与艺术欣赏教育两者,是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最终就是要求人类在学习环境艺术的同时感受自身生活的自然,从中体悟美的天性,从而更加自觉地,身体力行地投人到生态环境的共同创造之中。人-环境、自然-社会-环境-空间这些关系的核心是人,教育工作乃百年树人的大业,欲使人们养成关心公共环境艺术、重视美化环境的习惯及落实以艺术式的生活方式进行社会生活,取得人们对公共环境艺术欣赏教育的提升功效是不容置疑的。
  • 摘要:文章总结了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高校景观设计,需要遵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高校景观设计,需要传承地域文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高校景观设计,需要在景观形态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等特点。结合襄樊学院隆中精神和地域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融人校园自身景观建设中,打造具有襄樊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文章介绍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环境性以及公共艺术的价值。公共艺术创作充分尊重环境、历史、地域、社区的特征,是一种利用建筑、雕塑、绘画、园林、水体、场景、装置、表演等各种艺术方式加以实现的综合艺术。公共艺术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部分。前者是类似地标性建筑、雕塑、城市规划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后者则是一般的城市宏观规划中容易忽略的、市民身边的空间,比如社区广场当中蕴藏的艺术表现和文化需求。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户外广告的特征,并对城市户外广告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城市户外广告的设计进行展望,提出了要有符合受众审美的广告创意,要注意其媒体类型和制作原则,要有地方特色,要充分考虑户外广告的设置与规划。总之,户外广告要想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从户外广告的本质出发,对广告创意和制作全面提高,不仅在制作技术上创新,还要在思想文化上创新。此外,还要注意户外广告设计在城市环境中的位置,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其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对其进行设计定位,对其进行设置规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户外广告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一方面要抓紧完善各项管理法规,厘清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法律界限。另一方面,切实提高管理部门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管理水平,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广告规划和管理办法,并提倡广告表现的多样性,为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 摘要:通过对各方面的绿色设计要素,来共同营造绿色居室。注重环保、关注身心健康是居室绿色设计的理念,它已逐渐深入人心并影响深远。居室“绿色设计”在我国是一个正在研究探索中的新课题,它虽然不成熟,更不完善,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把健康的生态思想引入到居室设计之中,扩展了居室设计内涵,把居室设计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所以对居室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指导设计师正确、合理、恰如其分地将这一理论上的创新付诸实践,为营造优美、舒适、健康的人类居住环境添砖加瓦。
  • 摘要:“气氛”概念让人们有可能去思考“环境特性与人类境况的关系”。“城市气氛是对城市现实的主观体验,城市中的人们彼此分享。”此外,可以分析一下影响气氛产生和城市规划的因素。城市规划必须考虑这个自然应该是何种面貌。伯梅提出的“厚重的历史”概念似乎让人们有可能思考城市传统的重要性。城市气氛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每个城市都独具特性:巴黎、罗马、东京、北京·一所有的城市都有其气氛。能在城市的大部分地方发现气氛。因此,对将来的城市规划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保护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为了不失去城市气氛,得理解城市居民被什么所吸引,并对其加以保护。在京都,被称为“叮屋”的木制房屋逐年减少。京都气氛是在其他城市感受不到的,但京都气氛似乎也在逐年消逝。有鉴于此,需要理解每个城市都有其气氛,应该去保护它,去创造舒适而迷人的城市。
  • 摘要:文章介绍了襄樊市的城市形成及地理位置,分析了城市景观建设与文化的关联,总结了三国文化在襄樊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意义,只要包括:再现历史,增强团结以及有利于带动经济增长。
  • 摘要:中国园林,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抒发,儒家、道家、释家都在这里显示精神的风采,满足文人士大夫的思古、归隐、出世之风雅情怀,完成其人格的完整寄托。江南园林是一种精神的标志,它寄托着人们的幽思和梦想,填补人们内心的空缺,它让人的人格得到完善,让人的精神得以回归。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以诗情画意的境界,显示了中国文化的魅为和精彩。城市空间满足了人的需要,是安邦定国的庇护之所,是寄托感情的私人空间。它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人们以便利,同时,它是人们精神的慰藉和归属,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生命与自然的合一。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维护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满足城市空间的功能要求,让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城市空间的营造中获得新的生机。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雕塑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现状分析,分析了城市雕塑在培植城市美中的主导作用和意义,并致力于城市雕塑在培植城市美中的深化研究。城市雕塑艺术是以城市环境为背景的空间设计,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日益重视,提高了对城市雕塑审美的认识水平。当今社会,正以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对城市雕塑进行探讨、研究和实践,使城市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走向公众,在社会审美性中得以重建。探索、研究和发展城市雕塑,使之在培植城市环境美中,能将人的活动和环境、雕塑融为一体,满足人们的审美意念,并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城市环境与雕塑美的培植和升华中,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展示时代人的风采,使城市雕塑在实践中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共同构筑美好的城市景象。
  • 摘要: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包括了建筑、绿地、水体、小品、街灯、壁画、雕塑等方面,由于城市雕塑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的包容之中,所以,所看到的城市雕塑,不单是一件雕塑作品本身,而是这件雕塑作品与其周围环境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艺术效果。因此,重视雕塑与公共环境的关系,是判断一件城市雕塑作品成败的关键。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要从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探讨它们与城市雕塑的关系。
  • 摘要:本文从当代襄阳人文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信息的再认识、景观设计的布局和景观的表达方式等层面展开论述。人文特色是人文景观的灵魂,自然资源与人文特色“天人合一”般的结合,可以说在襄阳体现得淋漓尽致。襄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沉积深厚,在经济建设繁荣昌盛的同时,以人文景观这种公共艺术形式凸显襄阳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重塑襄樊城市精神、展示襄樊文化魅力、构建和谐襄樊、丰富旅游资源、拉动旅游经济,而且对当代襄樊人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重建心灵家园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摘要:襄阳古城池只是世界公共艺术的一小抹亮色。其点、线、面的构成原理多样,分析其构成形态,是以江河为主线,周围敌台、屯兵子城为多点,以襄阳城区为大面,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严密而通透,坚实而多姿,整体而大气,均衡而丰富,变化而统一,完美而独特。各种设计元素融为一体,每个施工环节紧紧相扣,加之对古城池动与静的完善追求,不失为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佳作。
  • 摘要:文章介绍了公共性与城市之美,分析了城市作为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并总结了美的悖论与公共艺术的审美质量。根据以上情况,从传统基于个体的艺术到现代基于大众共识的公共艺术,其审美质量的下降是必然的。如果囿于这种纵向比较,公共艺术将永远得不到它应该获得的肯定和赞美。因此,艺术评价标准的重新设定将变得重要,即:对于公共艺术,传统严苛的审美评价标准应位移为更趋包容的文化评价标准。
  • 摘要:成功的景观设计是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是人、自然、城市三者的有机统一他们为城市发展带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景观设计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景观设计有利于提高、改善城市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城市生态景观多样化,改善城市气候,利于市民身心健康;发展城市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景观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因此,当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必须重视对人居环境的体验,在塑造一座城市文明的同时,要以前瞻的思维站在未来的远方,对城市的景观进行深层次的遥望:让那冷漠简洁的现代建筑,以文化作为背景,用流动的、有生命的绿色景观带给城市人的生活更多享受与便利。
  • 摘要: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建筑、园林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的需求。而公共艺术总体策划的作用公共艺术城市化审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艺术的百分比制度,公共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公共艺术也体现了人文精神。
  • 摘要:视公路为工程,考虑的是公路的使用价值。其实,公路不仅是工程。公路作为建筑的一类,除了追求实用、经济外,还应有美的考虑。视公路为工程透露出的是对经过公路的车辆的重视,无形中将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作为了公路的主人;视公路为景观透露出的是对旅行者的重视,目的是将车中的人作为公路的主人。公路从工程到景观的变化,透露出的是公路创作者的视角的变化:从物到人。并以《穿越岩石景观》为例,分析公路景观的美学价值。可以说,《穿越岩石景观》一书之于中国环境美学建设最大的意义和对中国高速公路建设最大的启示是:其一,突破了“环境”理解上的物质化案臼,将环境与美学、环境与人的感知体验相连;其二,变公路环境为景观。公路景观不同于公路环境的地方在于,公路景观既体现在具体的景观创造活动中,也体现在个体化的景观欣赏中。
  • 摘要:城市公共环境设计艺术是整体上蕴涵了丰富的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将成为艺术与城市环境整体功能联结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城市公共环境的景观艺术的营造、社区或街道形态的美学体现无不反映着一座城市及其居民生活对历史及文化的态度。它缔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设计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思维,陶冶着人的情感,它能充分挖掘城市中的环境美学潜力,展现城市公共环境所应有的形象。城市公共环境空间形式作为非语言的文化符号,总与一定的人及人的社会行为相互关联,这种复杂的关系必然带来多样的文化行为需求,追求一种文化的创造性、大众性、历史性、指导性来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活动支持。
  • 摘要: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可以从公共艺术的审美本体、审美模式与审美经验三个方面来进行建构。就审美本体而言,公共艺术应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从审美模式来看,应适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而其审美经验应当是审美性与功能性的交融。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在结合,促使公共艺术不仅打破了以往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疆界,而且提供了一种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对话的典范形式。公共艺术与公众生活的完美结合,促成其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结合,从而实现环境艺术化与环境艺术化的统一。
  • 摘要:文章就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具有襄樊地域特点和文化精神的城市环境以及如何让襄樊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体现出应有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构想。提出了以现山为依托,开发出城市自然风景区;以汉水为依托.建造襄樊城市的游览观光风景带;对于襄阳古城护城河,可以开发“襄阳古城水上游”;对樊城郊外的小清河、唐白河,进行疏浚、修缮、治理和净化,在保持运输功能的同时,让优质、充沛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注人襄江;将襄樊历史文化中的历史名人和历史古迹进行整合;研究开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遗迹,增加襄樊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环境中的文化价值还可以在文化设施中得到体现等建议。只有维护、营造文化环境,保护、利用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环境的功能,满足人们生活物质和精神多方面的要求,以及襄樊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的长远发展的需要。综合开发利用襄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将提高襄樊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质,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淳朴文雅的精神家园。
  • 摘要:如何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艺术家们苦苦思索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公共艺术作为环境创作形态的必要形式,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包容,不断消除现代社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向。面对环境问题和人类的生存危机,艺术家们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识,的观点,要求公共艺术作品摆脱传统的“挑战”或“支配”自然的意顺应自然规律重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全面把握土地、生态环境、外部空间等环境系统,顺应植被、泥土、岩石、水体,甚至阳光和风等因素,把所有资源加以考察并整合利用,从而消饵人、环境与艺术景观之间的隔膜,使公众能真正融人艺术作品及其周围整个环境系统之中。第二,城市公共艺术尊重和顺从自然世界的规律,促进艺术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及对周围环境的干扰与破坏。第三,加强对于城市历史和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凸显地方特色。第四,重视城市公共艺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 摘要:文章介绍了公共艺术与理想的城市家园,分析了“城市复兴运动”与当代公共艺术的转型,并总结了城市文化语境中的公共艺术实践。公共艺术应当彰显城市发展的主脉与个性气质。城市公共艺术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将成为艺术与城市整体功能联结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这个平台将成为政府、公众群体、专家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领域。公共艺术的存在,大到公共建筑艺术、城市公共环境的景观艺术的营造、社区或街道形态的美学体现,小到对公共场所的每件设施和一草一木的艺术创意,它们无不反映着一座城市及其居民对历史及文化的态度。它缔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气质,它们记录着城市的荣辱与兴衰,构成了城市历史的主脉和精神气质。
  • 摘要:文章介绍了巴西利亚和佩雷多这两个曾经试图成为乌托邦的城市,分析了两个城市的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以及乌托邦进程的中间状态。并阐述了为什么它们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乌托邦的原因。被高度规划好的城市或建筑总是受到逐步升级的恶化和无序的威胁,哪怕这种恶化和无序来自最小量的失谐。由于其不可变的完美性,它们总是处于被破坏的危险中。甚至一擦纸或一件被扔到椅子上的外套都能破坏施罗德住宅的完善结构。当为有创作偏好的人保留创作空间时,应该看到更多的仅仅具有“普通标准”的可变更结构,甚至仅仅是保留在某些重要项目周围的荒地都应是有生机的和可以被改造的。这种需求的重要性等同于外部建筑和社会生活。承重结构和网络在城市和社会中都是必需的,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需要规划设计得具有最终完备的形式。明智的做法是相信动态平衡。
  • 摘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高校美术专业有其特殊性,必须按照美术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风建设。文章介绍了明确学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对当下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主要措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导航,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风建设的优良环境,以师德师风建设牵引学风建设,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建设保障学风建设,以关注困难学生群体全面促进学风建设。
  • 摘要:本文的主题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岳麓山大学校园建筑进行分析,在探讨这一问题前,有一个问题需首先予以说明:什么是"景观",本文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景观"和"景观设计"这一概念.本文分析了环岳麓山的大学校园建筑,其目的也就是为了说明这些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美,作为一种景观对象,对长沙城市形象的塑造、对长沙城市环境美化的意义与价值。
  • 摘要:中国人与西方人看待公共艺术时,多了西方社会所没有的隐形的风水观。既然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意味,那么它与设置周遭的环境关系必然密切。公共艺术在台湾发展将近20年,然而却也发现许多与公共艺术相当不协调的所谓“公共性”的作品,人们与它们的关系并不密切,仅有的效果往往是大型地标性那种装置艺术作品的功能而已。但是相对于美术馆中的装置艺术作品的暂时性,公共艺术却具备永久性的设置企图,生活于周遭的人们不得不忍受那种一时审美价值下的永恒设置的不安、焦虑与抗争。但是,曾几何时,借由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试图打破艺术家内在的封闭性所造成的社会疏离感,因此高度信赖艺术家的想象力,但是相对于想象力的无限延伸,却欠缺某种足以令人普遍信服的价值标准来批判他们的作品。当提到传统中国风水观时,首先注意到人与存在环境的有机哲学以及营造理想环境的隐性企图。只是经由神秘主义的演绎与内在意味的丧失,风水全然被视为迷信。然而如果回归到人与自然,甚至天、地、人三者和谐下的有机生活环境之营建观点来重新审视公共艺术时,对于被艺术家高度内在化的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必然有所启发。
  • 摘要:在这篇论文中,笔者认为艺术家从创造单一的艺术品到将他的作品综合为房子的一部分的转变,显示了很多公共艺术建筑的案例特点。井出创太郎提出,他不想让他的作品被当做展览品摆放在特殊的位置,而是更愿意将他的作品随意地融入到普通的住宅区。艺术品使得居民区活跃,也能帮助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然而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跳板,它同样在决定人们的对话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艺术品模糊不清的话就会导致不被人理解,它必须兼具理解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复杂性。最后,艺术作品的质量决定了它是否值得人们理解。
  • 摘要:广告摄影是摄影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正确了解和掌握广告摄影与一般摄影艺术、造型艺术之间的关系,才能调动一切有效的艺术表现技巧,为突出广告主题服务,避免广告摄影在公共艺术中只有功利没有公益的纯粹倾向。只有传达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使信息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才能构成影像媒介的完全价值,使用广告影像语言传达信息并使之兼有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的功能,这种广告摄影才具有最完整的意义。公共艺术空间需要出现多种形式的艺术品,并且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有序的、和谐的,能够满足各个层次需求的,否则就没有了“群”的意义。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品融合在一个公共空间中,必然会形成一个特殊的艺术景观。这种景观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逐渐衍生出特定的社会新文化。广告摄影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个性角色,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 摘要:文章介绍了芬兰民族的自然观,以及通过芬兰户外椅设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文化诉求。芬兰设计师遵循着阿尔瓦·阿图的有机功能主义原则,从材料、使用方式和精神内涵上为国民提供了舒适的产品,真正做到了尊重人、尊重自然。同时,这些户外椅就像一件件雕塑一样,使自然更添独特的人文内涵。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然同时担任了赞助者和受益者的角色。
  • 摘要:文章介绍了环境与资源的关系,指出环境与资源的关系首先是环境与人的关系。并提出了宜居、利居与乐居的概念,城市居住功能三层次中,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并提出了化工程为景观的理念。环境美学也许更多地关注工程外观对环境的影响。应该肯定的是,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对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美化了环境。最后对环境保护与环境美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笔者试提出“审美的环境保护”这一概念。没有环境美学作指导的环境保护完全有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
  • 摘要:文章指出山水意境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美学基础,分析了山水意境与襄阳城市环境建设现状,提出了山水意境与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基本出路。在城市环境建设、城市意境的追求和营造上,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创造适生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将城市环境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多样的山水意境,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性系统,进而达到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 摘要:文章介绍了襄阳的地理位置、历史及现状,分析了襄阳的规划,北街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及现状,并总结了襄阳北街与古襄阳融合后的整体审美价值。根据“南城北市”的城市规划原则,襄阳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特别是襄阳北街建成后对古襄阳的整体布局与和谐美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摘要:文章介绍了古镇公共景观生态性建设现状,并通过实景演绎对古镇公共景观生态性建设进行创新。笔者有幸作为项目总设计师承接了“湘西里耶古镇公共雕塑艺术形象的生态性建设”工程,下面分别以“里耶史话”、“秦简长歌”、“秦城古韵”三组主题雕塑为切人点,探讨如何利用里耶本土历史文化及原生自然资源,巧妙演绎“里耶”悠远而神秘的“历史古镇、文化古镇”的生态性公共景观,从而高度抽象地概括出符合特定内容的古镇视觉艺术形象。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对湘西部古镇公共视觉艺术演绎形式的实证研究,开辟了公共雕塑艺术研究的新领域,它切入了新共生环境下所实现的文化传承与演绎的理论与方法的更新,使当代艺术在特定环境下的视觉演绎赢得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学术创新空间,其学术价值必将影响正在大力开发中的西部古镇原生态现象的演绎,获得实证的支持和规范引导。同时,在塑造古镇公共雕塑艺术形象、实现古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确保我国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系统的生态性视觉表现及在学理上的系统完善,期待同行们的共同关注。
  • 摘要:“南船北马,曾经是一座古城的历史性荣耀;2800年的历史写在斑驳的老城墙砖缝里、清澈碧绿的汉江上、童年情怀的小街陋巷里。”这是一座城市挥之不去的文化情慷,但值得珍藏的毕竟是过去,无法替代城市发展的匆匆脚步。城市公共艺术,无疑会成为承载这座城市记忆的载体,成为公众对这个城市文化情感的依托。从其发展趋向看,公共艺术目标不仅只是美化城市公共环境,更重要的是使市民皆能平等享用艺术化的生活环境带来的美,从心理上有所寄托,减少城市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能体现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弥补城市工业化、商业化所带给人们的文化缺失,更多地体现当代社会文明蕴涵的民主平等和人文关怀,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 摘要:在高科技的今天,“建筑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是构成“块域设计”的中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它能促使规划师与建筑师相互协作交流。本文为有利于设计者思考建筑问题时能够从城市角度出发,提出并讨论了“块域设计”的概念,从而将城市规划上升为城市设计。
  • 摘要: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法,中式风格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传统的佛道文化也颇有渊源。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材料和制造工艺上质的飞跃,这对传统的取材和手工技法是巨大的冲击,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式风格的设计是不变的立场。作为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者,有必要把中国元素融人室内设计中,随着全球化的东方潮流和新式古典主义的流行,它又重新发掘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延续到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随着对现代室内空间的认识,它会越来越明显地使有灵性的人群受益。中式风格不再和古老、死板画上等号,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简单却内藏丰富涵义。注重细节才能突出效果,在住宅的细节装饰方面.具备现代眼光的重视装饰风格非常讲究。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并以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为例,对中国元素的应用进行分析。
  • 摘要:城市环境视觉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城市形象和环境,在城市形象策划的基础上,需要将形象工程落实到空间载体上,这就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视觉体系建设进行统一的、系统的规划。城市视觉体系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需要各个方面的参与,需要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此方能推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广大受众群体的审美标准所创作的公共艺术最能反映公共精神,也最具公共性,让这种大众审美精神真正地表达于现代公共艺术品中,方可反映现代城市设计的真正本体。
  • 摘要:本文主要聚焦于1967年的“旧本艺术珍品展”并探索其文化和政治影响。但与此同时,从更大范围的背景来看,其目的是在于呈现日本冲绳的形象并解析这个反映二战后的文化政策的形象的重要性。1967年的展览不仅给冲绳人民展出了珍贵的艺术珍品,而且也展现了日本艺术的全部历史轮廓。展览的教育目的需要这样的全面性。尽管如此,陈列在那里的日本艺术史没有包括冲绳艺术工作并传达了一种集中式的、不接受多样性的文化印象。然而,它展现了一个以冲绳人民的意志为向心力的日本。
  • 摘要:文章介绍了意象审美的必要条件,分析了公共环境、设施的意象审美,总结了审美认知与价值取向,探讨了公共环境、设施的审美体验。
  • 摘要:本文旨在强调“对话”在文化形态形成的方式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即在这些方式中对话变得显而易见并最终能够得以识别。在这里,文化形态是人类成就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不仅在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不论是非宗教的还是宗教的)以及各种风俗习惯中有所体现,而且也反映在一些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中,如建筑、设计和城市的发展。本文所说的“对话”是文化形态及其相关地域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除相关地域之外,也与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过往历史、传统、外来文化的影响、当代趋势、社区以及受到其文化形态影响的个人等有着特殊联系。环境只是文化形态所相关的地域中的特例。因此,有可能出现需要环境美学与他者的创造性对话。
  • 摘要:环境艺术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包括审美、技术、功能三个方面的要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是设计手段的电脑化,并形成了以电脑为主要工具的设计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支撑。高校美术专业长期成为文化课上不去的高中生“出路”的现象需要改变。高等院校必须充当我国高层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为环境艺术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新的破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说到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而先进的西方设计概念和方法,除了有现代设计要共同遵循的原则外,还存有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加选择地模仿有西方文化背景的环艺设计,既不利于发挥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会造成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要在学习世界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把本民族优秀的环境艺术遗产发扬光大。创造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新面貌。设计的民族化、区域化、个性化是21世纪中国环境艺术和环艺教育的主要课题。用现代的审美、方法、观念、技术挖掘、提高、创新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体系,是要为之奋斗的方向。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雕塑与环境的交互性,分析了城市雕塑的艺术性和形式美,总结了城市雕塑的文化内蕴与人文性。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同的城雕塑造了不同的城市面孔城市雕塑应该运用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出一个城市特有的风格,让公众在欣赏雕塑的同时感受到它内在的文化魅力。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色彩形成的特殊制约,并提出了“都市襄阳”城市色彩建设规划建议,提出了要遵循整体性原则,紊尚功能性原则以及追求美学性原则的建议。
  • 摘要:在人们探讨公共艺术与公共审美话题时,建筑与雕塑占有非常显著的位置。这当然与建筑、雕塑具有鲜明的场所性和公共性有关。其实,无论是针对公共审美需求,还是针对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文学都是不可忽视的内容。特别是当代文学生态写作就可以看成是促进人类社会重建公共环境与公共文化的艺术手段。文章以迟子建小说为例,介绍了江河意象表达与生态和谐诉求,分析了鱼类意象表达与生态失衡忧思,总结了森林意象表达与生态家园理想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 摘要: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具有处理不同类型复杂空间的能力,具有处理不同尺度空间的能力,同时还具有广泛的地域、地形和类型适应性。并提出了全面地理解和继承传统手法,因地制宜,“道法自然”,有分析地借鉴外来经验,继承加创新,不为传统的具体手法所局限,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
  •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大地艺术”特质,分析了大地艺术与“自然审美”的三种范式,总结了大地艺术之后的“自然美学”。并从道家角度进行鉴赏。
  • 摘要:本文认为,城市公共雕塑还应力图从历史共有、文化共有、生活共有、文化创生等角度提炼和塑造城市公共审美文化的内涵,展现城市独特的风貌、魅力、品位和精神。本文以襄樊为例,结合襄樊城市公共雕塑的现状,以及襄樊城市的历史文化、当今市民生活状态等方面,就此主题进行探讨。
  • 摘要:城市环境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特定的自然条件。城市环境的第二层次就是人的创造物。城市环境中人的创造物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不同类型的城市建筑既有功能上的区别,又有形态的差异。城市环境另一层次的构成要素就是艺术作品,这不仅仅是指人们通常说的环境艺术,同时也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纯艺术。这样,人类不同性质的创造活动就在城市环境中相互沟通,而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互相结合、双向互动,就能使人类创造出来的作品,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显示人的本质力量。城市环境中人的创造物的丰富性是由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城市环境的生活美特性还作用于审美主体对这一特殊对象的审美感受的方式。 总的说来,城市环境作为人的重要的生活场所,它在为人类提供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出美的价值。这是城市环境建设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而只有深入了解城市环境不同的构成层次在审美作用上的相互关系,把握它们在建设过程中的审美创造的规律性,保证城市环境审美价值得到不断的提升,这才是城市环境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 摘要:城市雕塑是一门正在蓬勃兴起的艺术,它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雕塑以巨大的尺度、耐人寻味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材反,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和功能,它与各种类型的城市环境和谐共处、共同生长,在长期不断生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协力创造了优雅的城市景观和涵义深远的城市文化。城市雕塑的出现给城市增添了高雅的格调,诗化了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环境,它是现代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样式。城市雕塑不仅能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还在与市民面对面的交流中,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文化素质的提升、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 摘要:城市总是与艺术存在历史、美学和政治联系,也作为艺术的主旨和宝库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用现代艺术来装饰的城市并不都缺乏公共意义。面对公共艺术的危机,没有试着去消除市民与现在艺术间的隔阂。在德国西北部明斯特举办的国际知名公共艺术展—雕塑项目展雕塑项目展展览期间,明斯特市民曾强烈抵制20世纪60年代亨利·摩尔的抽象雕塑和20世纪70年代乔治·瑞奇的雕塑,此后“雕塑项目”才在城市得以立足。通过数十年的“学习阶段”,包括两次展览,由组织者、员工和学生举办的无数次讨论、讲演,以及对小学的参观访问,人们对公共艺术的兴趣提高了,有关公众艺术的交流加强了。雕塑项目展为艺术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开端,这不仅是为了本来就喜欢艺术的人,而且是为了在每天的生活中特别熟悉城市空间的市民。雕塑项目展成了公共艺术讨论的首选文本。1997年的雕塑项目展被沃尔特·葛拉斯康评析成“作为公共服务的艺术”,公共艺术行使着有益于市民的职能。毫无疑问,在公共艺术的发展进程或状态中,文化和社会差异是必然的,因此将不会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在“场所特殊性”时期,公共艺术已经在理论上变得更加复杂。特定的空间需要灵活自由,以便将公共艺术引入一个更有效的阶段。公共艺术涉及许多方面,如“城市装扮、市场营销、旅游观光和形象塑造”。尽管如此,对公共艺术仍然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欣快”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领域“欣快”的问题。
  • 摘要:文章介绍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滨水区开发设计的基本准则,以土耳其滨海区开发设计案例评估为例,分析了商业利益与美学精神的关系。最后总结了自然资源的多样化,滨水区的环境美学价值。因此,人类如果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努力保持环境的自然特性,而其中最迫切的当属滨水区生态环境的保持。
  • 摘要:文章介绍了设计作为美的存在方式的生活方式,分析了基于审美的艺术创作与设计,对时尚、文化与生活的审美化进行总结。当代设计要面向人类日常生活,自然要适应日益鲜明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在设计活动中充分考虑时尚、文化与审美生存的有机结合。这既能进一步发挥美学的智慧优势,使美学能更深人地影响日常生活、提升精神素质;也能通过极其具有创造性的美学反思,探明设计的本性,理解设计的限度,指引从当代的事情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从事设计,倡导一种高尚的、审美化的生活,提倡一种在美学理念指引下不断拓展审美意蕴的艺术实践。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文化的涵义,分析了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并总结了城市文化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对城市生态的可持续作用。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定带动城市化进程。现代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地推行城市建设,有众多的人口参与,且又是发展中国家,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城市均经历着激烈的社会和空间的转变,为此,城市建筑必须立足于文化传承,体现时代精神,突出城市特色,着眼长远发展,对全体市民形成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每一区域的城市都应张扬独特的个性。在一定意义上,现代都市与过去的历史文化应该具有连续性,城市的建筑应该致力于表现这种连续性,如此才能既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原有特质,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又使得人们在获得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辐射力,让城市居民诗意地栖息于城市之中。
  • 摘要:文章介绍了康斯坦特的“新巴比伦”理论,对数据库建筑进行分析,并对数据库建筑的可能与现实之间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重审“新巴比伦”理论的观点。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居住环境的现状,指出了要维持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与共生共存的理念,提出了要促进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的相互交融,倡导城市景观设计向自然谦让的原则,以及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争取人、自然与城市景观的和谐发展。
  • 摘要:文章介绍了襄樊市的城市雕塑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充分体现城市文化特质、缺乏对城市雕塑的管理保护等问题,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雕塑本身的问题,或者说是现有雕塑的艺术性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形式美问题和独创性问题。只有真正确立艺术家的话语权,让他们在城市雕塑的项目申报、审批和工程招标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襄樊市城市雕塑的突出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而只有相关管理者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城市雕塑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发挥艺术家的作用。
  • 摘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是随着现代城市市政建设和社区环境改造等公共议题的出现以及市民社会公共精神的提升而出现的,它体现了社会公众对现代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文化传统、政治民主、生态环境、能源危机等的自由参与和公开讨论。并分析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介绍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环境教育功能,总结了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环境意识的缺乏及其应对。
  • 摘要:从今和次郎的传统民宅研究到对近代社会生活研究的转变,速度异常快。但是,他对传统民宅的研究、临时小木屋的装饰以及考现学研究,这三者之间并没有脱节。现在,日本各地有563个民宅被认定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可惜,《日本民宅》中刊载的民宅却大多没有包含在内。作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民宅多为富农、富商或者富裕渔民的宅邸。《日本民宅》一书中也包含几个这样的民宅,但更多的是指开荒移民、贫农、山民的临时住房。但是,它们大多数已经不存在了。今和次郎虽然出生于富裕的医生之家,但他感兴趣的是人类生活的原生状态和建造自家房屋的初始模样,而对那些上流社会与奢侈豪华宅邸没有任何兴趣。因为今和次郎的传统民宅研究、临时小木屋装饰社的活动以及考现学研究,都建立在“平民”或“民众”的基础上。
  • 摘要:从前面楚、汉、南北朝时期汉江流域服饰文化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江流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服饰文化既有多样性,也有内在的统一性。其多样J性表现在服饰款式总体上继承楚韵,奠定了以服饰表达精神文化的服饰文化基础,使中国传统服装神秘而又不失浪漫;在造型上奠定了宽衣束腰博带、温文尔雅的服装廓形。但在各自的朝代中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从服饰款式的结构细节、图案纹样、色彩等表现不同历史的文化特色、精神气质。楚服更多的是一种浪漫神秘的巫术文化表达,服饰更趋于寻找内在自我与自然和谐的原初性、神秘性;汉服则更多的是阶级等级制度下的人的意识通过服饰的外在形式的表达,通过服饰来标识等级,传达儒家思想。在造型上虽基本沿袭楚服的宽衣束腰博带,但廓形趋于合体、严谨,配饰也相对变得复杂。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将宽衫大袖、褒衣博带发展到了极点,受士大夫的道家思想影响,在服饰上寻求一种素雅朴实的风格;统一性表现在服饰廓形与人体线条的高度和谐,以衣服与身体的空间感追求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放达,依然传承着独具风貌的楚文化所展现出的自由奔放、神奇浪漫、清秀雅丽的艺术神韵。汉江流域服饰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各时期服饰艺术发展的承接点,也使其服饰文化更加丰富。汉江流域很可能是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揭示中国古代服饰艺术成就与特点的很好的切入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 摘要:文章以城市化进程中景观园林的空间延伸—襄樊黄家湾的景观园林规划实践为例,尝试探索出城市近郊区内的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创造出自然和谐的人类聚居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周边地区也就成为城市景观园林的空间延伸,使我国现存的乡村古民居景观以及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节日庆典、体育竞技、民俗活动和民族民间服饰等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同时中国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湖北襄樊黄家湾的景观规划的实践,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为我国大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这对于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摘要:家园并不一定是出生地,而是安顿身心的地方。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关键要建立一种人与万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的前提是万物作为万物存在,而不是作为加工的材料存在。只有“成物”才能“成己”。在海德格尔看来,“天、地、人、神”四元的聚集,即每“一元”中都有其他“三元”的存在,是家园存在的必要条件。“天、地”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对于熟悉的山水,人们有一种本能的、与生俱来的家园认同感。“君”在现代社会中应当理解为独特的政治、社会生态。政治措施与社会习俗是维系社会群体的纽带。“亲”就是家族意识。“师”代表宗教或教化。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意境与城市环境美学追求的关系,分析了诗意之城的环境构成特点,探讨了现代城市环境的诗意创造,指出了现代城市环境的诗意创造要凸显个性特色鲜明的诗意山水环境,创造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诗情画意,选择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环境模式。
  • 摘要:文章分析了艺术必须遵循“公共”的属性,方能融入公众的群体之中的理论,并指出了景观雕塑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与环境艺术密切联系的,是城市居民文化精神的需求。景观雕塑是一门很重要的艺术门类。它与公共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公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语言与雕塑语言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是当代的趋势,它体现了当代老百姓的需求,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继承传统,建造具有时代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实现城市雕塑、景观艺术、公共艺术的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自古以来“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
  • 摘要:概念设计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对象。除了上述设计艺术领域之外,在城市设计美学上也有广泛的应用。这一类的“概念设计”指的是从范畴、结构和观念等方面建构起城市设计美学的未来规划方案。所谓“概念”是对城市、景观、管理、发展理念等方面的特殊性做出的概括。按主体不同,对这一类的“概念设计”可分为三个方面: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意象。概念的形成是对纷然杂陈的生活现象提炼、概括、抽象的结果。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来源于提炼出的某种理念或思想,欲倡导、传扬的主张以及欲表达的某种意象。在进行现代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才是所有热爱美、创造美、欣赏美的主人所期待的.
  • 摘要:城市公共景观艺术的社会功能就是对艺术作品进行符合城市规划、建筑空间、园林布局需要的有机整合与应用,由此来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审美环境的文化层次,创造传承历史文化文脉的艺术化意境,使场所空间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需求。城市公共景观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和精神需求,给人们心目中留存城市文化意象。它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象,引导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公共景观艺术产业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整个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公共景观艺术产业强调了将公共景观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景观艺术的产业功能,从而在客观上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快速而有力地发展公共景观艺术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