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膜炎,隐球菌性

脑膜炎,隐球菌性

脑膜炎,隐球菌性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专利文献450430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疑难病杂志等; 脑膜炎,隐球菌性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利平、温海、翁心华等。

脑膜炎,隐球菌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50430 占比:99.97%

总计:450580篇

脑膜炎,隐球菌性—发文趋势图

脑膜炎,隐球菌性

-研究学者

  • 朱利平
  • 温海
  • 翁心华
  • 成骢
  • 池云
  • 胡志亮
  • 魏洪霞
  • 刘瑞春
  • 吴吉芹
  • 王鑫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涂文瑶; 何娟; 龙海; 吴君; 梁跃东
    • 摘要: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M)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37例AIDS合并CM患者根据随访结束时的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影像学检查(胸部CT、头颅CT或MRI)、临床症状(头痛、发热、呕吐及意识障碍)、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血(1,3)-β-D葡聚糖、细菌内毒素、血液隐球菌抗原(CrAg)阳性率、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脑脊液氯化物、脑脊液葡萄糖及脑脊液蛋白的差异,将有差异的因素(P<0.05)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AIDS合并CM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测定患者生存率,Log-rank检验各影响因素差异的显著性。结果137例AIDS合并CM患者中,生存组111例、死亡组2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血(1,3)-β-D葡聚糖及血液CrAg阳性是AIDS合并CM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HR=4.375,95%CI为1.855~10.319,P=0.001)、CD4+T淋巴细胞(HR=4.110,95%CI为2.351~12.553,P=0.013)、HIV病毒载量(HR=5.040,95%CI为1.119~22.699,P=0.035)及血液CrAg阳性(HR=8.135,95%CI为2.353~26.113,P=0.001)是AIDS合并CM独立预后影响因素;Log-rank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显示患者年龄≥50岁、CD4+T淋巴细胞<50个/μL、HIV病毒载量≥1×107拷贝/L及血液CrAg阳性可导致AIDS合并CM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年龄、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及血液CrAg阳性是影响AIDS合并CM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龚佳茵; 李华; 江英骙; 朱利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基因多态性与福建籍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福建省福州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仓山院区住院治疗的101例福建籍非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病例组,270名福建籍门诊健康体格检查者为健康对照组.提取患者基因组DNA,采用多重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技术,对既往文献报道的与疾病相关但未得到充分验证的8个TLR 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无易感因素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TL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x2x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除TLR1 rs5743563外,TLR1 rs5743604、TLR2 rs3804099、TLR4 rs1927907、TLR6 rs3796508、TLR6 rs5743794、TLR9 rs164637、TLR9 rs352140 7个TLR SNP检测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TLR2 rs3804099位点的T/T基因型[52.5%(53/101)比40.4%(109/270),比值比(odds ratio,OR)= 1.63,x2=4.378,P=0.036]和TLR6 rs5743794位点的G/G基因型[44.6%(45/101)比32.2%(87/270),OR =1.69,x2 =4.877,P=0.027]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风险基因型;而TLR6 rs3796508的G/G基因型[83.2%(84/101)比92.6%(250/270),OR = 0.40,x2= 7.271,P = 0.007]和TLR9 rs164637的C/C 基因型[96.0%(97/101)比100.0%(270/270),Fisher确切概率法,P = 0.005]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保护性因素.101例患者中有70例无易感因素.无易感因素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TLR6 rs5743794位点的G/G基因型[52.9%(37/70)比32.2%(87/270),OR =2.36,x2 = 10.216,P =0.001]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风险基因型,TLR6 rs3796508的G/G 基因型[81.4%(57/70)比92.6%(250/270),OR = 0.35,X2=7.906,P=0.005]和TLR9 rs164637的C/C 基因型[97.1%(68/70)比100.0%(270/270),Fisher确切概率法,P =0.042]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TLR基因多态性与福建籍非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感性密切关联,提示TLR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吴晋阳; 唐建生; 吉中海; 王振
    • 摘要: 目的 分析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018年收治的5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56例隐脑患者,有基础疾病者39例(69.6%),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例(3.6%);误诊率为66.1% (37/56),最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46.4%,26/56).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89.3%,50/56),颅内压>330 mmH2O者占25% (14/56),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39例(69.6%),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31例(55.4%).1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其中12例(12/17)阳性.治疗方案分8种,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最优.56例患者治愈12例,好转28例,死亡16例.结论 隐脑误诊率和死亡率高,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是隐脑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脑的有效方法.
    • 涂文瑶; 何娟; 龙海; 吴君; 梁跃东
    • 摘要: 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M)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137例AIDS合并CM患者根据随访结束时的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影像学检查(胸部CT、头颅CT或MRI)、临床症状(头痛、发热、呕吐及意识障碍)、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血(1,3)-β-D葡聚糖、细菌内毒素、血液隐球菌抗原(CrAg)阳性率、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脑脊液氯化物、脑脊液葡萄糖及脑脊液蛋白的差异,将有差异的因素(P<0.05)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AIDS合并CM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测定患者生存率,Log-rank检验各影响因素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137例AIDS合并CM患者中,生存组111例、死亡组2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血(1,3)-β-D葡聚糖及血液CrAg阳性是AIDS合并CM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HR=4.375,95%CI为1.855~10.319,P=0.001)、CD4+T淋巴细胞(HR=4.110,95%CI为2.351~12.553,P=0.013)、HIV病毒载量(HR=5.040,95%CI为1.119~22.699,P=0.035)及血液CrAg阳性(HR=8.135,95%CI为2.353~26.113,P=0.001)是AIDS合并CM独立预后影响因素;Log-rank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显示患者年龄≥50岁、CD4+T淋巴细胞<50个/μL、HIV病毒载量≥1×107拷贝/L及血液CrAg阳性可导致AIDS合并CM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年龄、CD4+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及血液CrAg阳性是影响AIDS合并CM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舒文琳; 陈雪梅; 郑重践
    • 摘要: 目的:探寻药师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医药协作的切入点.方法:通过对一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两次会诊,药师在综合评估患者的用药史、动态检验指标等后发现了患者出现的两个药物不良反应—低钾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结果:经过优化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低钾血症和肝功能异常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易被临床医生忽视,可以作为药师与临床沟通的切入点,搭建起一座沟通医药的桥梁,为今后药学服务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
    • 郭静; 沈银忠
    • 摘要: 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是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血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NA载量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机体免疫功能恢复,但是其临床症状恶化甚至导致死亡的一种现象.10%~50%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ART过程中会出现隐球菌性脑膜炎相关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cryptococcal meningitis-related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CM-IRIS),使临床治疗复杂化.CM-IRIS的发生与ART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障碍有关,本研究重点对CM-IRIS的流行现状、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王国祥; 赵弘; 惠吴函; 苏力; 孙婉玲
    • 摘要: 目的 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少见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例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缓解期NHL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确诊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经系统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停止治疗.10个月后,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相关检查未发现淋巴瘤复发的证据,而脑脊液检查提示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但多次行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未能找到病原体的证据.后患者行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并给予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若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在排除恶性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前提下,应高度警惕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能,并联合脑脊液墨汁染色、培养及隐球菌荚膜抗原等检测,以明确诊断,尽早规范治疗.
    • 孙伟; 朱运辉; 许佳敏; 王羚; 宋萍萍; 张玉生
    • 摘要: 隐球菌是一种嗜神经性的机会性致病真菌,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是极为凶险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本文从隐球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机制及免疫治疗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 覃榜娥; 刘佳; 彭福华; 江滢
    • 摘要: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脑膜炎,在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免疫反应,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患者中被称为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类似现象也可见于既往免疫功能正常的非HIV感染患者中,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免疫反应而出现反常的临床和(或)影像学恶化,称之为感染后炎性反应综合征.该并发症目前并未引起关注,但却是非HIV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尽早识别及治疗感染后炎性反应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风险预测、诊断、治疗与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付斌; Mungur Rajneesh; 汤灵玲
    • 摘要: 在肝移植患者中,合并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为0.25% ~ 6%,其病死率约为50%.本例患者为肝移植术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药物敏感试验提示对氟康唑耐药,予伏立康唑治疗获得良好效果.提示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可能致命,对氟康唑耐药的患者可考虑选择伏立康唑进行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