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道菌

肠道菌

肠道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5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8469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微生物学杂志、中成药、药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实验动物管理与学术交流会、2013中国养蜂学会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第四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太地区重要传染病与热带病防控国际研讨会等;肠道菌的相关文献由312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帮周、张海峰、肖传兴等。

肠道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8469 占比:99.83%

总计:88621篇

肠道菌—发文趋势图

肠道菌

-研究学者

  • 张帮周
  • 张海峰
  • 肖传兴
  • 丁淑娟
  • 朱江阳
  • 金桃
  • 王海英
  • 过敏
  • 何剑全
  • 李源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金伟
    • 摘要: 肌少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肌肉减少,同时肌肉力量和机体功能下降的病症。肌少症的发生与先天因素如遗传,增龄导致的生长激素不足,不良生活状态如营养不足、酗酒,肠道菌改变如饮食变化,以及相关疾病如心衰、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7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危人群。
    • 刘梅; 张新建; 周方园
    • 摘要: 【目的】探索蒜蛆幼虫伴生细菌的多样性,并比较两种常用培养基对其伴生细菌的分离效果,为开展蒜蛆伴生细菌研究提供技术指导。【方法】采用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方法检测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的细菌多样性;使用LB和TSB从蒜蛆幼虫的体表和肠道分离细菌,并比较两种培养基分离结果、测序结果和两种培养基分离效果的差异。【结果】高通量测序从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共检测到4个门、66个科、115个属的细菌,其中绝大部分不能够鉴定到种。使用LB培养基从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共分离得到463株细菌,鉴定后共得到29种细菌,分别属于11个科18个属。使用TSB培养基从蒜蛆幼虫体表和肠道分离得到391株细菌,经测序后共鉴定到44种细菌,分别属于19个科28个属。总体来说,TSB分离到的细菌种类更多,部分细菌可同时用LB与TSB分离到;此外,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比,两种培养基均只能分离到很小一部分种类的细菌。【结论】在蒜蛆伴生细菌的分离试验中,最好同时使用两种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以获得更多种类的细菌。
    • 周琦
    • 摘要: 一天卖百万,估值1亿美元。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什么字眼最能打动你?“益生菌”大概率会和“0煎糖”一样榜上有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益生菌"定义为,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作用普遍为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肠道菌种平衡结构等。这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中国保健协会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益生菌产品市场将达千亿规模。
    • 蒋家璐; 孙溧; 倪姐; 徐坠成; 宋蒙蒙; 姚卫峰; 程海波; 康安; 孙东东
    • 摘要: 目的 研究半枝莲提取物经肠道菌转化前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CYP1A1酶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Q-TRAP-MS)技术检测半枝莲提取液在肠道菌中温孵0、0.5、1、2、4、6、12、24h后主要活性成分的经时变化过程;通过CYP1A1酶活性分析实验研究半枝莲提取液经肠道菌转化不同时间点后对CYP1A1酶抑制作用的变化,并进一步研究半枝莲中主要黄酮类成分,野黄芩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及其苷对CYP1A1酶的抑制作用;利用分子对接验证野黄芩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与CYP1A1之间的结合情况.结果 半枝莲提取液经过肠道菌转化后,野黄芩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木犀草素、汉黄芩素含量增加,黄酮苷类成分野黄芩苷、木犀草苷、汉黄芩苷含量随时间延长显著减少,而二萜类成分半枝莲碱A、半枝莲碱B、半枝莲碱X含量无明显变化;半枝莲提取液经肠道菌温孵2、4、6h后对CYP1A1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而12h后这种增强作用逐渐减弱;野黄芩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与CYP1A1蛋白对接后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6.33、-6.61、-7.09kcal/mol,配体与CYP1A1中Phe224形成的π-π堆积作用为主要相互作用.结论 半枝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抑制CYP1A1酶活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可能与半枝莲的清热解毒功效有关.
    • 刘博; 陈融; 陈凯; 彭鼎; 王米
    • 摘要: 旨在探讨硫酸化酵母葡聚糖(sGSC)对人工感染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笼饲法,将200只鸡随机分为A组(4mg·kg-1)、B组(16mg·kg-1)、C组(64mg·kg-1)、D组(感染对照组)和E组(健康对照组).感染球虫前3d开始,给A、B、C组鸡每天按体重饮水喂上述各浓度的sGSC,给D、E组的鸡喂纯水(RO水),持续至试验结束.试验过程中观察各组鸡的临床症状、血便情况并记录,收集感染后5~6d的粪便,检测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感染后第7天剖杀所有鸡,计算脏器指数;并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研究鸡盲肠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1)与D组比较,各给糖组鸡的盲肠肿胀明显减轻,肠内容物和出血明显减少,与E组鸡体重相比,A、D组体重明显降低(P0.05);B组和C组鸡排出的卵囊数与D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鸡的胸腺指数明显增加(P<0.05),肝指数也出现显著改善(P<0.05);2)对盲肠内菌群分析发现,sGSC能提高盲肠内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和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的相对丰度,降低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sGSC能减轻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对鸡造成的危害,且随着sGSC剂量的增加,效果越明显.综上表明,sGSC具有一定的抗球虫效果,并且对感染球虫鸡肠道内的菌群具有有益的调节作用.
    • 李沛丽; 龚才伟; 犹银俊; 董保豫; 蒙炳超; 朱仕炯; 龙潭
    • 摘要: 为掌握黔南州规模猪场猪肠道菌群耐药情况,在黔南州选取11个规模猪场共采集猪肛门拭子232份,完成肠球菌群和大肠杆菌群耐药性测定.结果显示:猪肠道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敏感;猪肠道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西丁、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克林霉素、替米考星、利奈唑胺敏感;并对实验中其他药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情况.本研究筛选出了服务地区生猪肠道菌群敏感的抗菌药,可以指导规模养猪场用药.另外所选药品种类多,并非只对肠道菌群有作用,对其他多种微生物可以产生作用,试验结果能一定程度体现猪场用药史.
    • 王晓丽; 李春霞; 陈倩; 王佳; 王涛; 陈晓鹏
    • 摘要: [目的]研究经肾炎康复片干预的糖尿肾病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含量变化情况,从肠道微生态代谢物的角度解释肾炎康复片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气质联用系统(GC-MS/MS)和标准曲线法检测db/db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以db/db基因缺陷小鼠为糖尿病肾病的模型鼠,以m/m小鼠为正常组,将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肾炎康复片高、低剂量组。给药3个月后,收集每只小鼠的粪便并称质量记录。造模和用药前后定期监测小鼠血糖和体质量。[结果]在程序升温、1.2 mL/min载气流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条件下,粪便中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己酸和戊酸得到有效分离,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都呈下降的趋势,并且模型组丙酸的含量与各给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肠道菌群拟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相互印证。[结论]本实验建立了有效测定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的方法,并且发现经肾炎康复片干预后的db/db小鼠短链脂肪酸中的丙酸含量呈下降的趋势,且现有研究指出,丙酸在能量代谢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为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 王亚亚; 褚子璇; 杨军令; Olajide E.Olaleye; 贺容容; 李木子; 程晨; 李川
    • 摘要: 白藜芦醇(Resveratrol,3,5,4'-三羟基-反式-二苯乙烯)最早在植物白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 O.Loes)的根中被发现。白藜芦醇引起关注最初与“法国悖论”有关,该化合物不仅存在于红葡萄酒中,而且还展现出与红葡萄酒保护心血管作用相关的生物活性。除保护心血管方面的作用外,白藜芦醇还在抗代谢性疾病、抗肿瘤和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表现出有益的作用。为了将这些潜在的有益健康作用向临床转化,人们对白藜芦醇开展了药代研究。本文作者从进入体循环的系统暴露和体内过程两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已知的口服后白藜芦醇的人体药代特征及围绕提高其系统暴露水平所做的多种尝试。然而,既有的药代动力学结果给白藜芦醇潜在作用的临床转化带来了困惑,包括:白藜芦醇展现有益健康的体外生物活性的物质形式(原形化合物)与口服后被机体利用的体内暴露形式(以代谢物为主)显著不同、药代研究测出的口服后白藜芦醇体内暴露水平明显低于其展现活性所需的浓度、根据白藜芦醇产生体内效应时所用的剂量推导出的体内暴露水平常明显低于研究其作用机制所用的浓度。为了更好地与白藜芦醇有益健康作用的研究相结合、促进其临床转化,作者建议从三方面进一步开展白藜芦醇的药代研究:(1)全面研究白藜芦醇代谢物的系统暴露、体内靶标到达及在靶细胞中的代谢,(2)研究口服后白藜芦醇的肠腔暴露,(3)开展红葡萄酒多成分药代研究。
    • 徐慧; 杨新宇; 赵哲辉; 王琰
    • 摘要: 多糖药物是一类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多糖本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大部分没有紫外吸收和荧光基团,使得多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均比较困难。此外,内源性的糖类物质也可能对生物样品中的多糖测定造成一定干扰,因此,多糖药物的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综合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多糖药物的生物学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综述,提出肠道菌可能是影响多糖药物代谢及药效的潜在“器官”,并对肠道菌介导的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思考,以期为多糖药物的药代、药效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科学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