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德国小蠊

德国小蠊

德国小蠊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20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9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653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昆虫学报、浙江预防医学、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32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第31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会、第四届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太地区重要传染病与热带病防控国际研讨会等;德国小蠊的相关文献由1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锦程、霍新北、曹敏等。

德国小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9 占比:43.54%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3.72%

专利文献>

论文:653 占比:52.75%

总计:1238篇

德国小蠊—发文趋势图

德国小蠊

-研究学者

  • 孙锦程
  • 霍新北
  • 曹敏
  • 林永丽
  • 郝蕙玲
  • 刘峰
  • 姜志宽
  • 曾晓芃
  • 杜云静
  • 沈孝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乐倩倩; 钮徐融; 谢永辉; 刘全俊; 詹莜国; 柯昌磊; 李微杰; 张倩; 张心雨; 张瑞玲; 张忠; 王志江
    • 摘要: 采用传统昆虫内生菌分离及真菌培养方法并利用ITS扩增子测序法,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肠道内的可培养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利用平板对峙法观察分离出的肠道内生真菌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情况,筛选出了对常见昆虫病原真菌具有一定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结果表明,在美洲大蠊肠道中共分离得到8属12株真菌,其中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2株;念珠菌属(Candida)3株;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2株;毛孢子属(Cutaneotrichosporon)、酵母属(Saccha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耶氏酵母属(Yarrowia)各1株。在德国小蠊肠道中共分离得到3属4株真菌,其中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1株、念珠菌属(Candida)1株、曲霉属(Aspergillus)2株。平板拮抗试验筛选出德10株对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菌株,占分离得到的所有可培养真菌总株数的62.50%。
    • 刘刚
    • 摘要: 为探究植物精油对醚菊酯的增效性,并为降低农药用量、减缓害虫抗药性、开发环境相容性好的除虫产品提供依据,海军特色医学中心科研人员采用点滴法,测试了肉桂醛.松油烯-4-醇、桉叶油醇、百里香油及薄荷油等5种植物精油及其化合物单剂、混剂与醚菊酯复配后对德国小蠊的灭杀活性,并采用药膜法,研究了复配制剂的持效性。
    • 毛旭春; 吴晓渝; 李娴; 黄蕙; 李婷
    • 摘要: 研究了杀虫气雾剂对家蝇和德国小蠊的驱避效果.按GB/T 13917-2009试验方法测定五种不同配比的Es-生物烯丙菊酯·右旋苯醚菊酯对家蝇和德国小蠊的室内和模拟现场药效,结果表明配比为0.25%Es-生物烯丙菊酯·0.20% 右旋苯醚菊酯对家蝇和德国小蠊室内及模拟现场药效为A级,优于其他4个含量,并达到显著水平.该配比的杀虫气雾剂对家蝇和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驱避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 王亚茹; 田宝玉; 张碧尧; 范競文; 戈峰; 王国红
    • 摘要: 昆虫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免疫以及抵御病原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饵料饲养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雄成虫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的作用,探究德国小蠊肠道细菌对宿主营养和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发展生物防治的诱食性饵料提供理论支持.分别取连续饲喂低蛋白(LP2组:5%)、高蛋白(HP3组:65%)以及正常蛋白水平饵料(CD1组:25%)21 d的德国小蠊雄成虫,饥饿24h后无菌条件下分离并提取肠道总基因组DNA,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细菌16S rDNA的V4可变区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德国小蠊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细菌群落组成.饲喂低蛋白饵料LP2组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细菌丰度(47.44%)显著高于HP3组(23.97%)和对照CD1(7.04%).饲喂高蛋白饵料的HP3组梭杆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组.LEfSe物种差异分析也表明HP3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细菌与低蛋白饵料LP2组和对照CD1组有显著差异.基于Tax4Fun功能预测显示,HP3高蛋白饵料组的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中与能量代谢功能相关基因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CD1组,外源性物质代谢与降解和其他氨基酸代谢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蛋白LP2组.本研究结果表明饵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差异能够显著改变德国小蠊肠道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并影响其代谢功能.
    • 朱庆; 高蓉
    • 摘要: [目的]Ⅲ型海葵毒素(Av3)对昆虫具有显著的选择性毒性,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新型高选择性毒性杀虫剂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及电喷雾质谱用于鉴定化学合成的Av3野生型(Av3 wild type,Av3-WT)及其突变体的纯度和分子量;生物活性测定检测Av3-WT及其突变体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成虫的毒力;双电极电压钳技术检测Av3-WT及其突变体对德国小蠊钠通道BgNav1-1a失活的抑制作用.构建基于BgNav1-1a与大鼠钠通道rNav1.2a的重组嵌合体,通过双电极电压钳技术确定BgNav1-1a上参与Av3-WT选择性毒性的关键区域.[结果]芳香族氨基酸Y7,W8和Y18分别突变后形成的Av3-WT突变体Y7A,W8A和Y18A对德国小蠊成虫的毒力显著降低,半数击倒剂量(KD50)与Av3-WT相比均增加了超过10倍;与Av3-WT对通道失活62%的抑制率相比,250 nmol/L的毒素突变体Y7A,W8A和Y18A对BgNav1-1a失活的抑制作用也显著降低,通道失活的抑制率分别降低到12%,23%和8%;以rNav1.2a胞外环DI/SS5-S6替换BgNav1-1a的相应序列获得的重组嵌合体钠通道对Av3-WT毒素的敏感性几乎丧失,仅3.6%的通道在1μmol/L Av3-WT作用下失活被抑制.BgNav1-1a胞外环DI/SS2-S6上的His404突变为Tyr后几乎丧失对毒素的敏感性,仅6%的通道在1μmol/L Av3-WT作用下失活被抑制.[结论]芳香族氨基酸Tyr7,Trp8和Tyr18参与到构成Av3-WT分子的生物活性表面;钠离子通道胞外环DI/SS2-S6是影响Av3-WT毒素发挥选择性的关键结合区域,BgNav1-1a的DI/SS2-S6上的His404则是影响Av3-WT选择性毒性的关键氨基酸.
    • 陈红娜; 刘大鹏; 褚宏亮
    • 摘要: 目的室内测试中药驱避剂对蟑螂的驱避性。方法选择小容器法和迷宫测试法进行试验,观察和记录驱避剂对蟑螂的驱避效果。结果小容器法中驱避剂24 h内驱蟑效果明显,驱避率>75%。迷宫测试法中驱避剂驱蟑效果持效期约8 d,其中5 d内的驱避率均在80%以上。结论中药驱避剂对蟑螂具有驱避效果,可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 李秋红; 刘美德; 周小洁; 张勇; 佟颖; 曾晓芃
    • 摘要: 于室内以高效氯氰菊酯对德国小蠊进行抗药性筛选,并探讨其抗药性机理.当选育至10代后抗性倍数增长至近8倍.抗性品系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13.85 nmol/(min·mg))、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比活力7.32)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比活力0.15)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CarE 6.85、GSTs 2.71、CYP4500.08).钠离子通道基因编码序列分析表明,敏感品系均不携带kdr抗性基因型,抗性品系均携带kdr抗性基因型.抗性品系抗性杂合子占比56%,纯合子占比44%.这提示在高效氯氰菊酯的选择压力下,德国小蠊抗性的增加可能与其解毒酶活性的提高和kdr抗性基因型选择有关.
    • 陈泽菲
    • 摘要: 本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德国小蠊(B l a t t e l l a germanica)后足跗节腹面和侧面的超微结构,发现后足腹面和侧面都分布有刚毛,腹面刚毛排列整齐,形成两列,侧面刚毛排列无规律,腹面和侧面的表面都分布有鳞片状突起。腹面的爪垫叶及爪间的中垫,其上也分布有刚毛,爪垫叶上的刚毛呈乳突状和短刺状。
    • 季树宇; 欧阳春艳; 曹会; 钟永浩; 杨礼腾; 刘晓宇
    • 摘要: 目的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分泌物、排泄物、蜕皮产物和尸体中携带含有大量过敏原,其中Blag5是引起过敏性疾病的一类重要过敏原.使用大肠杆菌克隆表达德国小蠊过敏原Bla g 5,然后使用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血清IgE测试其变应原性.同时使用生物信息学预测Blag 5基因的作用,了解到其分子特征.方法 首先提取德国小蠊的总RNA,并根据已知的Blag5基因序列(GenBank:U92412)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其cDNA,并通过酶切连接构建表达载体pET-28a(+)-Blag5,然后转化入感受态细胞Rosetta(DE3).选择单克隆阳性菌落进行扩增和培养.用0.1 mm/mol IPTG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然后通过金属螯合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并通过Western印迹法鉴定纯化产物的免疫学特性.结果 对表达产物进行了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发现可溶性表达的Bla g 5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5 kDa,与理论结果相符.纯化的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结果表明,Bla g 5可以特异性结合过敏患者的血清IgE.基于基因序列,我们预测了Bla g 5二级和三维结构、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性、表面可及性、同源性.发现其具有典型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特征.结论 本研究中异源表达的德国小蠊Bla g 5过敏原蛋白对过敏患者的血清具有更高的结合活性,为相应的变应性疾病的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