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门胆管癌

肝门胆管癌

肝门胆管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9894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国际外科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2013国际肝胆胰外科东海论坛暨第25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第22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等;肝门胆管癌的相关文献由841位作者贡献,包括邹声泉、孙占祺、全卓勇等。

肝门胆管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 占比:3.2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9894 占比:96.58%

总计:10244篇

肝门胆管癌—发文趋势图

肝门胆管癌

-研究学者

  • 邹声泉
  • 孙占祺
  • 全卓勇
  • 吴金术
  • 张应天
  • 彭承宏
  • 王炳生
  • 鲁正
  • 张炳远
  • 彭开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青梅; 肖影群; 罗达亚; 周天民; 章萍; 王武; 姚迪; 桂洋; 刘文丽
    • 摘要: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术后病理确诊为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病变位于肝门部胆管,临床表现为明显的梗阻性黄疸症状,腹部彩超提示胰头占位;胆总管增宽,肝内胆管扩张可疑胆总管癌。CT及磁共振胰胆道造影(MRCP)检查均提示胆道狭窄,胆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考虑肝门区胆管癌可能。术前与术中均诊断为肝门胆管癌,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IgG4-SC。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持续一月余,黄疸逐渐恢复正常,随访肝功能黄疸指标正常。结论临床应重视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加强对IgG4-SC的认识,当影像学表现为胆道梗阻合并不明原因的胰腺炎及胆管炎时,应考虑IgG4-SC的可能。常规检测血清IgG4水平,必要时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胆道细胞学检查或胆道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 周洪珍; 汪兆来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Bismuth-Corlette分型诊断与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2例H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计算其诊断符合率和可切除性评估的一致性情况。结果CEUS对HC的Bismuth-Corlette分型的诊断符合率为95.2%(40/42),高于常规超声73.8%(31/42),两者存在显著差异(χ^(2)=7.372,P=0.006);结合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肝动脉及门静脉受侵情况进行综合分析,CEUS对HC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术中评估的一致率为92.9%(39/42),优于常规超声69.0%(29/4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721,P=0.005)。结论CEUS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浸润范围及周围组织、血管、淋巴结的侵犯程度,可准确地对HC进行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 张势域; 郭德镇; 闫加艳; 杨欣荣; 黄傲; 周俭
    • 摘要: 1病例资料1.1介入手术患者男性,52岁,2020年9月14日因“恶心、干呕、全身刺痒2月余”入院。上腹部MRI检查(图1)提示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伴上方胆道系统扩张;PET/CT未见明确FDG代谢异常。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TBIL)113.7μmol/L,白蛋白(ALB)28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15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70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789 U/L,糖类抗原199(CA199)821 U/mL。结合病史、影像学资料及临床检验结果,诊断为肝门胆管癌(Bismuth-CorletteⅣ型)。
    • 丁薇; 成友华; 李俊余; 李玲; 郭婷婷; 丁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诊断肝门胆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治疗的肝门胆管癌患者72例,给予MRCP、DWI序列扫描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分析MRCP联合DWI肝门胆管癌检出情况、以及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情况,同时分析观扩散系数(ADC)参数与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MRCP联合DWI肝门胆管癌检出率为86.11%,明显高于ERCP(66.67%)、MRCP(65.28%)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P联合DWI检出的62例患者,其Bismuth-Corlette分型与手术Bismuth-Corlette分型一致性Kappa值为0.772,P<0.05,一致性极佳。TNM分期Ⅲ~Ⅳ病灶ADC值为(1.19±0.12)×10^(-3)mm^(2)/s,明显低于Ⅰ~Ⅱ期病灶,CA199≥200 U/mL患者ADC值为(1.18±0.17)×10^(-3)mm^(2)/s,明显低于CA199 <200 U/mL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预测TNM分期Ⅲ~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截断值为1.19×10^(-3)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0%和64.30%。结论 MRCP联合DWI序列在肝门胆管癌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DWI序列参数ADC值在预测肝门胆管癌TNM分期中有一定价值。
    • 刘星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HC)的临床疗效,分析可影响该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H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单用围肝门切除术对单一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围肝门切除术联合肝叶切除术对联合组患者进行治疗.对比术后1年、2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分析可影响该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2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相比,P>0.05.术后1年、2年,与单一组患者相比,联合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均较低,P<0.05.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患者术后3年的生存率低于肿瘤分化程度为中分化及高分化的患者,肿瘤的TNM分期为1期的患者术后3年的生存率高于肿瘤的TNM分期为2期及3期的患者,发生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3年的生存率均低于未发生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患者发生血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围肝门切除术联合肝叶切除手术对HC患者进行治疗可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HC患者发生血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 陈益臻; 徐有耀; 吴嘉; 韩方; 张宇华
    • 摘要: 肝门部胆管癌(HCCA)恶性程度高,根治性切除是惟一可能治愈疾病的手段.我国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LRRHcca)正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使病人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以往发表的文献数据已证明在大型肝胆外科中心,由具备丰富腹腔镜肝胆胰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主刀,在选择合适的病例的前提下,LRRHcca可安全实施,但其近期和远期疗效有待于更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论证.
    • 任伟强; 桑海泉
    • 摘要: 肿瘤的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一种特殊的恶性肿瘤转移方式,与肝门胆管癌及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肝门胆管癌肿瘤细胞与神经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细胞形态改变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其微环境中的多种分子包括M3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趋化因子、神经营养因子-β、MicroRNA及LncRNA等在肝门胆管癌及其他肿瘤PNI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究肝门胆管癌与神经的相互作用,可为揭示肝门胆管癌转移侵袭的机制及优化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陈颖君; 卞晓洁; 凡银银; 伏旭; 朱琳熙; 仇毓东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营养评估在肝门部胆管癌围术期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本团队自2013年制定了多学科营养评估流程和营养支持策略,建立了肝门部胆管癌围术期营养管理的临床病例队列,至2019年共有50例病人纳入本研究队列.其中,28例接受多学科营养评估并完成全程营养治疗(全程营养组),22例虽然接受了营养评估,但因多种原因未完成营养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术后恢复情况和各项检测指标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全程营养组术前减黄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全程营养组术后1、3、7日的血清胆红素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肝胆胰外科医师,营养专业的临床药师,以及营养专科护士共同参与的多学科营养评估和支持模式有利于改善肝门部胆管癌围术期的肝功能,缩短术前减黄时间,促进术后康复.
    • 摘要: 地来沪的老孙突发急性胆管炎,在附属仁济南院区普外科成功实施了ERCP胆道引流,病情得到了有效缓解。但在诊治过程中,南院区普外科吴琳石和朱宏毅医生追踪蛛丝马迹,及时发现老孙患有极早期肝门胆管癌,随即为其施行了根治手术,将癌症病魔扼杀在了摇篮里。
    • 李传涛; 周迟; 王兆映; 鲁正; 崔培元
    • 摘要: 目的收集近10年本科室肝门胆管癌(HC)患者的病例资料。研究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与HC临床病理特征及T分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术后病理为HC患者的资料,共有100例患者被纳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和PLR的最佳截止值,统计分析术前NLR和PLR与HC病理特征及T分期的关系,以及对T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止值,高NLR组(NLR>4.12,56例)和低NLR组(NLR≤4.12,44例);高PLR组(>184.56,48例)和低PLR组(≤184.56,52例)。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NLR与肿瘤位置和T分期有相关性(均P0.05);术前PLR与T分期、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NLR与T分期(OR=2.999,P=0.026)和肿瘤位置(OR=0.346,P=0.032)有关;术前PLR与T分期(OR=3.635,P=0.007)和肿瘤大小(OR=1.728,P=0.031)有关,与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P>0.05)。术前NLR和PLR的ROC曲线面积为0.811和0.794,对T分期有预测价值。结论术前NLR和PLR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检测指标,可用于术前对HC病理特征的评估,对T分期有预测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