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胆管肿瘤

胆管肿瘤

胆管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41880篇;相关期刊302种,包括临床肝胆病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2全国普通外科新理念新技术研讨会暨海南省医学会第15届外科学术会议、全国首届胆囊切除术后不良反应大规模人群调查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基础研究高峰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一般外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等;胆管肿瘤的相关文献由4278位作者贡献,包括邹声泉、王曙光、董家鸿等。

胆管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3 占比:3.5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1880 占比:96.38%

总计:43452篇

胆管肿瘤—发文趋势图

胆管肿瘤

-研究学者

  • 邹声泉
  • 王曙光
  • 董家鸿
  • 黄强
  • 韩本立
  • 王炳生
  • 黄志强
  • 何振平
  • 刘臣海
  • 别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鹏; 赵书; 胡毅; ZHAO S; GUO XG; ZHANG D
    • 摘要: 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各种类型癌症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胆管癌的研究非常有限。近来有小样本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可能会改善转移性胆管癌的预后。为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中国晚期胆管癌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Zhao等回顾性分析了130例解放军总医院由病理确诊为转移或复发性,未接受化疗的胆管癌患者的病历,这些患者包含了肝内/外胆管肿瘤。接受一线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合格患者被纳入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研究比较了免疫抑制剂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oR)。
    • 魏建; 尉建安; 胡跃峰; 苏天昊; 尹超; 栗荐; 金龙
    • 摘要: 目的对比单、双侧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并发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对51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并发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对其中单侧组23例行透视引导下经右侧腋中线肋间隙穿刺右肝管及分支(13例)或经剑突下穿刺左肝管及分支(10例)置管引流,28例(双侧组)行经右侧腋中线肋间隙穿刺联合经剑突下穿刺置管引流。分别于PTCD前及后2周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计算TBIL每周递减率(WDR)。记录PTCD后1个月内并发症情况;于其后1~2个月以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及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特异性条目池(QLQ-MOJ11)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置管引流,术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2组间术前及术后TBIL水平及连续2周WDR≥30%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QLQ-C30量表评价结果显示,在功能领域,双侧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得分均高于单侧组(P均0.05),QLQ-MOJ11各条目得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组术后胆道感染、胰腺炎、出血、腹痛发生率高于单侧组,而引流管移位/脱出及更换引流管次数均少于单侧组(P均<0.05)。结论单侧及双侧PTCD均可有效缓解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症状;单侧引流后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并发症少于双侧引流,但易出现引流管移位等情况。
    • 柴杰; 鲁东; 吕维富; 成德雷; 殷亮; 储森林
    • 摘要: 患者女,41岁,右上腹间歇性疼痛3个月、加重1周,无发热、恶心、呕吐等;4年前因多发肝内胆管结石接受肝内外胆管取石+肝总管空肠内引流术,1年前因胆囊结石接受胆囊切除术。查体:腹部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CA199326.0 U/ml。肝脏MRI:肝右前叶多发异常高信号,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图1A)。
    • 王彦冬; 经翔
    • 摘要: 胆道外科的发展趋势是微创化,以最小创伤来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术中超声在胆道外科的应用大大推进了胆道外科微创化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依赖于术中超声的新型术式。术中超声可在术中对胆管结石、肿瘤、炎症、胆管变异等关键结构精准定位并引导相关操作(如引导胆道镜及器械取石、置管引流、穿刺活检、肿瘤消融)。术中超声可指导选择最佳断肝平面及脉管结扎点,最大限度地保留重要脉管结构及残肝功能。随着精准胆道外科的发展,术中超声将会向探头微小化、术中穿刺技术、超声造影、弹性成像、融合导航等方向发展,使手术更加微创、精准和高效。
    • 王英珍; 曾也婷; 王心睿; 黄雄飞
    • 摘要: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患者预后极差,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持续增加。CCA大体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两种亚型,明确两者特有的分子发病机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该文分别对两种亚型CCA的主要分子改变及靶向治疗作一综述。
    • 杨铭钰; 杨震; 任万华
    • 摘要: 胆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研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铁依赖性细胞氧化损伤的细胞死亡方式,与癌症中的铁代谢及氧化应激失衡密切相关,已成为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铁死亡相关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铁死亡参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阐明探讨铁死亡相关调控机制在胆管癌恶性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王华梦; 舒健; 黄新荞; 周铁军; 苏松
    • 摘要: 目的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用于评估肝外胆管癌(ECCA)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85例单发ECCA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比较组间ADC值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值对LVI的诊断效能。结果85例ECCA中,22例存在LVI(LVI阳性组),63例无LVI(LVI阴性组)。LVI阳性组ADC值为1.17×10^(-3)(1.08×10^(-3),1.31×10^(-3))mm^(2)/s,LVI阴性组为1.32×10^(-3)(1.25×10^(-3),1.45×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诊断LVI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69,0.91),P<0.05],判断LVI阳性的ADC值阈值为1.18×10^(-3)mm^(2)/s,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3.64%(14/22)、90.48%(57/63)、70.00%(14/20)、87.69%(57/65)及83.53%(71/85)。结论基于ADC值可判断ECCA患者是否存在LVI。
    • 包文慧; 江月萍; 马昕; 杨婷
    • 摘要: 目的总结胆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胆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34~78岁,中位年龄60岁。肿瘤位于胆囊14例,胆管9例,肝胰壶腹6例。胆囊肿瘤患者无突出症状,胆管和壶腹肿瘤患者常表现为腹痛和黄疸。病理分型示NET G_(1)级1例,G_(2)级2例,G_(3)级2例,NEC 14例,MiNEN 10例。TNM分期示Ⅰ期5例,Ⅱ期9例,Ⅲ期11例,Ⅳ期4例。淋巴结转移10例,肝转移8例,多见于NEC与MiNEN。患者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5%、45.0%,中位生存期19个月。年龄<65岁、肿瘤直径<2 cm、非NET肿瘤、TNM分期的Ⅲ/Ⅳ期、合并转移、肿瘤复发的患者生存期呈缩短趋势。结论胆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肿瘤位置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以NEC和MiNEN为主,肿瘤淋巴结、肝脏转移率高,患者预后差。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类、是否手术及肿瘤是否复发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牛英杰; 查勇; 李思嘉; 王青; 唐诗聪; 李红阳
    • 摘要: 目的:探讨胆管癌(CCA)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术)后患者复发和生存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CCA根治术的89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10和13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对CCA患者DFS和OS的影响;采用R软件进行LASSO回归,评估CCA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患者术后OS,并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糖尿病(χ^(2)=5.204,P=0.023)、糖类抗原19-9(CA19-9)(χ^(2)=7.694,P=0.006)、糖类抗原125(CA125)(χ^(2)=6.908,P=0.009)、糖类抗原242(CA242)(χ^(2)=10.712,P=0.001)、肿瘤大小(χ^(2)=4.310,P=0.038)和淋巴结转移(χ^(2)=16.883,P<0.001)是影响CCA患者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癌胚抗原(CEA)(χ^(2)=5.188,P=0.023)、CA19-9(χ^(2)=9.324,P=0.002)、CA125(χ^(2)=9.568,P=0.002)、CA242(χ^(2)=19.119,P<0.001)、前白蛋白(χ^(2)=4.370,P=0.03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χ^(2)=4.072,P=0.04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χ^(2)=6.401,P=0.011)、碱性磷酸酶(ALP)(χ^(2)=4.682,P=0.045)、淋巴结转移(χ^(2)=11.739,P<0.001)、脉管癌栓(χ^(2)=5.940,P=0.015)、血管侵犯(χ^(2)=4.892,P=0.027)和术后辅助治疗(χ^(2)=4.011,P=0.045)是影响CCA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LASSO回归和Cox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是CCA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67,95%CI=1.192~8.252,P=0.022),淋巴结转移(HR=2.094,95%CI=1.074~4.083,P=0.030)和术后辅助治疗(HR=0.374,95%CI=0.190~0.736,P=0.004)是影响CCA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CCA患者的OS,其C-index为0.697,第1、2和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2(95%CI:0.68~0.88)、0.65(95%CI:0.63~0.81)和0.84(95%CI:0.77~0.91)。结论:CCA患者预后较差,术后生存率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复发和生存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结合有无术后辅助治疗构建的列线图对CCA患者术后的生存期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范松松; 张芳; 杨立鹏; 曹学峰; 卢艳敏; 张兴元
    • 摘要: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9岁,因“渐进性无痛性黄疸10余天”于2020年8月13日收入本院肝胆外科。入院查体:皮肤巩膜中-重度黄染,腹部平坦,右上腹可扪及增大胆囊,内张力较高。实验室检查:ALT 191.8 U/L,AST 335.4 U/L,TBil 209.1 μmol/L, DBil 105.3 μmol/L,IBil 103.8 μmol/L,GGT 993.7 U/L,CA19-9 96.0 U/L, AFP及CA125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上腹部增强CT检查可见肝总管、胆囊管及胆总管交界区偏心性增厚伴近端胆管扩张,考虑肿瘤性病变(图1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