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062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企业教育、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等;翻译行为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健禾、郭歌、简怡等。

翻译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062 占比:99.59%

总计:33198篇

翻译行为—发文趋势图

翻译行为

-研究学者

  • 唐健禾
  • 郭歌
  • 简怡
  • 龚骞
  • 刘立香
  • 周领顺
  • 张汨
  • 张翠进
  • 张静
  • 徐剑

翻译行为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赵国月; 高晓仙
    • 摘要: 当前学界较为关注翻译中的行为研究,却存在“翻译行为”与“译者行为”两种表述,且两者混淆严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翻译中有关“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由德国功能学派最早提出的翻译行为概念经全球传播和发展,逐渐分化,现已形成语言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和“文本—社会”四种研究路径。特别是最后一种研究路径自成体系,形成了逻辑自洽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成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翻译理论之一。
    • 鲍晓婉
    • 摘要: 1805年,英印总督、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的大班和医生,努力将当时最先进、最有效的牛痘接种术传入天花病毒为祸甚烈的中国。为了让防“夷”森严的清朝官民接受新知,他们请“英国汉学之父”小斯当东将种痘法译成中文,以《英吉利国新出种痘奇书》的书名刊行。小斯当东的译介工作促进了牛痘法在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传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以往学界研究牛痘接种术入华,对东印度公司档案等原料发掘利用不足,探讨不够充分,诸多细节有待考辨;对小斯当东译种痘书往往只陈其事,对译者的翻译行为研究着力甚少。本文拟在这两方面作一定的努力,以期明晰牛痘接种术通过译介嘉惠中华的状貌。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全球在抗击疫情上通力合作、相守互助的重要性更加彰显。
    • 李霖娜
    • 摘要: 商务英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同时覆盖多个领域,翻译行为的特点和多样性都比较突出。例如,国际商业英语的翻译工作同时包括法律、规章翻译和广告等方面的工作,法律规定的翻译有一些约束、规范性,除了表达其原意外,翻译工作中还要注重措辞的严谨性,用词必须精确。以商业广告为例,其目的是宣传产品,宣传品牌,以文字语言建立品牌特色形象,从达到促销效果和目的,所以广告语言不仅局限于特定形式,除了充分地表达文本的内容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特征。
    • 龚骞; 杨永和
    • 摘要: 双边口译员的角色或立场描述已从传统观念认为的"隐身""传送带""管道"等转变成"显身""交际促成人""文化斡旋人"等更为宽泛的解释.究其原因,前人所做的研究大都以译员角色为载体,从目的论、话语分析或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则试图以翻译行为为载体,结合口译案例,从话语权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释,研究结果表明:译员对交际目标的把握是保证话语含意推理正确的关键,其推理结果会产生不同的翻译行为,包括语义行为、语用行为和功能翻译行为.
    • 龚骞
    • 摘要: 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兴范式之一,力图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的交替循环",包括适应和选择两个阶段.它也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如火如荼发展的法律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法庭口译研究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基于此,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法庭口译员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选择性适应行为与适应性选择行为,研究表明:译员主动选择并适应法庭口译生态翻译环境,能够提升法庭口译质量,从而实现较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 龚骞
    • 摘要: 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兴范式之一,力图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的交替循环”,包括适应和选择两个阶段。它也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如火如荼发展的法律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法庭口译研究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基于此,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法庭口译员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选择性适应行为与适应性选择行为,研究表明:译员主动选择并适应法庭口译生态翻译环境,能够提升法庭口译质量,从而实现较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 袁丽梅
    • 摘要: 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汉学家译者翻译行为的整体特征进行描述,认为他们在译介动机、译介过程与译介产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点,并据此探讨该译者群体翻译活动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潜在影响.我们应该看到汉学家译者尊重中国文化、积极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基本立场,承认他们在文化外译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不能忽视汉学家译者在选择翻译对象时相对随意、厚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译作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他们普遍缺乏对翻译实践的理论思考等方面的不足,以扬长避短,继续推进与他们的有效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 徐明明
    • 摘要: 社会性是描写翻译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翻译规范和译者选择有机统一的媒介。图里创立的翻译规范理论考查的是规范制约下的翻译行为,通过规范的奖惩机制、译者的成长过程和规范兼具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将规范和译者的关系和盘托出。因此,在考查具体的翻译行为时,应当将翻译规范和译者选择两者结合起来,这才是翻译规范理论的应有之义。
    • 单伟龙; 陈保红
    • 摘要: 就译者而言,身份是其翻译思想乃至翻译实践的本源,其间的关系可表述为:本质与现象、因与果、本与末,进而归结为:译者“身份”决定译者翻译思想,译者翻译思想又决定译者翻译实践;而译者行为反过来修正思想,进一步重新定义译者“身份”.即“所是”决定“所思”,“所思”决定“所为”;反之,“所为”见“所思”,“所思”见“所是”.基于上述逻辑,本研究以葛浩文“身份”为总根本和总依据,从其文化身份、翻译思想和翻译行为相互印证的视角,提出文学翻译研究必须突破语言转换的层面,将译作置于译语文化的复杂语境中,彰显译者主体性和文化身份的相互作用.这既具有翻译学学科上的学理意义,又为国家文化传播战略提供具体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