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床沟通

临床沟通

临床沟通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8528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家庭保健、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中国保健营养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上海市病理专科分会2010年年会等;临床沟通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冯宁、刘敏、吴艳辉等。

临床沟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8528 占比:99.52%

总计:28666篇

临床沟通—发文趋势图

临床沟通

-研究学者

  • 冯宁
  • 刘敏
  • 吴艳辉
  • 左方财
  • 张鹤
  • 柳俊喜
  • 王云芳
  • 王伟
  • 王珏
  • 穆英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雪冬
    • 摘要: 目的探讨检验医师与临床进行沟通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横州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医师对2例患者异常凝血结果的处理过程,检验科医师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并对异常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快速找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结果病例1为50岁女性,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全身多处瘀斑,至该院就诊,经凝血五项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检测不出。通过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最终确定杀鼠药是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给予注射维生素K1拮抗杀鼠药抗凝作用,输注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快速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病例2为73岁女性,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欠清,就诊后诊断为脑梗死。血常规及生化检验中血样标本不凝固,且凝血功能检测显示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发现异常后,检验科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程及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入院时与入院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协助临床医生推断出患者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建议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经以上处理,2例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得到及时纠正,避免患者因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而发生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结论检验医师发现异常检验结果时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从而协助临床医生分析患者结果异常的原因,从而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时性,并使医疗过程更加合理有效、安全规范。
    • 刘安雷; 朱华栋; 彭华; 郭娜; 韩红; 杨惊; 李毅
    • 摘要: 目的探讨Q-TRUST临床沟通课程在急诊科员工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新入科人员为试验组,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新入科人员为对照组,每组60人共计12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集中培训,试验组采用Q-TRUST临床沟通培训,采集两组学员基本信息,培训后进行沟通理论考核,调取两组培训后2年内科室患者满意度及纠纷投诉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得出试验组培训效果评价。结果两组学员年龄、学历等均无差异;试验组沟通理论考核成绩(84.10±5.2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23±4.48)分(P<0.05);试验组培训后患者就医满意度得分为(97.29±1.52)分,医疗投诉例数为15例;对照组培训后患者就医满意度为(90.75±1.56)分,医疗投诉例数为24例,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Q-TRUST培训总体效果评分(9.43±0.59)分,符合需求度评分(9.35±0.80)分;表明试验组学员对Q-TRUST培训课程满意,需求评价高。如何快速建立信任得分(9.72±0.45)分,如何告知坏消息(9.58±0.50)分,如何提高谈话效率(9.55±0.22)分,早期识别高危沟通患者(9.47±0.87)。在试验组的反馈中,100%沟通技巧得到提升、93.3%解决纠纷能力得到提升、90%沟通效率及建立信任方面得到了提升、86.7%识别高危患者能力得到提升、83.3%礼仪方面得到提升。结论Q-TRUST临床沟通培训课程可以快速提升新员工沟通能力,增强信心,更好地适应急诊科临床工作。
    • 王伟; 答嵘
    • 摘要: 临床沟通能力的提高是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于构筑新型医患关系与实现全人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叙事贯穿于整个医疗诊治工作中,叙事医学是人文科学融入到医学的交叉学科,住培医师叙事知识与叙事能力的完善与提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沟通、医护沟通、同事间沟通、师生间沟通以及患者教育和参与医疗决策,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医学模式。通过在神经外科住培医师的培养过程中引入叙事医学理论、在临床教学中进行叙事能力教学,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身的叙事医学体系有助于年轻医生与患者的共情,提高临床沟通效果。
    • 刘耀利
    • 摘要: 现代医学的根基是实证科学,强调用科学、客观、规范的数据和试验结果来定义诊疗指南、疾病检验检查标准和临床路径。但在实际诊疗中,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诊疗方案有时并不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丽塔·卡伦(Rita Charon)教授提出了叙事医学的概念,其以重视医护人员的共情、反思、信任为主旨,为医学人文及临床治疗的有效整合提供了新思路。
    • 施文; 孙俪莎; 陈浩暘
    • 摘要: 目的 研究"互联网+"CDIO双语教学法在助产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6—12月在分娩室实习的68例助产专业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进行"互联网+"CDIO双语教学,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比较两组助产护生的综合素质、评判性思维及临床沟通能力.结果 观察组助产护生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教学后观察组助产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教学后观察组助产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联网+"CDIO双语教学法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提高助产护生的综合素质、评判性思维及临床沟通能力.
    • 蒋焕; 谷世娟
    • 摘要: 目的 开展满意度调查和意见征询,加强输血科与临床沟通,持续改进输血工作,保障输血安全.方法 2019年1~3季度,每季度向21个临床用血科室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和意见征询表(1份正反2面),连续3个季度共发放调查表63份.结果 回收调查表62份且均完整填写,有效回收率98.4℅,医护人员对血液发放及时性、供血能否满足临床需求、临床咨询服务、输血科服务态度满意率分别为74.2℅、82.3℅、77.4℅,87.1℅.临床意见征询统计出意见比较集中的4个主要问题为输血流程繁琐、急诊输血发放不及时、双方沟通不到位、开展临床输血知识培训少.输血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改进,2020年第2季度血液发放及时性、供血满足临床需求、临床咨询服务、输血科服务态度满意率分别上升至95.2%、95.2%,90.5%,100%,征询的意见72%为多加强沟通与协作,28℅为无意见.结论 通过开展满意度调查和意见征询,加强与临床的有效沟通,优化输血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对保障输血安全有重要作用.
    • 张扬; 孔雪
    • 摘要: 目前我国检验医师教育和培养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存在检验医师人员缺口较大、岗位分工不明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够规范、缺乏切实有效地提升临床沟通能力的方法等问题,需要从合理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标本的采集运输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的正确解读、出具诊断性报告、通过临床沟通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与需求等措施着手,培养合格的检验医师,提高检验医师的医疗水平并服务于临床.
    • 曾巍; 林美玲; 陈亚岚
    • 摘要: 目的 探讨共情在高职实习护生正念与其临床沟通能力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9—12月选取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541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五因素正念量表、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AMOS 23.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本组高职实习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正念、共情能力总分依次为(87.10±10.05)分,(120.68±10.16)分,(54.94±9.33)分;临床沟通能力与正念、共情能力呈正相关(r=0.283,0.263;均P<0.05),正念与共情能力呈正相关(r=0.318,P<0.05);共情能力在正念与护患沟通能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89,占总效应的33.0%.结论 正念、共情与临床沟通能力关系密切,正念可以通过共情来间接影响临床沟通能力.护理高职院校工作者可以在教育内容上增加正念和共情训练,提高高职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 王艳珠
    • 摘要: 目的 研究危急值追踪在检验科与临床沟通中的重要性.方法 将本院部分重症监护患者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4月~2021年3月,期间从收治患者中选取120例完成分析.使用对比分析方法,以观察组和对照组为本研究小组名称,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将120例患者分入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检验报告递交模式、危急值追踪模式,在研究期间统计患者相关资料,重点记录患者致死率、致残率.结果 运用危急值追踪的观察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死率为10%,致残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患者病死率30%,致残率3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为使院内住院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次研究对患者实施危急值追踪,结果显示检验科与临床沟通不断加强,患者治疗效果随之提高,致死率、致残率明显下降,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 李囡; 周欣; 范洋; 张慧媛; 丁立新; 王茜; 杨志
    • 摘要: PET/CT是协助和(或)指导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而PET/CT报告作为核医学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桥梁,既是临床诊疗的参考依据,也是临床教学和科研的原始资料,还是法律有关的客观文件。因此,保证PET/CT报告的高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制定并下发了《PET/CT影像报告质量评分标准》,组织全市14家地方性公立医院进行学习,并组织业内资深专家对进行抽查报告的现场集中评审,目的是规范PET/CT报告书写标准,探索提高PET/CT报告质量的有益方法,现报告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