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uO

CuO

CuO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07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745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中学化学、功能材料、电子元件与材料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2008年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等;CuO的相关文献由292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剑锋、曹丽云、吴建鹏等。

CuO—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0 占比:29.7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02%

专利文献>

论文:745 占比:69.24%

总计:1076篇

CuO—发文趋势图

CuO

-研究学者

  • 黄剑锋
  • 曹丽云
  • 吴建鹏
  • 李意峰
  • 孙晶
  • 曹厚勇
  • 不公告发明人
  • 叶迎华
  • 沈瑞琪
  • 王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岳晨午; 刘龙波; 张静雅
    • 摘要: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是一类常用的氢气催化氧化剂,通过程序控温-在线质谱分析技术对工业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进行初步筛选,研究了两种氢气还原温度较低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氢气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活性CuO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氢气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CuO催化剂。在预热温度、氢气浓度和反应空速相同条件下,霍加拉特剂(Φ1 mm×3 mm)的氢气转化率大于或等于活性CuO颗粒[Φ2 mm×(3~5)mm]。
    • 许炳辉
    • 摘要: 全世界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植物油,现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主要的制氢手段能耗大、污染重。利用废弃植物油作为燃料,并将废油直接热解和加入CuO作为氧载体进行对比,发现加入CuO有利于氢气的产生,900°C下氢气产量最高。
    • 李常颖; 宋长忠; 郝松涛; 李泽; 霍心广
    • 摘要: 为提高Fe基载氧体性能以及研究锡盟褐煤化学链燃烧特性,以硝酸盐试剂及CuO粉末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CuO修饰的Fe基载氧体且使用固定床制备褐煤焦样,对制得的载氧体进行表征分析,并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了褐煤及其煤焦的化学链燃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制得的载氧体完成了良好的结晶过程,且经CuO修饰后的载氧体中出现了CuFe_(2)O_(4);在褐煤化学链燃烧实验中,相比于不经CuO修饰的Fe基载氧体,修饰后的载氧体具有更好的反应活性,具体表现在碳转化率方面,通过对不同质量分数CuO修饰的Fe基载氧体进行实验分析,10%CuO修饰的载氧体褐煤化学链燃烧中碳转化率为94.84%,较不修饰情况下的89.49%提升明显,同时碳转化速率峰值为23.81mol·%·min^(-1),在相同时间内较不修饰情况提升4.21mol·%·min^(-1),使用10%CuO修饰的载氧体进行褐煤焦化学链燃烧实验时碳转化率高达95.80%;循环实验中,15次化学链燃烧实验循环后,褐煤化学链燃烧碳转化率为88.69%,对反应后的载氧体表征分析表明,10%CuO修饰的Fe基载氧体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性能。
    • 成臣; 李蔚
    • 摘要: 将CuO、B_(2)O_(3)和Li_(2)O共掺,低温烧结制备了BaTiO_(3)陶瓷,探讨了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BaTiO_(3)陶瓷样品密度、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CuO、B_(2)O_(3)和Li_(2)O共掺可有效降低BaTiO_(3)陶瓷的烧结温度;在950°C保温2 h可获得密度为5.75 g/cm^(3)(相对密度为95.6%)的四方相的BaTiO_(3)陶瓷,但更高的烧结温度会使样品密度下降,当烧结温度为1100°C时样品密度仅为5.23 g/cm^(3)(相对密度为86.9%);所得BaTiO_(3)陶瓷的显微结构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出现明显变化,晶粒迅速长大。0.7%CuO-1.5%B_(2)O_(3)-0.3%Li_(2)O(BCL)(0.7%、1.5%、0.3%为质量分数)共掺时产生的低共熔相和固溶反应是降低烧结温度的主要原因。
    • 矦晓岚; 曹恒源; 马铭阳; 陈宝玲; 杨妍
    • 摘要: 采用水热法得到氧化铜(CuO)粉末,并采用滴涂法将氧化铜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得到了Nafion/CuO/GC电极。通过电化学表征,可知Nafion/CuO/GC电极对葡萄糖具有比较好的催化活性。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修饰电极具有比较好的葡萄糖检测性能,线性范围为2.5~13.5 mmol/L,灵敏度为31.49μA·(mmol·L^(-1))^(-1)·cm^(-2),检测限为5μmol/L(S/N=3)。
    • 龚朋; 刘璐; 邵广才; 王广钊; 王军锋
    •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O_(3)在完整和具有氧空位的CuO(111)表面吸附的吸附位、吸附结构、吸附能和电子转移情况,比较了O_(3)在完整表面和具有氧空位的表面分解的路径和能垒,分析了氧空位和表面吸附氧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完整CuO表面,O_(3)分子通过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表面结合,吸附能最高为-1.22 eV(构型bri(2)).O_(3)在具有氧空位的CuO表面均为化学吸附,吸附能最高为-2.95 eV(构型ovbri(3)),显著高于完整表面的吸附能.O_(3)吸附后,Cu吸附位的电荷密度减小,O_(3)中的O原子附近的电荷密度显著增强,电荷从CuO表面转移到O_(3),并形成Cu-O离子键.O_(3)分解后形成了超氧物种,提高了表面的氧化活性.在完整表面,以构型bri(2)为起始构型的路径反应能垒最低,为0.52 eV;O_(2)^(*)在完整表面的脱附所需要的最低能量为0.42 eV,形成氧空位的O_(2)^(*)脱附能为2.06 eV.在具有氧空位的表面,O_(3)分解的反应能垒为0.30 eV(构型ovbri(1))和0.12 eV(构型ovbri(3)),均低于完整表面的反应能垒;分解形成的O_(2)^(*)的最低脱附能也低于完整表面,为0.27 eV.可见,氧空位的形成提高了吸附能,降低了反应能垒,使O_(3)分子更容易吸附在CuO表面,并加快了O_(3)的催化分解.
    • 潘冠福; 徐定华; 杭晨哲; 麻媛媛; 张海云
    • 摘要: 为研究在实际烟气低含氧量、高空速条件下CuO对NO的催化氧化性能,采用脉冲热蒸发化学气相沉积(PSE-CVD)法制备CuO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CuO薄膜的物相、微观形貌和元素构成进行检测,证实所制备材料为纯净的CuO。在含氧量为5%(体积分数),空速分别为15000、60000 h^(-1)时采用CuO对NO进行催化氧化,结果表明在15000、60000 h^(-1)两种空速条件下,温度分别升高到256、286°C时NO的氧化率达到50%,温度达到300°C后NO和NO_(2)的量不再改变。实验结果表明CuO应用于NO治理具有良好潜力。
    • 车乃菊; 李银辉; 杨帆; 刘国平; 张增利; 李成亮
    • 摘要: 为改善氧化铜(CuO)的光催化性能,将CuO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结合制备了CuO/MWCNTs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分析对Nano-CuOCuO/MWCNTs进行形貌、成分、物相结构以及光学性质等一系列的表征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CuO/MWCNTs同时具备CuO和碳纳米管的典型结构,且光吸收性能优于Nano-CuO。在紫外光下进行的两种光催化剂对双酚A(BPA)的光催化降解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催化剂作用下BPA光降解平衡的时间一致,均为24 h,但CuO/MWCNTs作为光催化剂时的BPA降解率和反应速率明显高于Nano-CuO,其中降解率高出幅度可达14%~35%;供试范围内,两种材料对BPA的光催化降解率均随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随pH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随BPA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相同条件下CuO/MWCNTs受到的影响更大,但其光催化降解率仍远高于Nano-CuO的光催化降解率。研究表明,CuO/MWCNTs复合材料可以显著提高光催化效率及对紫外光的利用率,有效推进了CuO的光催化应用与发展。
    • 贾小丽; 高江; 朱梦瑶; 廖晨光
    • 摘要: 为了拓宽ZnO半导体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提高光诱导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本实验通过构筑ZnO/CuO异质结对ZnO光电极进行改性,并研究了ZnO/CuO异质结电极光电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实验首先采用浸渍提拉法结合水浴法制备了ZnO纳米棒阵列薄膜,然后采用电沉积法得到ZnO/CuO异质结电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原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电化学测试等对样品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复合CuO后的ZnO纳米棒阵列薄膜吸收边发生红移;ZnO/CuO异质结电极比ZnO具有更高的光电催化性能,CuO沉积5 min时光电流密度高达0.95 mA/cm^(2);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2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60 min的降解率达72.8%.
    • 冯佳怡; 马哲; 王惠; 杨妍
    • 摘要: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O纳米颗粒,并将其成功修饰于电极表面.采用电化学方法对修饰电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的CuO修饰电极具有十分优越的电化学活性,可以在葡萄糖的性能研究中得到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