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4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51382篇;相关期刊270种,包括传染病信息、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细菌性脑膜炎的相关文献由1279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开先、董燕、贾天明等。

细菌性脑膜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7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1382 占比:99.88%

总计:451922篇

细菌性脑膜炎—发文趋势图

细菌性脑膜炎

-研究学者

  • 杜开先
  • 董燕
  • 贾天明
  • 唐振柱
  • 梁大斌
  • 董柏青
  • 谭冬梅
  • 廖和壮
  • 张晓莉
  • 张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丹
    • 摘要: 目的分析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降钙素原(CSF-PC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SF-VEGF)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脑膜炎(BM)的临床意义。方法取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BM患者50例,将其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确诊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50例,将其纳入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脑脊液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CSF蛋白浓度、葡萄糖(G)浓度、CSF-PCT、CSF-VEGF。分析BM独立危险因素,计算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脑脊液细胞计数、WBC、CSF蛋白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CSF-PCT和CSF-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F-PCT联合CSF-VEGF诊断BM的灵敏度、特异度最大。结论联合检测SF-PCT、CSF-VEG能提升诊断BM诊断价值,有利于临床治疗。
    • 万鸽; 曹杏; 李孟; 沈雷; 张伟东; 李林
    • 摘要: 目的探讨柚皮素对细菌性脑膜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45只雄性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小鼠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和感染+柚皮素组3组,每组15只小鼠。非感染组小鼠不采用肺炎链球菌干预,感染组小鼠采用肺炎链球菌进行细菌性脑膜炎建模,感染+柚皮素组小鼠在细菌性脑膜炎建模后,腹腔注射100mg/kg柚皮素,持续7 d。取脑组织,进行GFAP和Iba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程度;TUNEL和Fluoro-Jade C染色法检测皮层神经元受损情况;RT-qPCR检测脑组织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和趋化因子(CCL-2和CCL-3)的mRNA水平。结果肺炎链球菌感染致细菌性脑膜炎小鼠生存率显著降低,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增加,皮质中神经元受损,脑组织中IL-6、TNF-α、CCL-2和CCL-3的mRNA水平升高,柚皮素处理对细菌性脑膜炎小鼠上述变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柚皮素是细菌性脑膜炎的有效抑制剂。
    • 李海英; 魏烁瑾; 王怀立; 禚志红
    • 摘要: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与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富含亮氨酸的a-2-糖蛋白-1(leucine-rich a-glycoprotein-1,LRG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subtype 14,sCD14-ST)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BM患儿和VE患儿为研究对象,将39例BM患儿设为BM组,将26例VE患儿设为VE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13例非中枢系统感染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及血清中LRG1、sCD14-ST及PCT水平。比较不同时期BM与VM脑脊液及血清中LRG1、sCD14-ST及PCT水平,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急性期BM组血清LRG1、sCD14-ST、PCT水平高于VE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LRG1、sCD14-ST、PCT参与了BM的发病机制;血清中LRG1、sCD14-ST、PCT及脑脊液中LRG1、PCT对BM及VE具有早期鉴别诊断价值,其中血清及脑脊液中LRG1效能优于sCD14-ST及PCT;急性期血清LRG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BM可能性大。
    • 秦倩倩; 张云霞; 薛智民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ENA⁃7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万古霉素治疗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就诊的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万古霉素治疗,对比患儿治疗前、治疗第3、5、7天后的血清HMGB⁃1、ENA⁃78和TNF⁃α水平变化,依据出院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各指标与预后之间的影响因素和预后价值。结果治疗后不同时期血清HMGB⁃1、ENA⁃78和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582,346.976,228.307,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HMGB⁃1、ENA⁃78和TNF⁃α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11,12.460,7.26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ENA⁃78和TNF⁃α水平升高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者联合预测患儿治疗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均高于单独检测时的AUC、敏感度、特异度(P<0.05)。结论随治疗时间变化,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HMGB⁃1、ENA⁃78和TNF⁃α水平逐渐下降,且血清HMGB⁃1、ENA⁃78和TNF⁃α水平联合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万古霉素治疗效果及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 罗晓红; 傅益永; 习玉峰; 张小龙; 朱玲; 曾雯; 巨容
    • 摘要: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住院诊断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199例足月儿病例资料,按发病日龄分为早发组(发病日龄≤72 h,n=65)与晚发组(发病日龄>72 h,n=134),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住院时间、病原菌分布及治疗转归的差异。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例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中,病原学阳性确诊病例29例(14.6%)。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降钙素原、脑脊液蛋白、振幅整合脑电图或脑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99例患儿中,治愈出院181例(91.0%),好转出院12例(6.0%),放弃或死亡6例(3.0%),晚发组治愈出院比例高于早发组[94.8%(127/134)与83.1%(5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8,P=0.027)。早发组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晚发组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有发热症状。足月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原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为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早发组为无乳链球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晚发组为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临床疗效与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
    • 彭忠; 李春辉; 陈焕春; 王湘如
    • 摘要: 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依然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需要被紧急救治的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及提前预防是有效降低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的关键因素。本文对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流行病学、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机制以及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认识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发展及防控治疗提供参考。
    • 徐迎春; 李北方; 张志刚
    • 摘要: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及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及在鉴别诊断该两种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病毒性脑炎患儿36例(病脑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34例(化脑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儿入院24h内血清及脑脊液中MMP9及TIMP1水平,比较三组间及不同严重程度患儿间MMP9、TIMP1、MMP9/TIMP1水平的差异。ROC曲线分析MMP9、TIMP1、MMP9/TIMP1鉴别病毒性脑炎和细菌性脑膜炎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脑组和化脑组的血清及脑脊液MMP9、TIMP1、MMP9/TIMP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病脑组相比,化脑组血清及脑脊液MMP9、MMP9/TIMP1水平显著升高(P<0.05);病脑及化脑组内重度患儿血清及脑脊液MMP9、MMP9/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患儿(P<0.05);血清MMP9、脑脊液MMP9及脑脊液MMP9/TIMP1鉴别病毒性脑炎和细菌性脑膜炎的性能较好(AUC分别为0.851、0.965、0.811,均P<0.05)。结论:血清及脑脊液MMP9及MMP9/TIMP1鉴别诊断病毒性脑炎和细菌性脑膜炎的性能较好,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 黄丽丽; 黄文婷; 林庆金; 黄巍; 林志坤
    • 摘要: 目的探讨脑脊液干扰素-γ(IFN-γ)、降钙素原(PC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脑膜炎感染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3例脑膜炎患儿,根据感染类型分为细菌性脑膜炎(BM组,n=42)和病毒性脑膜炎(VM组,n=31)。检测两组脑脊液IFN-γ、PCT及MMP-9水平,分析脑脊液IFN-γ、PCT及MMP-9检测对脑膜炎感染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BM组意识障碍、抽搐以及卤门张力增加发生率明显高于VM组(P<0.05),BM组脑脊液IFN-γ水平低于VM组,而PCT及MMP-9水平则高于VM组(P<0.05),且BM组和VM组中重症患儿脑脊液IFN-γ、PCT及MMP-9水平分别高于轻症患儿(P<0.05)。脑脊液IFN-γ、PCT及MMP-9对脑膜炎感染类型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5、0.816、0.827。与急性期相比,BM组和VM组恢复期脑脊液IFN-γ、PCT及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脑脊液IFN-γ、PCT及MMP-9可作为快速鉴别诊断脑膜炎感染类型的良好指标,且对评估脑膜炎病情具有参考价值。
    • 卢改龙; 陈文娜; 王倩茹; 王舒萍; 黄君华
    • 摘要: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新生儿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病原菌的作用,并探究脑脊液细菌载量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2020年1月至6月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15例经16S rDNA-PCR鉴定为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新生儿脑脊液标本,进行培养和定量PCR;收集该15例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结合PCR及培养结果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脑脊液标本经肺炎链球菌特异性引物扩增均得到定量结果,其中10例培养阳性(低Ct值组)者脑脊液细菌载量Ct值的均值为19.52(19.52±4.32),5例培养阴性标本(高Ct值组)者细菌载量Ct均值为31.32(31.32±1.74),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Ct值组患者发热的发生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含量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高Ct值组高,而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前者低于后者;两组新生儿呕吐、黄疸、脑膜刺激征等的发生率和C反应蛋白(CRP)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可快速诊断新生儿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其定量结果对患儿临床表现及预后具有提示作用。
    • 李思; 何翠瑶; 樊继山
    • 摘要: 目的为大肠埃希菌致细菌性脑膜炎低龄患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1例大肠埃希菌致细菌性脑膜炎低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年龄分为新生儿组(35例)和婴儿组(36例),分析两组患儿的脑脊液生化指标、炎性指标的变化特点,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新生儿组患儿脑脊液中的细胞数、蛋白量及葡萄糖变化均较婴儿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组与婴儿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比例分别为48.57%(17/35)和50.00%(18/36),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和97.22%;婴儿组抗菌药物使用疗程显著长于新生儿组(P<0.05)。初始用药效果不佳而调整抗菌药物方案患儿54例,其中肾功能亢进11例(20.37%),且均为婴儿组患儿。结论脑脊液生化指标对大肠埃希菌致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的诊治具有参考价值,可为积极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大肠埃希菌致中重度细菌性脑膜炎治疗的首选药物,可显著提高疗效;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的婴儿可能会出现肾功能亢进,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肾功能,并根据肌酐清除率的变化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