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植排斥

移植排斥

移植排斥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003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国际免疫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第三届全军胃肠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普通外科热点论坛、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血液学年会等;移植排斥的相关文献由673位作者贡献,包括曹雪涛、于益芝、单磊等。

移植排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1.6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9003 占比:98.30%

总计:9159篇

移植排斥—发文趋势图

移植排斥

-研究学者

  • 曹雪涛
  • 于益芝
  • 单磊
  • 张卫东
  • 苏娟
  • 张寿德
  • 戴先坤
  • 李江燕
  • D·B·爱德华兹
  • M·I·大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晖; 王毅; 徐小平; 周陈杰; 张健民; 钟克波; 杨定华
    • 摘要: 目的在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模型中验证AZD2014是否具有抑制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Kamada提出的“二袖套”法建立Lewis→BN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AZD2014组,各4只。AZD2014组腹腔内注射AZD2014药物,5 mg/kg,1次/d;对照组腹腔内注射药物溶剂2.5 mL/kg,1次/d。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记录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移植肝脏行免疫组化检测CD3和Foxp3的表达水平,评估T淋巴细胞和Treg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移植肝脏行HE染色,采用Banff方案评估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结果对照组在术后14 d内有3/4的大鼠死亡,而AZD2014组在术后14 d内无大鼠死亡,AZD2014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存时间明显延长(χ^(2)=4.213,P=0.040)。对照组血清中ALT、AST和TBIL进行性升高,上述指标均高于同时间AZD2014组(P<0.05)。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移植肝内排斥反应明显重于AZD2014组(排斥指数P<0.01),对照组中T淋巴细胞(CD3阳性)浸润相较于AZD2014组更为严重(P<0.01),而Treg细胞(Foxp3阳性)明显少于AZD2014组(P<0.01)。结论双mTORC1/2抑制剂AZD2014可以有效地抑制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
    • 帅莉; 付晓野; 韦杰; 马啸; 周律; 康细林
    • 摘要: 目的探讨HLA配型与心脏移植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纳入2003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做心脏移植术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移植术后3至12个月的患者早期疗效和排斥反应进行随访观察。使用PCR-SSP方法对供受者进行HLA分型。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的Forward Stepwise(Conditional)方法进行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心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的影响因素。结果对24例心脏移植供受者之间的HLA六抗原配型,在错配数3至4个抗原以内与错配数5或6个抗原相比,排异反应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例按照ABO血型相容原则,O型供体心脏移植给A型受体的病例中,2例早期均发生了排斥反应,而在7例性别不同的供受者中有3例早期有排异反应。结论多方面因素会造成心脏移植的排斥反应,而HLA六抗原错配数是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 赵敏; 杨柳清; 王梦宇; 陶钰; 郭永越; 苏锐锋; 石晶; 谭小波
    • 摘要: 目的探讨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BALB/c小鼠100只和C57BL/6小鼠50只,获取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按照诱导干预不同分为imDCs组(不干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组(加入脂多糖)、RMT1-10组(加入RMT1-10和脂多糖)和IgG同型对照组(加入IgG同型抗体和脂多糖),培养7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型CD11c、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分子(Tim)-4和CD103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质量浓度。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各组DCs刺激CD4^(+)T细胞增生的刺激指数(SI)。以角膜基质缝线法诱导BALB/c小鼠角膜新生血管,以4个象限新生血管均匀长入角膜中周区的小鼠作为受体。将80只受体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mDCs组、mDCs组、RMT1-10组和IgG同型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相应DCs(1×10^(6)个/100μl)。注射后7 d,以C57BL/6小鼠为供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1个月,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受体小鼠角膜植片排斥体征,包括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术后21 d,每组抽取5只受体小鼠,耳廓皮下注射20μl(1×10^(6)个细胞)正常C57BL/6小鼠脾脏细胞,24 h后测量耳廓肿胀度评价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结果RMT1-10组DCs中CD80、CD86、MHC-Ⅱ和Tim-4阳性细胞占CD11c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MT1-10组Tim-4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imDCs组,CD103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MT1-1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TGF-β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DCs对CD4^(+)T细胞增生的S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分组)=1833.00,P<0.001;F_(比例)=230.40,P<0.001)。在每一细胞比例内,imDCs组SI均明显低于mDCs组,RMT1-10组SI均明显低于i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角膜植片生存曲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9,P<0.001),其中RMT1-10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imDCs组,imDCs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4、31.02,均P<0.01)。阳性对照组、mDCs组、IgG同型对照组、imDCs组、RMT1-10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分别为(503.6±17.2)、(475.7±17.6)、(456.2±18.8)、(225.2±39.4)、(118.1±12.6)和(106.4±7.4)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7.10,P<0.001),其中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略低于阳性对照组,i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明显低于IgG同型对照组,明显高于RMT1-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MT1-10可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体外诱导imDCs转化为Tol-DCs并上调TGF-β和IL-10表达,经过继转移后促进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进而间接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 哈里尼·巴拉特; 巢栩嘉(翻译)
    • 摘要: 做心脏移植手术已经足够让人胆战心惊了,而在术后的几个月,身体的免疫系统还有一定的可能会攻击移植的器官,这或许会带来致命的后果。为了检查排斥带来的炎症迹象,医生必须切下器官接受者的一片心脏组织用于分析——在术后第一年,这样的检查需要做16次左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血管医学研究员汉娜·瓦朗坦(Hannah Valantine,论文的共同作者)。
    • 曾玉群; 邵丽娜; 何强; 戴振华
    •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 挖掘活血化瘀中药作用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潜在关键活性成分及机制.方法 选取《中药学》课本上活血化瘀类32种中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BATMAN-TCM在线工具获取中药有结构的活性成分且预测其作用靶点,利用PALM-IST及GeneCards在线数据库获取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 3.3.0软件获取核心靶标集,利用DAVID及STRING数据库对所获得的关键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以构建关键中药-活性成分-靶标-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网络.结果 活血化瘀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作用于17个核心靶标,共获得52条生物学含义富集结果 ,其中包括生物学过程41项,分子功能8项,细胞成分3项,共获得16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结论 莪术二酮、香芹酮、丹参新酮、百里酚、姜黄酮等26种主要活血化瘀中药的潜在活性成分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PPAR信号通路作用于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淋巴毒素-α、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TNF、载脂蛋白A2、PPAR受体、IL-13、IL-1B靶蛋白从而减轻或抑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 孙庐云; 丁喆; 陈鹏; 刘锋; 宝福凯; 胡明道
    • 摘要: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tolDC)在器官移植和自体免疫性疾病中对免疫耐受调节至关重要.与免疫抑制剂相比,tolDC用于治疗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副作用较低.此外,tolDC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生成,且不同的培养方式具有独特功效.目前,tolDC作为一种诱导器官移植耐受的辅助治疗已在临床试验中广泛应用.本文就tolDC诱导免疫耐受、tolDC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其miRNA调控机制和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关展望,以期为应用tolDC治疗减轻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鲍维佳
    • 摘要: 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AIF-1)是从慢性排斥的心脏移植物中克隆的一种高度保守的炎症反应支架蛋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等炎症介质的表达参与炎症反应,是巨噬细胞活化的标志物.AIF-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血管病变、生殖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 孟颖琦; 张烁
    • 摘要: 心脏移植是心脏疾病终末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心脏移植后能否长期存活依然是一个挑战,移植排斥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主要障碍,早期发现亚临床排斥可显著提高移植排斥的诊断并对及时指导调整排斥药物治疗剂量有重要意义.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是长度>200个氨基酸的非编码RNAs,调节基因表达分化和发育过程.LncRNAs在心脏移植中存在差异表达并可能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和移植结果,有可能成为心脏移植状态标志物和改善移植结果的新治疗目标.现就近年来lncRNAs在心脏移植中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