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血液学年会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血液学年会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血液学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07-07

主办单位: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7年血液学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比较来源于正常志愿者和骨髓增生异常增生综合症-难治性贫血(MDS-R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抑制作用的区别。rn 方法:培养12例正常志愿者和12例MDS患者的骨髓MSC,比较两组MSC的形态、细胞表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T细胞增殖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T细胞周期检测、T细胞凋亡检测等比较两组M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的区别。rn 结果:两组MSC形态、表型基本相同;MDS患者来源的MSC对PHA和同种异体抗原诱导的T细胞的抑制作用均低于正常志愿者来源的MSC,加入正常志愿者的MSC后有更多的T细胞阻滞在G0/G1期,但MDS来源的MSC作用较弱:MDS来源的MSC抑制T细胞活化的能力也下降,但是抑制T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强.另外,MDS来源的MSC表达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3),FasL较正常志愿者MSC表达的明显减少,而TGF-β2的表达却增加。rn 结论:虽然MDS来源的MSC在形态、增殖和细胞表型上基本正常,但其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其异常是否与MDS的发病机制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般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rn 方法:收集74例DLBCL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6、CD10、MUM-1等蛋白表达,临床跟踪随访,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rn 结果: 74例患者中,平均年龄58.5岁,男女比例为1.64:1.23.2%(69例中16例)的患者单纯累及淋巴结,15.9%(69例中11例)的患者单纯累及结外器官。可追踪随访的病例57例,死亡13例,死亡率22.8%:其中12例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占92.3%.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65岁(P=0.036)及国际预后指数(IPI)(p=0.009)与预后明显相关;不同肿瘤细胞来源(P=0.086)其生存曲线差异明显,但本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B 2微球蛋白及Bcl-6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 DLBCL,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1年内为死亡高发时间.发病年龄及IPI是明显影响预后的因素。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的肿瘤细胞来源类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应用定量PCR法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CMV病毒含量,以早期发现CMV血症,通过动态观测血CMV病毒含量变化,及时评价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从而达到防治CMV病的发生及减少抗病毒药物毒副作用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程半年后的疾病演变情况,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前瞻性总结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3月到2006年11月所有初发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资料,总结、对比自然病程半年、一年、两年时缓解、复发临床情况。rn 结果:共收集病例231例,所有病人病程均>6月,其中病程超过1年137人,超过2年41人。1、病程6月时诊断为慢性ITP 22.6%;2、其中6月-1年缓解10例,占34.5%,1-2年3例占27.3%,与6月内缓解病人比较这些病人年龄偏大、出血症状较轻;与持续不缓解病人比较多有前驱病史。3、持续不缓解病人占64.1%,常规治疗效果不佳。4、6个月内疾病缓解,>6月复发占4.7%,与持续缓解病人比较有起病年龄偏大、抗核抗体阳性、CD19+细胞%高。rn 结论:1、儿童ITP病程6月-2年仍有高达30%的缓解率,切忌过度治疗;2、对慢性期仍持续不缓解病人需再评估,慎重选择进一步治疗。3、6月-2年内复发病人比率低,常见于年长儿、抗核抗体阳性、CD19+细胞%高的病人。
  • 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ATG的可能作用机制。rn 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74例急再患者与55例正常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30例ATG治疗患者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rn 结论: (1)与正常组相比,急再各组的总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组高,而CD56+、CD3+DR+百分比均较正常组低.(2)ATG治疗有效患者(24例)治疗后CD8+、CD56+、CD3+DR+百分比增加,CD4+、CD4+/CD8+比例下降。
  • 摘要:背景与目的:探讨氟达拉宾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诱发嗜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rn 方法:总结1例诊断及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临床特点进行复习。rn 结果:此病多发生用药后2.4个疗程,大多无症状,少数患者发生皮损,皮损重者可应用激素及抗组胺药治疗。rn 结论:氟达拉宾及2-氯脱氧腺苷(2-CdA)治疗淋巴增殖性疾病可诱发嗜酸细胞增多症,用药期间监测血象有助于早期诊断。
  • 摘要:本文论述了万柯联合化疗治疗浆细胞疾病这个问题。长春新碱有周围神经毒性副作用,万柯也具有神经毒性副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是否会增加神经毒性?部分学者认为与万柯联合应用时VAD方案应去除VCR,只应用AD.12例患者均应用了万柯+VAD方案治疗,未发现明确的周围神经毒性,只用2名患者出现神经痛,予对症治疗后好转.
  •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临床阶段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的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rn 方法:选取66例MM(其中新诊断1例,难治/复发1例)和7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骨髓穿刺,采骨髓5ml,以肝素抗凝,分离血浆。对于新诊断的MM患者,经过6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再次进行骨髓穿刺.应用ELISA法测定骨髓中血管新生因子(IL-6、VEGF、bFGF、MMP-2、MMP-9)的浓度。rn 结果:新诊断MM患者与复发/难治患者的骨髓血管新生因子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患者与MGUS;MGUS患者除MMP-9低于缓解患者外,其余细胞因子水平与缓解患者无明显差异。新诊断MM患者经治疗后,有效者骨髓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下降。rn 结论:促血管新生因子促进血管新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新生或拮抗血管新生因子可以有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 摘要:目的:总结16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25例,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30例和非清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7例)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生存状况。rn 方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6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NLL)患者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例,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1例,霍奇金淋巴瘤(HD)1例。经预处理,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BMT)27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98例和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BMT)4例,非血缘关系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26例,HLA相合的同胞异基因非清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7例。非血缘关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采用长程加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案(将环孢菌素A提前至预处理开始时使用,同时加用霉酚酸酯)。rn 结果:162例中89例仍然无病存活(54.9%),CML62例目前仍无病存活38例(61.3%),AML58例仍无病存活30例(58.6%),ALL28例仍无病存活11例(39.3%),MDS6例中5例无病存活(83.3%),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例存活1例,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1例存活,多发性骨髓瘤(MM)3例均病故,霍奇金淋巴瘤(HD)1例病故。移植后100天内死亡32人(19.8%),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GVHD,播散性感染,复发和植入失败;移植后100天~2年内死亡40例(24.7%),死亡原因分别为慢性GVHD、CMV感染和疾病复发,1例于移植后1413天死亡,其余移植超过2年均存活,死亡原因是慢性GVHD合并感染,最长生存已11年。rn 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相当部分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病存活,治疗MDS效果良好,治疗MM效果很差。本组患者移植后100天内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GVHD;移植后100天~2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GVHD和CMV感染、疾病复发:故除正确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减少移植手术期死亡之外,还应加强患者移植后的医学监护和康复指导,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
  • 摘要: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人体实体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国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国内报道尚少.于2003年7月至2007年4月完成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85例中共发生3例PTLD,发生率为3.53%,其中1例治愈,2例死亡.本文将这3例病例进行了报告.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初治晚期具有明显不良预后因素患者和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HL)的远期疗效。rn 方法:自1988年~2001年,以AHSCT治疗初治晚期具有明显不良预后因素患者和复发难治HL患者共lO例,年龄7~32岁(中位年龄19岁),男性,8例,女性,2例.临床分期Ⅱ期1例,Ⅲ期4例,Ⅳ期5例.淋巴细胞为主型3例,结节硬化型4例,混合细胞型2例,淋巴细胞消减型1例.第一次完全缓解(CR1)期3例,第二次完全缓解(CR2)期2例,部分缓解(PR)期3例,未缓解2例.预处理方案:包括含TBI(5例)TLI(3例)与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方案(2例)。rn 结果:AHSCT后9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达到部分缓解,经过第2次AHSCT达到完全缓解,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rn 结论:AHSCT是治疗H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初治晚期具有明显不良预后因素患者和复发难治HL患者预后.对于单次AHSCT后未得到完全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做二次自体移植。
  •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1992-2006年收治的ITP患者,以期了解患者发病特点、治疗反应及临床转归等.rn 方法:回顾性整理患者的住院及门诊资料,及时电话回访.rn 结果:可分析的109例患者中,随访时间为2个月-14年,男:女=38:71,60岁以上患者占32.1%,其中激素敏感型61例,多以完全或部分反应健康存活;脾切除6例,栓塞1例,栓塞者无效,前者治愈率80%.发展为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淋巴瘤者分别为2例,1例,1例,死亡7例,仅1例为脑出血(30岁),其余2例死于脑血栓,2例死于肿瘤,1例死于肾病,1例死于淋巴瘤.rn 结论:ITP患者中难治率约为17.2%,老年人群占一定比例,死亡风险低,治疗宜个体化.
  • 摘要: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效,还可用于免疫系统疾病如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对黑色素瘤脑转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但静脉血栓事件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反应停的应用。大剂量反应停、静脉置管、肿瘤性疾病和联合化疗是反应停相关血栓事件的高危因素。治疗前高D-二聚体水平和蛋白酶C抵抗能够提前预测反应停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华法令、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均可降低反应停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其中华法令和低分子肝素的预防作用最强,可以使反应停相关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由30%降至5%左右,与不用反应停的对照组发病率相近;小剂量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最弱,可以使血栓事件由30%降低至15%左右.由于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引起骨质疏松,加之需要肌肉注射和价格昂贵等不足,采用小剂量华法令(1~2mg/d)预防反应停相关静脉血栓事件似更可行。
  • 摘要:目的:利用微矩阵基因芯片方法筛选As2O3介导的NB4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rn 方法: As2O3作用NB4细胞,一步法分别抽提其作用前后的NB4细胞总RNA,分别用Cy3和Cy5b不同的两种荧光染料标记制备探针,并与一组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及筛选表达差异的凋亡基因。rn 结果:经As2O3作用后筛选出表达差异的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的有6条,表达下调有12条。rn 结论:在As2O3介导的NB4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中,p21,survivin,cdc2及Weel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将尿毒症未透析患者血清与小鼠骨髓细胞进行培养,分析尿毒症患者对小鼠骨髓红系爆式形成单位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是否存在。rn 方法:选择12例尿毒症肾性贫血未经透析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5例,女7例。患者平均年龄50±12岁。另选1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实验组、对照组血清分别稀释成不同终浓度(0%用等量培养液代替血清,1.25%、2.5%、5.0%),采用甲基纤维素细胞培养方法与小鼠骨髓细胞进行培养,观察两组不同浓度血清对小鼠骨髓CFU-E、BFU-E集落生长的影响。rn 结果:实验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血清共同培养的小鼠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和BFU-E的集落数均明显减少,且随血清浓度的增加,小鼠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和BFU-E的集落数逐渐减少,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在相同浓度时,与实验组患者血清共同培养的小鼠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和BFU-E的集落数较与正常对照组血清共同培养的CFU-E和BFU-E集落数明显减少,且均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尿毒症患者血清中存在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其对红系造血祖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 摘要:手部卫生作为一种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要提高手部卫生质量,不仅要有合理的洗手设施、合格的皂液,干手也是关键环节之一。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消毒卫生标准委员会对上海、北京、广州等3大城市的8家医院的562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尽管所有医院都提供了公用毛巾,但医护人员很少使用,洗手后自然晾干或在白大衣上擦干竞是医护人员最普遍的做法,其中34%的医生和20%的护士在洗手后会习惯性地往白大衣上擦。手又重新被污染。因此,为了防自险床医护人员洗手后由于干手方法选择不当导致手再次污染,本文通过对使用一次性纸巾、公用高压消毒毛巾两种干手方法的手细菌培养十菌落计数结果监测以及成本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简单、方便、合适的干手方法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与WHO分型及临床转归的关系。rn 方法: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45例MDS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追踪其临床病情进展情况.rn 结果: 45例MDS患者中有27例(60%)检出异常克隆。在异常染色体核型中+8和高度复杂异常最多,其次为-7/7q-和复杂异常.难治性贫血(RA)异常核型检出率33.3%,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异常核型检出率66.6%,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异常核型检出率70.8%。45例患者经追踪观察,16例(35.5%)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其中复杂和高度复杂核型异常7例,3例+8患者,2例-7/7q-患者,4例在初诊时核型正常.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中低危组和中危1组自血病转化率为0,中危2组白血病转化率为18.2%,高危组为0%,明显高于其它三组,存在统计学差异。rn 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在MDS的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的检测意义。rn 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正常人和初诊NHL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进行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并随诊。rn 结果:Id4基因在正常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18初治NHL患者中,1例经骨髓活检证实有淋巴瘤骨髓受累,4例发现有Id4基因甲基化。14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NHL患者在8个月随访期内病情稳定,再次检测骨髓无淋巴瘤骨髓受累.而1例Id4基因甲基化伴骨髓受累的NHL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白血病转化,3例Id4基因甲基化伴无骨髓受累的NHL患者中2例在随访期间复查发现骨髓受累。rn 结论:Id4基因甲基化在骨髓检查正常的NHL患者中可能具有提示有淋巴瘤骨髓微量受累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水平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健康供血者、IIMM患者、NSMM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游离轻链浓度(sFLC)并计算κ/λ比值并随访监测3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IIMM患者新诊断、缓解/平稳期、以及复发阶段的sFLC浓度,进行临床资料分析。rn 结果:①新诊断IIMM患者的血清单克隆游离轻链水平、血清κ/λ比值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②慢性肾功能不全组血清K或λ轻链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κ/λ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③1例NSMM患者中血清κ游离轻链、κ/λ比值升高。④新诊断IIMM及复发/难治患者sFLC显著高于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患者(P<0.01),新诊断IIMM及复发/难治患者κ/λ比值与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rn 结论: sFLC检测可助于IIMM以及NSMM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监测。
  • 摘要:目的:观察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中联合或不联合化疗进行过继性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前瞻性研究。对单倍体HSCT后复发患者进行粒-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联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治疗,部分联合化疗,并观察GVHD发生、白血病缓解以及长期生存情况。rn 结果: 22例白血病患者9例患者无病存活,随访时间1035(686-1639)d,移植后1年和2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60%和40%。死亡13例,6例死于复发,4例死于GVHD,3例死于感染。7例患者发生Ⅲ-Ⅳ度GVHD。短期GVHD预防可减少Ⅲ-Ⅳ度GVHD的发生率(p=0.013)。3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rn 结论:进行粒-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联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治疗,部分联合化疗进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患者过继性免疫治疗安全而且有效。
  • 摘要:来自同胞HLA配型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治疗许多血液系统疾病的金标准,但只有30%的患者有HLA配型相合的同胞供者.对于找不到HLA配型相合的同胞供者的患者来说,HLA不完全相合的亲属成为最有潜力的干细胞来源.同期比较了30例HLA不全相合的亲属供者与28例HLA完全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
  • 摘要:目的: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评价浙贝及其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rn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家医院同期对照临床研究方案,按照药物随机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分浙贝颗粒、复方浙贝颗粒配方、复方浙贝配方颗粒、安慰剂对照四组。所有入组病例均在化疗前三天给予观察药物或安慰剂,一个化疗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判定。rn 结果:按照临床研究方案能进入统计学处理的患者280例,其中,浙贝颗粒组72例,复方浙贝颗粒配方组71例,复方浙贝配方颗粒组71例,安慰剂对照组66例。疗效评定结果显示,浙贝颗粒组临床完全缓解率(CR)为36.8%,总有效率77.8%;复方浙贝颗粒配方组CR为42.3%,总有效率73.2%;复方浙贝配方颗粒组CR为42.3%,总有效率80.3%:对照组临床完全缓解率25.8%,总有效率为53.0%.经统计学处理,浙贝颗粒、复方浙贝颗粒配方与复方浙贝配方颗粒临床疗效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分别与安慰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浙贝及其复方浙贝颗粒辅助化疗均能够提高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并具有较好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的疗效。rn 方法:报道两例经硼替佐米治疗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rn 结果结论:硼替佐米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我们对2例原发性浆细胞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的治疗过程中,发现硼替佐米可改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血清中M成分及骨髓异常浆细胞数量。对于因浆细胞白血病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者,硼替佐米使用安全,并能改善肾功能。在硼替佐米的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预后判定的意义。rn 方法:选取57例新诊断MM患者,在治疗前接受骨髓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骨髓MVD;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4年以上。rn 结果:新诊断MM患者的骨髓MVD与疾病国际预后分期(ISS)相关,Ⅲ期>Ⅱ期>Ⅰ期(P<0.01);高MVD者预后显著差于低MVD患者。rn 结论:提示血管新生旺盛的MM患者预后不良;通过测定骨髓MVD可以初步评价患者预后。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但用传统和大剂量化疗仍不能治愈,近年来研制了许多新药或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用途,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及其衍生物,蛋白酶体抑制剂,砷剂等,与传统的MP、VAD方案相比具有更强的缓解率,给我们的临床工作带来巨人帮助。
  • 摘要:关于ABO血型不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移植排斥的影响,目前有很多研究,现综述如下:rn 1. ABO血型不合造血千细胞移植的临床表现;rn 2. 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免疫学特征;rn 3. 为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可采取的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ECT对淋巴瘤患者协助分期、指导治疗、治疗结束时检测残病变及监测复发的作用。rn 方法:利用18F-FDG为显像剂的带CT的双探头符合线路ECT进行显像,同顾性分析了我科2002-2006年54例淋巴瘤患者、72例次ECT检查的资料。rn 结果:本组患者初次治疗前查ECT34例,阳性23例,剔除阴性病例中4例结外单器官病变、手术切除病灶的患者,ECT检查总刚性率达76.6%.阳性病例中侵袭性NHL与惰性NHL的ECT阳性率未见显著不同,而临床分期显著影响ECT结果:Ⅰ、Ⅱ期10例,阳性率55.6%,Ⅲ、Ⅳ期13例,阳性率81.3%.22例患者于化疗中、16例患者于化疗结束前行ECT检查,阴性患者多数可获得长期CR,阳性病例或需延长治疗周期,或出现复发。rn 结论:ECT检查对初治NHL患者的临床分期、决定治疗方案有较强的参考价值,特别对手术已切除原发病灶的患者,ECT检查可以帮助决定化疗周期.初治前ECT检查的阳性率与分期密切相关;化疗中及化疗结束前ECT检查可协助评价病人对治疗的反应性,检测微小残存病变,并对复发有提示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氨磷汀(AMF)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近期疗效及副作用。rn 方法:采用AMF治疗17例ITP患者。治疗方案为AMF 0.4g静脉滴注,连续5天为一周期,休息2天,连续4周期为1个疗程。rn 结果:16例患者经治疗1疗程治疗后血小板水平达到正常,且在停止治疗2月以上血小板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不需要继续予以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其他治疗,不需要输血,生存质量改善。而AMF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能够有效克服,没有其他明显的毒副作用,患者均可耐受。rn 结论:根据氨磷汀的药理学特性,我们开拓性地应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因此考虑氨磷汀在治疗ITP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应该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一种较有潜力的药物,对高龄患者及难治性患者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其长期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George JN等将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R1TP)界定为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术治疗后血小板持续减少。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策略及进展。
  • 摘要:目的:旨在通过对CD271(LNGFR,low affinity nervegrowth factor receptor低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及CD133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富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比较,选出一种相对理想的从骨髓中富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磁珠分选方法。rn 方法: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CD271+细胞及CD133+细胞:将得到的细胞分别进行培养,14天计数CFU-F(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每代细胞进行计数,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取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培养至三代以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通过细胞形态及免疫化学染色鉴定比较成骨及成脂肪定向诱导分化。rn 结果: CD271阳性分选纯度为(89.50±0.98)%,CD133阳性分选纯度为(88.03±3.06)%;1×104个CD271+细胞培养后产生的CFU-F数目是1×104个CD133+细胞培养后形成CFU-F数目的两倍,CD271-细胞培养后无CFU-F形成,而CD133-细胞培养后可形成少量的CFU-F;两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培养至第三代后表型基本一致,即:CD34-、CD14-、CD45-、CD90+、CD29+、CD44+、CD105+、CD73+;CD271+细胞的增殖能力比CD133+细胞的高出3倍,而且具有更强的成骨,成脂肪分化潜能。rn 结论:虽然CD271及CD133阳性分选都可以得到间充质干细胞,但相比之下,CD271阳性分选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有更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因而CD271阳性分选是一种相对理想的从骨髓中富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磁珠分选方法。
  • 摘要:目的: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防癌抗癌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表明,硒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等机制发挥抗癌作用。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表明:亚硒酸钠可以诱导白血病细胞系HL-60,K562细胞凋亡;提高耐药白血病细胞系K562/ADR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逆转细胞耐药;并能抑制K562/ADR细胞VEGF的表达。但关于硒诱导凋亡,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的体内研究较少。为了解硒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否以同样的机制发挥抗癌作用,本文选择凋亡抑制因子sFas及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为研究指标,观察临床不同时期的白血病患者血清硒、VEGF和sFas的水平变化,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讨体内硒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及与细胞耐药的关系。rn 方法:留取36例白血病患者血清标本,按病情进展阶段分为初发组、缓解组和难治/复发组。并取32例正常人血清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原子荧光法测定血清硒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同步测定血清VEGF和sFas水平,其中VEGF水平以VEGF/PLT后的较正值表示。并以直线相关比较白血病患者血清硒、VEGF和sFas水平变化的相关性。rn 结果:1)硒浓度:白血病患者低于正常人.其中初发和难治/复发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难治/复发组降低尤为明显,较初发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EGF水平:初发和难治/复发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难治/复发组亦显著高于初发组(P<0.01);缓解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sFas水平:初发和难治/复发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值均<0.01),而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36例白血病患者血清硒浓度与血清VEGF水平及其与血清sFas水平之间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0.529,P<0.01:r=-0.432,P<0.01)。血清VEGF水平与血清sFas水平之间呈止相关关系(r=0.663,P<0.01)。5)以36例白血病患者LDH中位值(188u/L)为界将其分为两组:A组(LDH≤188 u/L)和B组(LDH>188 u/L),结果发现,A组sFas和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1),血硒浓度明显高于B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难治/复发组血硒水平明显降低,VEGF和sFas水平明显升高,提示硒、sFas和VEGF与白血病细胞耐约有关,临床检测三者的水平可用于评价白血病的病情状态及转归.血清硒浓度与血清sFas和VEGF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从临床角度提示白血病患者体内硒与细胞凋亡,血管新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硒通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化疗效果.本研究结果为硒作为化疗辅助用药应用于临床提供部分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预后因素.rn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34例的一般特征、原发病、肿瘤相关组(M-AHS)和非肿瘤相关组(non-MAHS)的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rn 结果:34例患者,男/女为20/14,年龄6-73岁,9例(26.5%)最终证实为NHL,11例(32.4%)证实为病毒感染,3例(8.8%)为细菌感染,5例(14.7%)为免疫系统疾病,6例(17.6%)最终未能找到原发病.M-AHS与non-MAHS两组,在一般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上比较无显著差异:但Fbg水平检测M-AHS组明显低于non-MAHS纽(P<0.05).34例患者中,死亡24例(70.6%),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在血小板计数及原发病是否为肿瘤等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OR为6.7,P=0.04)和肿瘤为原发病(OR为10.5,P=0.01)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HLH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病因多样,但有明显的标志性特征.MAHS组较non-MAHS组具有更低的Fbg水平.血小板减少、肿瘤相关者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