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心静脉

中心静脉

中心静脉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206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4540篇;相关期刊354种,包括当代护士(学术版)、当代护士(专科版)、护士进修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2011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等;中心静脉的相关文献由4959位作者贡献,包括荆文普、邢正伟、张海军等。

中心静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5 占比:1.0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4540 占比:98.93%

总计:85452篇

中心静脉—发文趋势图

中心静脉

-研究学者

  • 荆文普
  • 邢正伟
  • 张海军
  • 张丽
  • 邱少佳
  • 曾思达
  • 李业中
  • 阳鑫
  • 关天俊
  • 陈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慢慢; 徐丽云; 王莎莎; 陈德君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导管相关中心静脉病变血液透析患者再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有导管相关中心静脉病变且需要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为血管通路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血管造影明确中心静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行PTA治疗,再置入新的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扩张后中心静脉狭窄较前明显改善,顺利置入新的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球囊破裂,导管穿破中心静脉进入纵隔或者胸腔,致血胸、血气胸、纵隔血肿等并发症。术后X片提示导管位置满意。术后可立即应用导管行血液透析,观察5次血流量均可达到250 mL/min。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可达到250 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当患者以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为长期血管通路,原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无法继续使用时,行血管造影,若存在严重的中心静脉狭窄,行PTA治疗后更换新的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较为安全,成功率高,为临床上该类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提供新的思路。
    • 李兰; 温贤秀; 夏琪; 肖力; 赖永明星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时间截至2020年2月20日发表的国内外有关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并应用软件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文献相关10篇,累计PICC导管异位病例4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为胎龄[OR=14.31,95%CI(7.44,27.53)、置管时体重[OR=10.33,95%CI(4.97,21.4)]、置管部位[OR=2.60,95%CI](1.82,3.70)]、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OR=4.82,95%CI(3.18,7.31)],操作者层级[OR=3.11,95%CI(1.98,4.89)]。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胎龄、置管时体重、置管部位、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操作者层级等是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但因纳入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一般,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 张建红; 高红娟
    • 摘要: 目的探讨赋能工作坊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研究的9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实施PICC置管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赋能工作坊模式。根据2019版《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中《静脉导管维护健康教育清单》相关内容评定教育质量。结果观察组PICC维护知识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依次为导管维护时间、局部观察、导管观察、接头观察、敷料观察及禁止做的活动)分别为(102.64±3.56)、(7.05±1.03)、(30.85±2.04)、(22.40±1.12)、(11.49±1.02)、(10.32±1.85)、(19.21±1.0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3±3.02)、(4.21±1.12)、(25.40±1.76)、(18.49±1.92)、(8.91±1.01)、(7.01±1.08)、(15.35±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6.52%)明显低于对照组(2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赋能理念与工作坊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领域,集理论、实践于一体,有助于提升患者健康教育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带管安全。
    • 曲瑞泽(综述); 张志鹏; 付卫(审校)
    • 摘要: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主要用于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胃肠外营养等[1]。对肿瘤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常需长期进行外周血采样、药品及血液制品注射等操作,CVC置入日益普及[2]。CVC置入后出血、气胸、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超过70%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与CVC置入有关[3]。
    • 周莲娟; 诸纪华; 周红琴; 楼晓芳; 朱海虹; 袁天明; 潘佳容; 徐红贞
    • 摘要: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的体位辅助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PICC置管的247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2016年1月—2017年12月PICC置管的18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两组在PICC穿刺时采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尖端定位,成功固定后X线验证尖端位置,定位时试验组均采用体位辅助器固定体位,对照组采用新生儿标准姿势。比较两组置管穿刺中首次尖端定位成功率、置管定位时间、X线定位异位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穿刺中首次尖端定位成功232例(93.9%),高于对照组144例(80.0%);试验组置管穿刺中定位所需时间为(3.06±0.31)min,低于对照组(5.33±1.2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X线定位异位发生率(5.67%)低于对照组(13.89%)。结论采用体位辅助器有助于提高新生儿静脉内心电图与X线定位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新生儿PICC异位及X线暴露。
    • 田璐; 马艳; 李俊伟
    • 摘要: 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监测在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入选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监测在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各项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96.67%,高于对照组83.33%,统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6h液体平衡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治疗指标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采用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指导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值得推广。
    • 刘艳芳; 王凤云; 刘义超; 杨剑锋; 杨琼; 王秀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经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2021年3月东莞光华医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18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组和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组,每组60例。超声检测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和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组穿刺静脉深度、静脉直径、静脉与动脉间的距离、穿刺点与胸膜间的距离。记录3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3组患者感染、血栓、气胸、误穿动脉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锁骨中线处静脉直径和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8,P=0.274;t=-1.886,P=0.064);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组静脉与动脉的距离、与胸膜间的距离均大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93,P=0.000;t=-19.131,P=0.000);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组和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P=0.008;χ^(2)=5.175,P=0.024);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组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超声引导下腋静穿刺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5,P=0.026;χ^(2)=5.926,P=0.018)。结论利用腋静脉第三段位置表浅、直径较宽、与腋动脉及胸膜间距离较远的解剖优势,在可视化超声引导下借助穿刺血管和胸膜间的肋骨屏障,可以提高中心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熊良伟; 崔天蕾
    • 摘要: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疗效,探索其再通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6月~2020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住院的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94例,根据其首次再通后18个月初级通畅率结局分组,分为未复发组(n=33)和复发组(n=61),平均随访时间为(32.53±11.07)月。报道介入治疗中心静脉闭塞的技术成功率、中心静脉再通后的初级和次级通畅率,采用COX分析中心静脉再通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介入治疗中心静脉闭塞的技术成功率为96.23%。(2)中心静脉再通后的6、12、18、24个月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1.50%、58.50%、30.90%、10.60%和98.80%、93.80%、92.50%、88.80%。(3)COX分析示:中心静脉病变部位的原始直径较小(OR=0.81,95%CI:0.69~0.94,P=0.006),病变长度越长(0R=1.06,95%CI:1.03~1.08,P<0.001),未置入支架(OR=0.32,95%CI:0.21~0.50,P<0.001)和血清钙浓度较高(OR=4.35,95%CI:1.34~14.13,P=0.014)是中心静脉再通复发的危险因素。(4)秩和检验示:支架组(n=60)比无支架组(n=34)的中心静脉病变长度更长(Z=-2.037,P=0.042)。结论介入治疗中心静脉闭塞的技术成功率高,风险可控。多次介入治疗可提高中心静脉再通的次级通畅率。中心静脉病变部位的原始血管直径小、病变长、血钙较高,其再通后复发风险越高。开通较长的中心静脉病变后置入支架可提高其初级通畅率。
    • 徐志宾; 徐远; 陈殿森; 王鑫
    • 摘要: 目的 对比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胸部X线定位片与胸部CT定位片上导管头端与不同定位标志的位置差异,分析PICC术前术后不同定位标志影像资料可比性。方法 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PICC置管患者149例,所有病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置管后常规摄胸部站立后前位X线定位片监测导管头端位置,收集置管后1个月内患者胸部CT检查资料,测量胸部X线定位片、CT定位片上PICC导管头端至邻近胸椎、肺门角、气管隆突距离。结果 胸部X线定位片PICC导管头端至邻近的胸椎椎体上缘(或下缘)的平均距离为(-2.46±0.62)mm,CT定位片上平均距离为(-0.95±0.66)mm,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P=0.004);胸部X线定位片上PICC导管头端至肺门角平均距离为(-31.0±19.2)mm,CT定位片上平均距离为(-34.2±16.8)mm,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05);胸部X线定位片PICC导管头端至气管隆突的平均距离为(-51.3±19.3)mm,CT定位片上平均距离为(-51.8±17.4)mm,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67)。结论 相对于胸椎、肺门角,以气管隆突作为定位标志,PICC术前术后影像资料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 胡祥华; 卢陈英; 赵中伟; 陈春妙; 林桂涵; 苏燕萍; 纪建松
    • 摘要: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中心静脉CT血管成像(CT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用西门子第3代双源Force CT行中心静脉CTV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均采用120 kV管电压,有效管电流100 mAs,开启Care Dose 4D技术,准直宽度192×0.6 mm.常规组采用常规扫描模式,螺距0.8,转速0.5 s/圈.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转速0.25 s/圈,当心率≤70次/min时,采用60%~70%时相触发扫描,当心率>70次/min时,采用30%~45%时相触发扫描,并由系统自动重建最佳时相图像.比较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扫描时间、中心静脉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年龄、性别、心率、BMI、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扫描时间(3.29±0.41)s,明显少于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扫描时间(9.91±0.9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共420段的中心静脉图像质量,前瞻性心电门控组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显著提高中心静脉CTV中上腔静脉段及左、右头臂静脉段图像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