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周静脉

外周静脉

外周静脉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60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6295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当代护士(学术版)、护理与康复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都医科大学超声科学系第一届超声医学学术大会、2010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术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等;外周静脉的相关文献由1332位作者贡献,包括J·K·伯克霍兹、B·比尔梅尔、C·H·布兰查德等。

外周静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5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295 占比:99.47%

总计:96804篇

外周静脉—发文趋势图

外周静脉

-研究学者

  • J·K·伯克霍兹
  • B·比尔梅尔
  • C·H·布兰查德
  • C·卡拉威乔
  • H·德兰
  • J·库马尔
  • J·斯帕塔罗
  • L·库纳尔蒂
  • M·斯切瑞奇
  • 马亦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海燕; 黄海燕; 杨平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经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南溪山医院神经外科PICC置管的患者47例,对比分析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置管位置、置管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指标水平。结果:47例患者中,发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3例,感染率为6.3%。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置管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未感染组,合并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体重指数、置管位置、置管时间、合并糖尿病是神经外科PICC感染的主要因素。成立PICC质量管理小组、做好患者教育、严格无菌操作,并贯穿个护理过程、强调医护人员手卫生、做好导管维护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 杨晓果; 沈德新; 王芳; 张亚娟; 陈霞
    • 摘要: 目的探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在新生儿外周腋静脉静脉穿刺困难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92例外周腋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5),观察组使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穿刺,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目测法或触摸法,凭借穿刺者个人经验进行穿刺。对比两组穿刺方法的1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以及不同操作节点新生儿的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5.74%(45/47),对照组为71.11%(32/4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为(1.84±0.49)min,对照组为(2.52±0.32)min,观察组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在三个外周腋静脉穿刺节点中,观察组患儿操作中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Z=-3.320,P=0.001)。结论运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辅助穿刺,可实时评估血管详情,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患儿疼痛,降低护士穿刺时心理压力。
    • 易金燕; 杨丽; 钟博华; 易紫辉; 陈彩凤; 杨斯
    • 摘要: 目的探讨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的患者不同途径采血检测生化指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接受CVVHDF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CVVHDF治疗开始后1 h,采用2 mL普通干燥注射器分别从动脉、外周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管动脉端(血液透析滤过管1组)分别采血1 mL,从血液透析滤过管采血后暂停置换液输入10 min,再用2 mL普通干燥注射器从血液透析滤过管动脉端采血1 mL(血液透析滤过管2组),每组标本采集后均立即用血气分析仪检测钾离子(potassium ion,K^(+))、钠离子(sodium ion,Na^(+))、钙离子(calcium ion,Ca^(2+))、乳酸(lactic acid,Lac)、葡萄糖(glucose,Glu)、血红蛋白(HGB)水平,比较不同来源血标本K^(+)、Na^(+)、Ca^(2+)、Lac、Glu、HGB水平的差异。结果外周静脉血中的K^(+)水平高于血液透析滤过管1组,且外周静脉血中的HGB水平高于动脉血和血液透析滤过管1组(P0.05);动脉血中的Lac水平低于外周静脉血(P0.05)。外周静脉血、血液透析滤过管1组中的K^(+)、Na^(+)、Ca^(2+)、Glu、HGB水平与血液透析滤过管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滤过管2组的Lac水平与动脉、血液透析滤过管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可以代替外周静脉血标本用于K^(+)、Na^(+)、Ca^(2+)、Glu检测;在CVVHDF治疗过程中,无需暂停置换液输入,可直接从血液透析滤过管采血行Na^(+)、Ca^(2+)、Lac、Glu检测;暂停置换液输入10 min后,可从血液透析滤过管采血行K^(+)、HGB检测。
    • 陈亚丹; 代田; 陈丽娜; 尹沙; 罗芳; 张雪好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喜疗妥预防外周静脉炎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BMJ等数据库中关于喜疗妥预防外周静脉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1日,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随机对照试验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当异质性较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13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944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喜疗妥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RR=0.24,95%CI(0.15,0.37),P<0.00001]及降低静脉炎的严重程度[RR=0.18,95%CI(0.07,0.45),P=0.0003]。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喜疗妥相较于常规护理能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降低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但是由于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及纳入研究的质量不等,该证据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需谨慎实施。
    • 应慧霞
    • 摘要: 急诊科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需及时、准确用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通过外周静脉将输液管置入到中心静脉,属于有创置管术,这种治疗主要给予需要长期输大量液体的患者,具体的就是在无菌环境下对患者手臂主要静脉进行穿刺,然后插管,将管的末端放到中心大静脉,从而建立起输液通道^([1])。
    • 付攸缘; 谢晓燕; 丁玲; 王慧欣; 李翠柳; 黄丽梅
    • 摘要: 目的比较乳腺癌化疗患者2种臂式输液港植入方式的效果,为选择适宜植入方式及维护提供参考。方法比较原位植入港座227例(原位组)与隧道式植入港座195例(隧道组)手术时间、感染、血栓、输液功能障碍、淤血消散时间等指标。结果原位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隧道组,疼痛评分、输液港功能障碍、淤血发生率及淤血消散时间显著高于(长于)隧道组(均P0.05)。结论原位输液港植入操作时间较短,隧道输液港港座植入患者疼痛及出血情况较轻、输液功能障碍发生率低。可视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 丁珊妮; 叶小健; 缪艳琴; 刘璐; 张晓萍; 杨金妮; 马燕
    • 摘要: 目的:总结并评价国内外预防和处理外周浅静脉注射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最佳证据。方法:成立循证小组,采用ACE Star模式通过问题确立、证据综合、转译评鉴、整合实践和效果评价5个步骤将循证得到的最佳证据进行临床转化,然后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进行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选取某三级甲等省级医院需外周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心血管疾病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试验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基于最佳证据总结构建的外周浅静脉注射胺碘酮护理规范,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共对纳入的38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整合后建立了外周浅静脉注射胺碘酮护理规范。试验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为20.0%(1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5%(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1级和3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最佳证据总结构建的外周浅静脉注射胺碘酮护理规范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 伍心莲
    • 摘要: 外周静脉留置针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虽然在留置期间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但拔管困难这一并发症鲜见。笔者通过回顾1例婴儿外周静脉留置针拔管困难的处理过程,分析了拔管困难的原因,总结了处理方法,并就如何预防拔管困难提出了建议。
    • 温春嫦
    • 摘要: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所致的静脉炎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90例,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5例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SAS评分与SD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明显比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为(80.26±16.9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使用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减轻不良情绪,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 程洪涯; 滕中华; 黎丹洁; 朱艳玉; 林美谷
    • 摘要: 血管活性药物一直以来在临床广泛应用,是血压异常及危重患者的常用药物.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输注期间可能因微小的剂量差异造成血管收缩失衡或扩张过度,引起心率、血压的异常变化.故临床在经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时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性、专业性要求较高,重视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较多,涉及专业知识点较广,治疗效果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就目前的临床工作来看,仍存在较多影响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护理安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加速部分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患者的疾病恶化程度.因此,做好影响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护理安全性的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