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59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74737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护理学杂志、全科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15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10医改新政下护理改革之路系列研讨会(五)(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等;药物外渗的相关文献由112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莉、刘云、吕娅等。

药物外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1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4737 占比:99.68%

总计:175290篇

药物外渗—发文趋势图

药物外渗

-研究学者

  • 王莉
  • 刘云
  • 吕娅
  • 吴桂梅
  • 张平
  • 段婷婷
  • 潘利平
  • 潘蕊
  • 陶连珊
  • 刘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倪乐凤; 龚卫娟; 刘林; 严仁辉
    • 摘要: 基于非化疗药外渗的相关因素、外渗诱导组织损伤机制、外渗预防和处理方法,本文对非化疗药物外渗防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相应非化疗药物管理规范和培训机制,使临床护士掌握非化疗药物外渗管理方法。
    • 胡林爱; 徐月红; 张慧兰; 万晓芳; 徐月圆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型中线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需要输注刺激血管药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组(25例)、中心静脉导管(CVC)组(25例)、外周留置针(PVC)组(37例)、中线导管(MC)组(38例)四组。比较MC组与其他三组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药物外渗、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相关血栓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情况。结果MC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ICC、CVC、P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P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P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PICC组、CVC组、P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型中线导管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倩; 张欣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巴胺外渗所致局部组织损伤的不同处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青岛市立医院东西两院区急诊科经外周静脉泵入多巴胺发生外渗引起组织损伤患者240例,应用随机数法分为8个处理组,八个处理组采取八种不同的药物外敷处理。患者出院或死亡时再次对其外渗部位组织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并记录外敷时间。结果: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八种不同的药物外敷处理方法中,以2%硝酸甘油皮肤软膏对多巴胺外渗组织损伤患者的外敷效果最好,回归系数为-0.27;其次为50%硫酸镁溶液,回归系数为-0.25。结论:首选2%硝酸甘油皮肤软膏对多巴胺外渗组织损伤患者进行外敷。
    • 张小丹; 耿胜南; 吴月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早产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53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NICU早产儿,将其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53例未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NICU早产儿,纳入未发生组。收集所有早产儿的基线资料,分析NICU早产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体质量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体质量1,P<0.05)。结论:早产儿体质量<1500 g、合并尿布性皮炎、使用医用粘胶、药物外渗伤均为影响NICU早产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
    • 万敏敏; 刘红梅; 张和梅; 李霞; 朱天娥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也在日益提升^([1])。PICC管道技术在防止药物外渗、保护静脉、解决困难静脉通路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上针对部分外周血管困难患者不能使用传统置管方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管等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推出一种新型置管方式-经腋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置管术^([2-5])。不仅可以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置管质量^([6-7])。
    • 张娜; 冯永萍
    • 摘要: 目的:了解静脉化疗药物对恶性肿瘤的介入护理和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静脉化疗药物外渗患者,分别接受预防措施护理和常规管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化护理对肿瘤患者药物外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李佼; 屈利娟
    •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患者药物外渗原因,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药物外渗方面的价值,为静脉输液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期间的 200 例静脉输液患者,根据静脉输液期间的护理方案进行随机法分组,对照组、干预 组各 100 例。对照组静脉输液患者行常规输液护理,干预组静脉输液患者行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比较 2 组静脉输液患者护理满 意度评分、静脉输液护理知识的掌握评分、静脉输液后穿刺部位按压知识掌握度评分、疼痛程度评分以及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组 间服务态度、穿刺技巧、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护理质量方面的满意度评分以及静脉输液护理、静脉输液后穿刺部位按压知识掌握度评 分比较,干预组评分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药物外渗发生率比较,干预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操作穿刺 能力、应用药物等多方面因素均可导致静脉输液药物外渗问题,从而影响患者安全性。强化护理管理,予以患者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提 高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药物外渗,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 梁红; 谢楠; 李茜茜; 贺蓉; 王玫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MDT模式对1例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外渗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在对1例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外渗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MDT模式对其进行护理,然后观察其治护效果.结果:治护58 d后,该患者的手部创面瘢痕愈合.治护73 d后,该患者左足内侧完全被粉色上皮组织覆盖.结论:采用MDT模式对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外渗患者进行护理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 张鑫
    • 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肿瘤患者10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分为参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患者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肿瘤患者在化疗中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药物外渗发生率,预防胃肠道反应,护理效果显著.
    • 阳丽芬; 刘佩珍; 吴军; 李会仁
    • 摘要: 目的:通过循证护理探索含钾药液外渗致皮-罗序列征患儿组织坏死的治疗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检索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包含有含钾药液外渗致皮-罗序列征患儿组织坏死治疗方法的最佳证据,根据15条最佳证据转化为12条审查指标并应用于1例静脉输入含钾药液发生外渗的皮-罗序列征患儿的护理中.结果:纳入文献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016年修订版)》和《慢性伤口诊疗指导意见(2011版)》.当前证据认为,每日拍照对比评估创面,选用生长因子和抗菌敷料做好创面护理,积极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和全身治疗对患儿的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通过循证护理后患儿坏死组织修复,体重增长正常,顺利出院,麻醉科重症监护病房(AICU)护士输液外渗知识知晓率由63.5%上升至85.09%.结论:通过循证护理证据的应用可加快患儿组织坏死面的修复,提高护士输液外渗的知识知晓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