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置管

置管

置管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738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1篇、专利文献25931篇;相关期刊515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护理学杂志、护理与康复等; 置管的相关文献由43656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尹学军、孔祥斐等。

置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1 占比:5.30%

专利文献>

论文:25931 占比:94.70%

总计:27382篇

置管—发文趋势图

置管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尹学军
  • 孔祥斐
  • 刘伟
  • 王建立
  • 郭建湖
  • 任奇
  • 李小和
  • 杨辉建
  • 王勇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娜; 邓雅媛; 刘洋; 查卓岑; 候小晨; 葛菲; 孙文婧; 胡曼婷; 杨德春; 陈文林
    • 摘要: 目的:探讨为接受乳腺癌整形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分层引流法(组织瓣上+组织瓣下双管引流法)进行切口引流对其术后引流量、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乳腺癌整形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9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为两组患者切除病灶、使用局部组织瓣修复填充缺损部位后,为观察组患者采用分层引流法进行切口引流,为对照组患者采用腺体瓣下单管引流法进行切口引流。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的引流量、术后置管的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皮瓣坏死及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情况。结果:1)在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3天,观察组患者的引流量均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2)在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瓣坏死的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中切除组织直径≥5cm患者术后置管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中切除组织直径≥5cm的患者,P0.05。结论:与采用腺体瓣下单管引流法相比,为接受乳腺癌整形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分层引流法进行切口引流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提高其术后引流量,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缩短其中切除组织直径较大患者术后置管的时间。
    • 茹晚霞; 章晓军; 张萍; 郭方达; 蔡琴; 李菲
    • 摘要: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具有置入成功率高、创伤小、较长留置时间、无需反复穿刺等优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目前临床上PICC维护大多使用常规治疗车在床上或硬质台面上为患者进行换药操作,台面高度恒定,不能根据患者身高、体型进行升降调节,且台面局限,护士操作时往往体位不适,长期从事PICC维护的护士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3-5]。
    • 张瑞红
    •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定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88例。应用数字表随机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对照组给予传统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情况、并发症、穿刺出血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导管尖端到位成功率、最终导管尖端到位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68%(P<0.05)。观察组穿刺部位少量出血率为98.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6%(P<0.05)。观察组对PICC置入的总满意度为98.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0%(P<0.05)。结论: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优秀的定位方法。
    • 史守兴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经胃镜下置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以常规静脉营养支持与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34例予以经胃镜下置管行肠内营养治疗。比较2组瘘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瘘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住院费用显著减少(均P<0.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升高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行胃镜下置管肠内营养治疗可加快术后瘘口愈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金歌; 王丹; 崔璐璐; 王龙君; 贺晓; 王永华; 马丽霞; 张茜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双探头引导下联合注水法在早产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7月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早产儿143例为研究对象,脐静脉置管时采用超声实时引导联合注水法进行。结果143例患儿中,置管成功138例,成功率为96.5%,其中113例(81.89%)患儿X线摄片报告导管尖端位于指南推荐位置;患儿实际置管长度为(8.892±0.917)cm、超声预测置管长度为(8.865±0.912)cm、体重预测置管长度为(9.544±0.881)cm,置管长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儿导管平均留置天数为(10.39±4.03)d,导管留置期间未见肝损伤、导管相关性血栓、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结论采用超声双探头引导联合注水法进行脐静脉置管的成功率较高,可为患儿尽早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提供保障,且在导管留置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邓港浩; 彭晓鹏; 袁昊尧; 陈启明; 陈小聪; 黄振辉; 曹卫东
    • 摘要: 右锁骨下静脉(RSV)导管插入术于1952年由Aubaniac首次报道[1],右侧穿刺较左侧到达上腔静脉的途径更短,且较左侧更安全有效,不易损伤胸导管,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中央静脉导管是血管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快速补液、肠外营养、血液动力学监测,减少外周用药导致的静脉炎,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和血液透析等[2]。但穿刺置管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包括误入动脉的置管,一旦发生意外的置管导致动脉损伤,血肿、血胸、脑卒中、肺栓塞或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可能高达30%[3-5]。
    • 王丹; 王龙君
    • 摘要: 随着重症超声的发展,超声在重症监护病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脐静脉导管的置入在临床上也已广泛开展,超声探头的选择,超声引导置管时切面的选择,各超声切面下超声征象的判断,导管尖端定位的方法以及置管后并发症的筛查是临床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本综述旨在总结超声引导脐静脉置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置管后使用超声进行导管相关并发症筛查的操作及征象判断,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 范明娜; 常立阳; 周海芳; 邢静静; 周根娣; 何建群
    • 摘要: 目的构建一个经济、有效、系统与规范的脑卒中鼻饲患者围拔胃管期营养护理方案,为脑卒中鼻饲患者早期拔除胃管,实现持续营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复习和指南回顾,经专家小组讨论,初步形成“脑卒中鼻饲患者围拔胃管期营养护理方案”,运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完成方案构建。结果本研究邀请浙江省内13位专家,共开展2轮专家函询,每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方案整体问卷权威系数分别为0.83和0.89,2轮专家的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231和0.118(P<0.05);最终方案共有3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主要包括“吞咽功能锻炼、过渡期饮食训练及心理支持”3方面内容。结论“脑卒中鼻饲患者围拔胃管期营养护理方案”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脑卒中鼻饲患者围拔胃管期营养护理”提供干预措施依据。
    • 韩庆烽
    • 摘要: 腹膜透析管路是腹膜透析治疗的基础,合理选择腹膜透析管,规范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操作是保障其功能正常的关键。目前研究表明,各种腹膜透析管在合并症和生存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需要注意卷曲状腹膜透析管可能增加透析管移位的风险。腹膜透析置管方式包括开放式手术置管、经皮穿刺置管和腹腔镜置管。各种方式各有优势,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和医生的技术进行选择。超声检查和放射介入技术在腹膜透析置管中可以发挥辅助作用,以保障成功率和安全性。先进的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可以用于腹腔内存在复杂并发症的患者。可靠的腹膜透析置管技术和合理的腹膜透析处方,有助于减少紧急启动腹膜透析中透析液渗漏的发生。
    • 孙青山; 吴殿红; 张正琰; 邵长西; 佟丽
    • 摘要: 目的:比较短轴平面与长轴平面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穿刺引导平面在临床应用。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180例,年龄45~75岁,按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分为短轴平面组和长轴平面组,每组各90例。在超声引导下分别使用短轴与长轴平面引导穿刺,记录并比较两组成功刺入目标血管时间、总穿刺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例数。结果:两组均完成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短轴平面组刺入目标血管时间为(40.3±10.5)s,长轴平面组为(50.1±12.7)s;总穿刺时间方面(305±30.5)s,长轴平面组为(383.1±13.5)s;一针穿刺成功率,短轴平面组为98%,长轴平面组95%。在误穿动脉,短轴平面组为2例,长轴平面组5例。短轴平面明显优于长轴平面技术。两组均为发生气胸和血胸并发症。结论:与长轴平面技术比较,短轴平面技术引导更适合于在临床应用,并发症更少,是安全有效穿刺置管技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