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管插入术

导管插入术

导管插入术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7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9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49102篇;相关期刊290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1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第九届全军急诊医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经验交流会等;导管插入术的相关文献由276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仲英、蒋世良、孙勇等。

导管插入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9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9102 占比:99.42%

总计:149973篇

导管插入术—发文趋势图

导管插入术

-研究学者

  • 徐仲英
  • 蒋世良
  • 孙勇
  • 张建红
  • 张耀亭
  • 欧小红
  • 陈丽萍
  • 马娜
  • 高伟
  • 刘振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敏; 敬洁; 肖力; 张平; 周培
    • 摘要: 目的构建麻醉科新护士掌握桡动脉穿刺置管的学习曲线,为桡动脉穿刺置管技能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12名新入职麻醉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模拟人结合理论授课的培训方式对新护士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技能培训,每人5次为1个学习阶段,共完成4个阶段的技能培训,记录12名麻醉科新护士的操作时间和穿刺置管次数,计算累积和值并绘制学习曲线。结果个体学习曲线斜率开始为负值的操作次数为10~18次,总体学习曲线自第13次操作起开始为负值。结论累积求和分析显示麻醉科新护士桡动脉穿刺置管的学习曲线可分为学习阶段和熟练阶段,以13次为临界值,即掌握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最少需完成13次桡动脉穿刺操作。
    • 李均凤; 韩樱; 沈锋; 黎张双子; 张俊卿; 吴柔; 周雪莲
    • 摘要: 目的 了解ICU护士外周动脉导管循证知识及实践,探讨从护士层面减少外周动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依据循证证据设计调查问卷并于2020年12月-2021年3月对贵州省6所三级甲等医院296名ICU护士对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循证知识进行调查。结果 296名ICU护士对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循证知识问卷得分(13.72±1.89)分,总知晓率为62.38%;外周动脉导管留置方面,61.15%的ICU护士在外周动脉穿刺前会评估侧肢血供,43.24%的ICU护士在动脉穿刺前会使用无菌巾、护目镜和无菌手套;外周动脉导管维护方面,3.38%的ICU护士根据循证知识进行外周动脉导管护理,34.12%的ICU护士常规96 h更换传感器,63.85%的护士会根据患者有无肝素禁忌证选择合适的冲管液。结论 ICU护士对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与维护的循证知识掌握程度中等,护理实践有待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外周动脉导管循证知识的培训,促进证据临床应用,提高外周动脉导管护理质量。
    • 杨玄; 王会英; 汪洋; 强万敏
    • 摘要: 目的:调查门诊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健康行为能力现状,分析两者相互关系,为门诊PICC患者管理提供支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2月至12月天津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138例PIC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信息搜寻行为量表(HISB)和健康行为能力量表(SRAHP)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与健康行为能力的关系。结果:门诊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总分为(158.46±15.70)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信息需求、信息搜寻态度、获取信息障碍、信息来源。健康行为能力总分为(99.24±9.77)分,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良好87例(63.1%),一般46例(33.3%),较差5例(3.6%);各维度得分为营养(24.91±3.46)分,运动(25.17±3.35)分,心理安适(24.15±3.14)分,健康责任(25.01±2.72)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总分及信息搜寻态度、信息需求、信息来源与健康行为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263~0.462,P<0.05);获取信息障碍与健康行为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68~-0.251,P<0.05)。结论:门诊PICC患者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态度处于中等水平,信息需求水平较高,但搜寻途径较为受限,存在一定程度信息获取障碍;患者信息搜寻态度越积极,健康行为能力越高。建议医护人员基于患者健康信息需求导向,依据其信息搜寻行为特点,对患者掌握资讯的不足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健康行为能力,改善健康结局。
    • 李兰; 温贤秀; 夏琪; 肖力; 赖永明星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时间截至2020年2月20日发表的国内外有关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并应用软件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文献相关10篇,累计PICC导管异位病例4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为胎龄[OR=14.31,95%CI(7.44,27.53)、置管时体重[OR=10.33,95%CI(4.97,21.4)]、置管部位[OR=2.60,95%CI](1.82,3.70)]、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OR=4.82,95%CI(3.18,7.31)],操作者层级[OR=3.11,95%CI(1.98,4.89)]。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胎龄、置管时体重、置管部位、置管前有无机械通气、操作者层级等是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但因纳入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一般,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 袁忠; 邓诗佳; 夏开萍; 李旭英; 林琴
    • 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穿刺部位对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行肘上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2019年6月—2020年12月行PICC置管的960例病人,依据ZIM分区法对穿刺部位分区,对比各区穿刺及置管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共纳入946例病例,一次穿刺成功者899例(95.03%),穿刺部位在绿区(上臂中段)695例73.47%、红区(上臂下段)240例(25.37%)、黄区(上臂上段)11例(1.16%);选择贵要静脉最多,有554例(58.56%);选择穿刺皮下深度0.5~1.0 cm的血管最多,为715例(75.58%),选择血管直径为(0.403±0.992)cm。血管直径是影响穿刺成功率的因素;并发症发生率为14.16%,其中导管移位发生率最高,为63.43%。结论:真实世界穿刺部位的选择与ZIM分区推荐方法不一致;不同穿刺部位对穿刺成功率无影响,但穿刺静脉血管直径对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影响。发生最多的并发症为导管脱出。
    • 杨燕; 钱菊云; 方秀花; 钱爱新; 吴立新; 陈晓红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法行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某三甲医院老年恶性肿瘤患者71例,按照会诊置管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实施超声引导下平面外进针法置管;观察组36例,实施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法置管。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操作时间、穿刺次数、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并发症(穿刺点渗血渗液、穿刺点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及操作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成功后比较2组穿刺点渗血渗液、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发生率等,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技术置管,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提高老年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 张建红; 高红娟
    • 摘要: 目的探讨赋能工作坊模式在妇科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研究的9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实施PICC置管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赋能工作坊模式。根据2019版《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中《静脉导管维护健康教育清单》相关内容评定教育质量。结果观察组PICC维护知识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依次为导管维护时间、局部观察、导管观察、接头观察、敷料观察及禁止做的活动)分别为(102.64±3.56)、(7.05±1.03)、(30.85±2.04)、(22.40±1.12)、(11.49±1.02)、(10.32±1.85)、(19.21±1.0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3±3.02)、(4.21±1.12)、(25.40±1.76)、(18.49±1.92)、(8.91±1.01)、(7.01±1.08)、(15.35±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6.52%)明显低于对照组(2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赋能理念与工作坊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领域,集理论、实践于一体,有助于提升患者健康教育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带管安全。
    • 杨启梅; 韩想利; 杨晓蓉; 刘晖; 张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引导下激素经导管法咽鼓管吹张给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8年1~6月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治疗的68例(110耳)SO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咽鼓管吹张给药组(A组)和咽鼓管吹张组(B组)。A组在单耳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和注射用α-糜蛋白酶(4000 IU)的混悬液,耳内镜观察鼓室给药前后情况;B组为传统导管法咽鼓管吹张,两组均配合使用鼻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剂)、口服黏液促排剂药物1个月。结果 A组治疗1个疗程、随访2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94.6% vs 81.4%;91.1% vs 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P<0.05;χ^(2)=6.81,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9.37% vs 18.75%)。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及随访2个月的平均气导听阈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1.63,P=0.106;t=-1.58,P=0.117)。结论 内镜引导下激素经导管法咽鼓管吹张给药治疗SOM短期疗效较好,具有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等优点。
    • 朱碧峰; 彭涛; 刘建林; 严丹; 徐伟华; 但毕堂
    • 摘要: 目的评价Sofia Plus导管直接推进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9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抽吸组36例(应用无微导丝、微导管引导的Sofia Plus导管直接推进技术行直接抽吸治疗),支架组60例(应用支架取栓治疗)。比较2组穿刺至再通时间、再通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结果抽吸组Sofia Plus导管直接推进技术成功率33例(91.7%),无技术并发症。直接抽吸再通成功30例(83.3%),技术失败或抽吸不成功患者进行补救性支架取栓6例(16.7%)。抽吸组与支架组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明显短于支架组[(25.1±8.5)min vs(79.2±24.4)min,P0.05)。结论 Sofia Plus导管直接推进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且临床疗效好。
    • 周莲娟; 诸纪华; 周红琴; 楼晓芳; 朱海虹; 袁天明; 潘佳容; 徐红贞
    • 摘要: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的体位辅助器在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PICC置管的247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2016年1月—2017年12月PICC置管的18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两组在PICC穿刺时采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尖端定位,成功固定后X线验证尖端位置,定位时试验组均采用体位辅助器固定体位,对照组采用新生儿标准姿势。比较两组置管穿刺中首次尖端定位成功率、置管定位时间、X线定位异位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穿刺中首次尖端定位成功232例(93.9%),高于对照组144例(80.0%);试验组置管穿刺中定位所需时间为(3.06±0.31)min,低于对照组(5.33±1.2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X线定位异位发生率(5.67%)低于对照组(13.89%)。结论采用体位辅助器有助于提高新生儿静脉内心电图与X线定位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新生儿PICC异位及X线暴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