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圣空间

神圣空间

神圣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宗教、民族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680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中国哲学史、美与时代(上旬刊)、中国天主教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2014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7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湖南省第五届研究生创新论坛——湖湘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分论坛等;神圣空间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超、张继驰、吴晓梅等。

神圣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6806 占比:99.87%

总计:76903篇

神圣空间—发文趋势图

神圣空间

-研究学者

  • 孙超
  • 张继驰
  • 吴晓梅
  • 吴秋林
  • 孙渝淇
  • 庞毅
  • 张业强
  • 张泽洪
  • 曹萌
  • 杨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管仲乐
    • 摘要: 房山石经唐刻《大般若经》刊镌过程中幽州社会各阶层皆有参与,构建了有别于实体宗教神圣空间的"社会空间"。此社会空间以宗教的神圣性为依托,在内部群体构成、活动辐射范围以及群众聚集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特征。在此宗教社会空间中,各个信仰群体以家庭、地域、社邑等方式结合,通过各异的参佛理念,或表达个人祈愿,或隐含政治诉求,或流露血缘特征。将刊镌佛经这一佛教活动融入多元化的具有世俗特征的信仰理念,展露了宗教空间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与依存。
    • 唐雪
    • 摘要: 文学空间是作家用文字描绘人物活动情节的空间形态,从作家所建构的文学空间中,去探寻小说中人物与世俗、信仰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用“食与色”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世俗空间,是北漂族生存空间的缩影和象征。“沙伦的玫瑰”意指小说中的基督主,宣传小册子是信仰空间的实体性隐喻,两个空间相互并置,勾勒出了人物的生活图景及其精神状态。在《玫瑰开满了麦子店》这部小说中,石一枫通过王亚丽的视角,叙述了一群为了生存或逃避苦痛而“信”的边缘人的故事。作家通过现世之苦“拆解”神圣空间,揭示了时代的信仰和人们的精神状况,表现了作家对人性及其信仰的重新思索,这对深入了解作家的文学创作内核有着一定的意义。
    • 蔡长泽
    • 摘要: 长物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蔡长泽分享了对事物之间的偶然而随机产生的联系的思考,比如受石窟的启发,探讨装置空间1000种使用的可能性,以及让它们与城市具体功能发生关系。然而,当下他希望装置能以更自由和日常的方式介入生活,而非一种预设模式。进而延伸到建筑实践中,则是通过一些随意的、轻松的、无用的、非正式的方式接入日常生活空间。例如,塞内加尔“和平馆”借鉴当地建造方式塑造了“无用”的神圣空间,来应对未来使用的各种可能。而在理想校园的设计中,以非正式空间作为面对未来教育改革的一种应对的姿态。
    • 摘要: SSP Rüthnick建筑事务所对无忧宫公园北门大楼和西侧毗邻的前橘园进行了改造翻新。这是大屠杀后中欧第一个拉比和领唱学术教育中心,给建筑师带来了特别的挑战:“设计神圣空间是一个极其特别的过程!”。波兹坦的第一座犹太教堂设有50个座席,位于保护遗址群的中心。该犹太教堂的艺术性(由艺术家SEO创作)赋予空间别样魅力,引人瞩目,需要更多的综合性设计工作。
    • 张媛
    • 摘要: 北朝道教造像碑是研究北朝美术史、道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前贤已做过诸多研究;而从空间及宗教现象学视角描述和解释造像碑仍有余地。本文认为:信众在造像碑上建构与表现空间的方式至少有五种;据此构筑出直接登升的空间及度人度己的空间;信众渴望借助造像碑带来的特殊时空秩序以超越世俗生活,从而体验神圣、获得永恒。
    • 陈蔚; 梁蕤
    • 摘要: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研究对象,从因人口迁徙、生存空间差异、历史政治和宗教文化植入等因素干扰所导致的聚落与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差异现象入手,指出不同族群通过对"神山—聚落"关系、"神圣景观—聚落"关系的建构以及对神圣路径的演绎行为建立自身的族群身份与边界,并在建筑空间中以"中柱通天,火塘驻祖"的观念再现聚落中的"圣–俗"观念.归纳出"神圣中心""人—署分界"和"多元融合"等"圣–俗"文化景观模式,深化对藏彝走廊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景观"同源—异形"发展历史与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理解.
    • 邢莉
    • 摘要: 在历史变迁和当代社会的语境中,井克梁村敖包的神圣空间由井克梁村村民和乌审旗的蒙古牧民重新建构为敖包祭祀和关公祭祀并存的文化空间,两个不同民族的群体共享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祭祀的过程中,彰显神圣空间的意义,重新建构的敖包祭祀和关公祭祀空间是族群关系的再生产空间.两个不同族群文化存在着共同的英雄崇拜的文化因子,其在当代乡土社会文化的建构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 周彦杉
    • 摘要: 鲁迅的《野草》虽是散文诗,但仍有叙事特点。“神圣空间”是叙事学中的概念,它指对个人或群体有意义的场所。《失掉的好地狱》中的好地狱正是叙事者的“神圣空间”,它象征着鲁迅心中的理想社会;《颓败线的颤动》为不起眼的小人物铸起丰碑,其“神圣空间”代表了作者的人格理想;《风筝》寄寓着鲁迅的乡关之思,解构了暗含神圣意味的故土,也反映出鲁迅的寂寥心境。综上,无论他是构建还是消解“神圣空间”,这些空间都指向了鲁迅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对人生的期望。
    • 孙渝淇; 谷野平
    • 摘要: 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空间变易、神圣空间两个方面分析毛姆小说《人生的枷锁》中的空间叙事有助于理解主题表达.空间变易能够推动叙事进程、塑造人格发展,伴随空间的数次变易,构建出菲利普的不同人生阶段;神圣空间为菲利普的生活提供了非均质的深远意义.
    • 孙渝淇; 谷野平
    • 摘要: 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空间变易、神圣空间两个方面分析毛姆小说《人生的枷锁》中的空间叙事有助于理解主题表达。空间变易能够推动叙事进程、塑造人格发展,伴随空间的数次变易,构建出菲利普的不同人生阶段;神圣空间为菲利普的生活提供了非均质的深远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