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壮族

壮族

壮族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4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风俗习惯、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1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32篇;相关期刊894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广西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等;壮族的相关文献由347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秀峰、李萍、杨树喆等。

壮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1 占比:97.24%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1.70%

专利文献>

论文:32 占比:1.07%

总计:3004篇

壮族—发文趋势图

壮族

-研究学者

  • 黄秀峰
  • 李萍
  • 杨树喆
  • 韦荣耀
  • 李斯颖
  • 王金花
  • 韦叶生
  • 黄桂秋
  • 莫幼政
  • 谭秀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黎藜
    • 摘要: 壮族先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特色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后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现代传播媒介助推下,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随着地区文化交流,外域文化冲击使壮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出现许多问题,目前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形势严峻,急需探索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有益路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互相促进的完整体系。
    • 韦柏杓
    • 摘要: 民族节庆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蚂拐节是广西壮族居民中最具壮族民族气息的节日之一。它不仅包括对农业的重视,对青蛙图腾的崇拜,而且还包括传统民间民歌音乐以及对铜鼓文化和艺术的热爱。本文以河池市蚂拐节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游客和本地居民对蚂拐节文化以及壮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看法,以及在体育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和本地居民对蚂拐节文化以及壮族传统文化的互动与看法,探析河池市体育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 李富强; 黄娟
    • 摘要: “国调毪”是河池市金城江区壮族师公头戴面具从事的民间祭祀仪式,是金城江壮族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作为金城江壮族人民精神追求和文化心态的表征,“国调毪”仪式以壮族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为核心,围绕着“请神—酬神—送神”三个部分展开,通过仪式活动表达人们对生活稳定的美好祈愿与期待。该仪式具有增强区域群体内部稳定性和巩固公共关系的社会功能,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一定意义。
    • 吴雯冰
    • 摘要: 万物与花同,广西壮族的文化与花密不可分。壮族神话中的花反映其“花人合一”的生命观,民族习俗中的花反映人从自然中学到的处事观,花文化在广西具有神圣性和世俗普遍性,人们喜爱并崇敬、观赏并食用花。其中,以花为生态警示者,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美学内涵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潘艺艺
    • 摘要: 童谣的价值体现在家庭教育和对儿童的培养方面。童谣既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他们对于道德的意识,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谣需要更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文章结合具体童谣所传承的家风家教的内涵,探究了当前民间童谣在壮族家风家教中的发展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传承壮族童谣的三个策略。
    • 李欣晨; 覃霄
    • 摘要: 日本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始于华南史或华南民族史,壮族研究被看作华南史或华南民族史的一部分,过去鲜少出现专门的研究者及其论著。塚田诚之有关壮族研究的专论,是日本学者在真正意义上对壮族开展的专题研究,他的研究奠定了日本壮族史或者说广西地方民族史的研究基础。系统介绍塚田诚之的研究,有益于掌握日本学者壮族研究的全貌,为国内的壮族研究提供参考。
    • 赵文焕; 杨凤娇
    • 摘要: 概念隐喻存在于人类的认知系统和生活实践中,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起到重要作用。壮族家庭伦理谚语在特定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民俗传统中形成,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其语言通俗、形式简洁、内涵深刻。本文从概念隐喻视角考察壮族谚语中家庭伦理相关的语料,探究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概念系统,指出此类谚语在建构过程中从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并产生概念联系,能够使人更深刻地理解壮族人民在家庭伦理领域的认知经验与文化风貌。
    • 江琳
    • 摘要: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记录民族的历史于变迁,反映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通过对壮族服饰中的色彩、款式、图案、面料等方面的研究,解析壮族服饰中所蕴含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 周敏; 宁宁; 李金秀; 宾晓芸
    • 摘要: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和仫佬族中老年人超重及肥胖主要体成分的相关性,为开展慢性病防治,倡导健康体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选取在百色市、河池市自愿接受健康体检的单纯性肥胖中老年人364名为研究对象,使用日本产TANITA,MC-18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高、体重、去脂体重、肌肉量、体脂率(BF%)、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内脏脂肪面积(VFA)、肥胖度(OBD)等相关指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广西壮族和仫佬族中老年人体成分基本特征,并分析各变量对脂肪分布指标的贡献情况。结果仫佬族男性年龄高于壮族,壮族男性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均高于仫佬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男性BMI、BF%、VF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VFA有呈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女性WHR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各变量对脂肪分布指标贡献分析显示,对BF%贡献率较大的分别为脂肪量(R2=69.5%)、肌肉量(R2=58.7%)、去脂体重(R2=58.3%),对VFA贡献率较大的分别为肌肉量(R2=50.7%)、体重(R2=47.8%)、身高(R2=41.8%),对WHR贡献率最大的为BMI(R2=17.4%)。经逐步回归得出方程式,通过VFA、OBD、WHR预测超重肥胖者的BF%是可行的。结论广西壮族和仫佬族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可以通过WHR、VFA、OBD、BF%等指标判断身体健康情况,及时调整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重,降低相关慢性病的患病风险以及改善生命质量。
    • 张燕; 李林; 宋迪涛
    • 摘要: 当前时代背景下,民俗活动作为壮族传统武术发展传承的空间平台,也极大地促进了民俗活动相关内容的丰富,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并且其互动发展有着双重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壮族民俗与村落传统武术的关系进行梳理描述,继而总结分析壮族村落传统武术与民俗的互动关系。壮族村落的尚武精神及相关信仰,是其传统武术所传承的动力和基础。此外,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对壮族人民产生的生产生活及道德行为规范,有着一定积极意义。在当前民俗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我国壮族村落传统武术应达到文化认同的标准,弘扬并传承武德精神,并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使壮族传统武术进行自适应更新,从而更好地促进壮族传统武术与民俗水平的持续互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