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酸钙类

磷酸钙类

磷酸钙类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2888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地氟病学术交流会议等;磷酸钙类的相关文献由77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蕴玉、杨惠林、刘春蓉等。

磷酸钙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2888 占比:99.88%

总计:173088篇

磷酸钙类—发文趋势图

磷酸钙类

-研究学者

  • 胡蕴玉
  • 杨惠林
  • 刘春蓉
  • 卢建熙
  • 张伟
  • 石宗利
  • 苗军
  • 史雪婷
  • 叶建东
  • 吕荣

磷酸钙类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艳泽
    • 摘要: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联合口腔修复膜在骨缺损型前牙区种植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收治的62例骨缺损型前牙区种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β-磷酸三钙复合自体骨治疗,观察组采用β-磷酸三钙联合口腔修复膜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周围骨质类型对种植体稳定的影响、术后3年内种植体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年内,2例患者因瘘管而松动脱落,2例患者因唇侧骨吸收而松动拔出,种植成功率为94%。结论β-磷酸三钙联合口腔修复膜用于骨缺损型前牙区种植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感染率降低,而且骨重建效果较好,新骨稳定,是一种可靠、易操作的骨增量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 余积; 朱晓明; 刘小玲; 孟令旺; 寿曦缘
    • 摘要: 磷酸钙骨水泥(CPC)是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易塑型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修复的治疗中,但CPC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就如何改善CPC的降解速率、成骨能力以及增加抗压强度作一综述,为CPC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余积; 朱晓明; 刘小玲; 孟令旺; 寿曦缘
    • 摘要: 磷酸钙骨水泥(CPC)是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易塑型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修复的治疗中,但CPC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就如何改善CPC的降解速率、成骨能力以及增加抗压强度作一综述,为CPC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徐人杰; 马进进; 周晓强; 虞宵; 颜勇卿; 杨志杰; 杨惠林; 赛吉拉夫; 陈广祥
    • 摘要: 目的观察纳米β磷酸三钙(TCP)/水凝胶复合材料对骨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制作纳米β-TCP/甲基丙烯酸酰化明胶(GelMA)水凝胶复合材料。根据培养基的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GelMA组和纳米β-TCP/GelMA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上述培养基共同培养。通过电镜观察、细胞增殖实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了解纳米β-TCP/GelMA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体外骨诱导活性。制作大鼠颅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GelMA组和纳米β-TCP/GelMA组,术后4、8周取颅骨标本,通过Micro-CT扫描计算骨量分数和骨密度,对新骨形成情况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BMSCs在材料表面培养48 h,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在GelMA组和纳米β-TCP/GelMA组表面良好贴附及铺展;细胞与材料共培养1、3、5 d,BMSCs数量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3、5 d时纳米β-TCP/GelMA组OD值最高(P<0.05),7 d时与GelMA组相比,纳米β-TCP/GelMA组ALP表达明显增强。大鼠颅骨缺损区Micro-CT检查显示,纳米β-TCP/GelMA组骨量分数和骨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和GelM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GelMA组相比,纳米β-TCP/GelMA组新生骨更丰富。结论纳米β-TCP/水凝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可促进大鼠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具有良好的促进骨再生能力。
    • 封伟; 薛敏; 赵宝红; 张伟; 蔺增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含量锌加入钛种植体表面涂层后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钛种植体分为PEO-Zn组(n=36)和PEO-Ca/P组(n=36),应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法(PEO)在其表面制备磷酸钙活性涂层,PEO-Zn组采用含锌涂层,PEO-Ca/P组为不含锌的涂层.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涂层表面形貌,X线衍射仪分析涂层晶相结构.将种植体72颗植入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每侧2颗.术后对大耳白兔进行双荧光标记,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与12周取两组带种植体的骨组织,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骨形成,采集图像测量荧光条带间距计算骨矿化沉积率;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观察骨组织与种植体结合长度,计算骨接触率.结果 扫描电镜可见两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内层致密,外层呈粗糙的多级孔洞状结构.X线衍射仪分析显示PEO-Ca/P组中钙元素主要以CaO和羟基磷灰石(HA)存在,PEO-Zn组中锌元素主要是以Zn3P2和ZnO存在.各时间点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显现二甲酚橙与钙黄绿素标记的荧光带,呈条状,两荧光带间距离明显.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矿化沉积率均高于PEO-Ca/P组(5.25±0.59比4.79±0.43,4.62±0.54比4.18±0.50,4.90±0.54比4.44±0.53,均P<0.05),4周时PEO-Zn组骨矿化沉积率最快(P<0.05).两组种植体在植入后各时间点均能与骨组织不同程度紧密连接,呈骨性结合.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接触率高于PEO-Ca/P组(32.69±7.43比28.06±8.15,51.95±5.41比47.03±6.13,73.91±8.15比61.73±11.84,均P<0.05),12周时PEO-Zn的骨接触率最高(P<0.05).结论 PEO法制备的含锌磷酸钙涂层,提高了种植体生物活性,加速了骨组织的形成与改建,促进了种植体-骨界面的整合.
    • 段钢; 陈宏亮; 郭开今; 陈向阳
    • 摘要: 目的研究3D打印β-磷酸三钙(β-TCP)仿生骨支架的生物学与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3D打印技术针对实验兔股骨髁制备个性化β-TCP仿生骨支架25枚,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的结构形态并计算孔隙率,采用万能力学试验机体外测定支架的生物力学强度。选取实验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和对照组(15只),行手术制作兔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对实验组兔股骨髁骨缺损植入β-TCP仿生骨支架进行修复,对对照组兔股骨髁骨缺损不植入修复材料。在术后第4、8、12周分别取两组各5只兔在麻醉下行手术,对实验组兔植入支架部位和对照组兔骨缺损部位进行取材,以光学显微镜观察取材组织有无炎性反应、骨组织长入以及材料降解情况,并采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方法对骨愈合情况进行评价。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β-TCP仿生骨支架的形态和结构与设计目标相符,内部结构与兔股骨相似,存在小梁和空隙且相互贯通相连,较大孔孔径为(223.02±18.20)μm,微孔孔径为(15.06±0.09)μm,孔隙率为(65.10±1.38)%,抗压强度为(3.83±0.65)MPa。实验组兔股骨髁骨缺损在术后2周完全愈合。术后第4、8、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股骨髁缺损部位的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分别为(1.3±0.5)和(5.2±0.3)分,(1.8±0.4)和(5.6±0.8)分,(2.1±0.6)和(8.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07,0.002)。结论3D打印β-TCP仿生骨支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郑锐12; 谢静1; 芦帅3; 孙勇12
    • 摘要: 背景:目前研究证明多种骨替代材料与血液衍生物联合应用均具有更好的成骨作用。现阶段国内外均未见关于β-磷酸三钙与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相关报道。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复合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成骨特点及效果。方法:将39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均在兔双侧后肢股骨髁外侧面制备6.0 mm×8.0 mm的柱状临界性骨缺损,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n=12)骨缺损中填入兔自体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碎屑,β-磷酸三钙组(n=12)填入β-磷酸三钙颗粒,复合组(n=12)填入β-磷酸三钙颗粒与兔自体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碎屑的等质量混合物,空白组(n=3)不填入任何材料。术后1,2,3个月获取完整股骨段,拍摄X射线片后进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骨保护素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圆形透射影从边缘向中心密度逐渐增高,β-磷酸三钙组和复合组圆形阻射影从边缘向中心密度逐渐降低,最后密度都接近周围天然骨或者与周围天然骨一致;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4组均有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骨保护素蛋白阳性表达,相同时间点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与骨保护素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比较为:复合组>β-磷酸三钙组>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空白组(P均<0.05);③结果表明,β-磷酸三钙与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应用时的成骨效果优于二者单独应用。
    • 高山1; 周方1; 吕扬1; 袁亮1; 李爱玲2; 邱东2
    • 摘要: 背景:多孔磷酸三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可改善传统PMMA骨水泥骨传导性差的不足,但加入的大量致孔剂显著降低了复合骨水泥的力学性能。目的:为改善多孔磷酸三钙/PMMA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制备含不同比例纳米磷酸三钙、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复合PMMA骨水泥,观察其力学性能、凝固性能、成孔性能及生物安全性。方法:向PMMA骨水泥固相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纳米磷酸三钙(质量分数40%,50%,60%),液相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质量分数0%,5%,10%,15%,20%),混合固相与液相,制备不同组分的复合骨水泥,检测各组分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凝固最高温度及凝固时间,筛选优选比例组分骨水泥。将优选组分骨水泥浸泡在模拟人细胞外液中12周,扫描电镜观察成孔性能。采用优选组分骨水泥浸提液培养成骨前体细胞,24h后利用CCK-8法检测吸光度,计算细胞活力。结果与结论:①在固相中加入40%,50%的磷酸三钙,可增强复合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但当其比例达到60%时,复合骨水泥的抗压强度明显下降;磷酸三钙可明显降低复合骨水泥的抗弯性能,呈线性关系;在液相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可加强复合骨水泥的抗压、抗弯强度,但当浓度超过15%时,复合骨水泥的力学性能不再增强;②复合骨水泥的凝固最高温度约为80°C,与磷酸三钙、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比例无关;复合骨水泥的凝固时间随磷酸三钙比例的增加而缩短,随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比例的增加而延长;③优选组分骨水泥比例,纳米磷酸三钙为50%,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0%,5%,10%,此3种复合骨水泥在模拟人细胞外液中浸泡12周后,表面可形成孔径约为100μm的多孔结构;④在3种优选复合骨水泥浸提液中,成骨前体细胞活力均大于75%,无细胞毒性;⑤综合以上结果发现,在加入PMMA固相中加入50%磷酸三钙、液相中加入10%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最优复合骨水泥配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