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硫醚

硫醚

硫醚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426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3084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科学养鱼、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七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等;硫醚的相关文献由66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杰、张刚、龙盛如等。

硫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084 占比:99.58%

总计:63348篇

硫醚—发文趋势图

硫醚

-研究学者

  • 杨杰
  • 张刚
  • 龙盛如
  • 史春风
  • 林民
  • 王孝军
  • 朱斌
  • 刘洪
  • 王桦
  • 严永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巧媛; 王春苗; 杨帆; 陈燚; 孙道林; 杨敏; 于建伟
    • 摘要: 嗅味是饮用水中最为关注的水质问题之一,确定不同物质的嗅味类型和嗅阈值等是有效解决嗅味问题的基础。文中以6种硫醚类物质为对象,基于感官气相色谱(GC-O)对同步测定其嗅味类型和嗅阈值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基于GC-O测定时采用1μL的注射体积、3.0 mL/min的柱流速、2∶1的质谱检测器与嗅闻仪分流比,利用10名以上闻测员,通过Logistic回归或几何平均的方式对嗅阈值和嗅味特征进行测定。6种硫醚类物质气相中的嗅阈值分别为0.033(二甲基三硫醚)、0.15(二异丙基硫醚)、0.40(甲硫醚)、0.72(二甲基二硫醚)、0.84(二乙基二硫醚)、1.70 ng/L(二异丙基三硫醚);“臭味”“臭鸡蛋味”“沼泽味”“酸臭味”是硫醚类物质的主要描述;参加过嗅味评价的人员组成的暴露组嗅阈值浓度更低,未暴露组对硫醚的嗅味特征描述更多样化。该方法为同时测定不同物质的嗅味特征提供了可能,对于进一步实现水中嗅味污染的快速评估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张艺潆; 李翠艳; 赵杰; 余笑明; 方千荣
    • 摘要: 氧还原反应(ORR)是能进行能量存储的核心电化学过程。由于它的动力学速率缓慢,因此亟需制备出高活性的电催化剂来促进这一反应的速率。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2D COFs)的π-π堆积结构可赋予骨架高导电率,并且一维有序的孔道有利于促进中间反应体传输。因此,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有望作为能量存储与转化的强大催化平台。本文通过向2D COFs中引入金属卟啉单元及硫醚单元成功制备了两个2D COFs(JUC-600和JUC-601)。通过多种表征手段证明,这两个2D COFs均具有AA堆积的sql拓扑结构。通过电化学测试表明,Co^(2+)配位的JUC-601具有更正的ORR起始电势(0.825 V)和半波电势(0.7 V)、更高的活性表面积(7.8 mF/cm^(2)),更低的Tafel斜率(58 mV/dec)。这主要是由于JUC-601的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使得中间产物能更易在COFs的表面和孔道中接触和传输。此外,Co^(2+)-卟啉单元以及硫醚单元的存在使其骨架整体的电子结构发生了变化,更有利于电子转移。这一工作不仅开发了新的二维卟啉-硫醚基COFs材料,同时也拓展了2D COFs材料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
    • 戈强胜; 王贞超; 李成朋
    • 摘要: 砜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多功能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环保、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砜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硫醚氧化、二氧化硫加成、傅克磺酰化和过渡金属催化偶联等。硫醚氧化是当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H_(2)O_(2)因具有操作安全、经济环保、反应成熟等特点,是绿色化学发展中最具有潜力的氧化剂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H_(2)O_(2)氧化硫醚制备砜类化合物的合成策略进行了综述。
    • 路茜
    • 摘要: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从液化石油气中有效脱除硫醚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各类脱硫技术的优势和弊端,并对未来烃类原料中的硫醚类化合物的脱除进行展望,以求有更高效的脱除硫醚类化合物技术。
    • 周蒲; 黄俊杰; 何昌文; 郭倩男; 游江; 刘一凡; 徐志红
    • 摘要: 为了发现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以溴代吡咯腈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肼解和成环等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N-((5-烷硫基-1,3,4-噁二唑)-2-基)甲基溴代吡咯腈目标化合物(5a~5t),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得到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杀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5h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抑制率为60.07%,优于对照药剂咯菌腈(58.21%)。杀虫与杀螨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具有一定的杀虫和杀螨活性,但均低于对照药剂虫螨腈(100%)。杀线虫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0 mmol/L时,大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化合物5k、5r和5s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LC_(50)值分别为0.0918、0.0733和0.0810 mmol/L,优于对照药剂噻唑膦(0.2798 mmol/L)。本研究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杀螨和杀线虫活性,可为溴代吡咯腈衍生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参考。
    • 姜传东; 黄玮; 丛玉凤; 苏建; 张喆
    • 摘要: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硫醚脱除技术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固体吸附、溶剂吸收、生物脱硫和催化氧化4种技术,总结了各技术的脱硫机理及其优势与弊端,并对未来油品中硫醚的脱除技术进行展望,指出:传统的单相脱硫工艺及“双脱”联合脱硫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应变“双脱”为“三脱”;充分利用各技术的优势,将各脱硫技术有机结合,如吸附脱硫与硫醚的催化氧化技术相结合,生物脱硫与加氢技术相结合等.
    • 李柯; 胡博; 王利敏; 张万轩
    • 摘要: 饱和碳上的C—H直接胺化是一类较难实现的反应,有相关研究证明N-氟代双苯磺酰亚胺(NFSI)在相关金属催化剂或者无催化剂存在下可以实现对饱和碳的胺化,而且利用N-氟代双苯磺酰亚胺(NFSI)与甲基芳基硫醚反应,能够得到甲基胺化产物,但产率较低(20%~56%).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胺化的效率,我们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后发现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有机硅试剂,协助中间体中氟离子离去,从而有利于反应更容易进行.研究表明,当加入三甲基氰基硅烷作为添加剂时,反应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30°C)进行,并使大多数反应的产率大幅度提高(36%~69%).
    • 王志玲; 李永
    • 摘要: 以3-(4-氟苯基)-1H-吡唑-5-甲酸乙酯为原料,与H2NNH2·H2O发生肼解生成3-(4-氟苯基)-1H-吡唑-5-甲酰肼,再与CS2环化生成2-巯基噁二唑中间体,最后在巯基上进行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2-硫醚-5-吡唑基-1,3,4-噁二唑类化合物,并利用IR、1H NMR、HRMS等波谱技术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合成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后处理简便、收率较高的优点.
    • 罗梓元; 黄诗韵; 钟思维; 熊茗珺; 董宇淏; 李洪森
    • 摘要: 亚砜亚胺衍生物作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以硝基胍为初始原料,经过取代、氧化偶联等4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在氧化偶联反应中,1-戊基硝基胍和苯硫醚的投料比为1:1.5时,产物收率为72.8%.
    • 周丽丽; 朱艳雯; 姜晓霞; 张旋; 檀德宏; 刘玲; 白冰
    • 摘要: 为研究大蒜油的抗凝血作用,本实验从大蒜中分离提取大蒜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该大蒜油中主要成分为二烯丙基硫醚(allyl sulfide,DAS)、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 disulfide,DADS)和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 trisulfide,DATS).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大蒜油、DAS、DADS、DATS均具有部分抑制凝血酶活性功能,且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DATS>大蒜油>DADS>DAS.利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进行酶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大蒜油、DAS、DADS、DATS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属于混合性抑制(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分子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大蒜油、DAS、DADS、DATS能与凝血酶蛋白中的发色基团相互作用导致荧光猝灭.三维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出DATS与凝血酶结合性能良好;二维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出DATS与凝血酶蛋白活性位点处Asp189、Gly219和Ala190形成氢键,与酶活性位点的Gly216、Ser195、Trp215形成疏水作用力,体现竞争性抑制作用,与非活性位点Gly226、Asp221A、Tyr225、Glu217、Cys191、Val213形成疏水作用,体现非竞争性抑制作用.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大蒜油、DAS、DADS、DATS分别通过正向调控大鼠凝血四项指标而直接展现出抗凝血功能,且抗凝血能力依次为DATS>DADS>DAS>大蒜油.大鼠体内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大蒜油、DAS、DADS、DATS均只有微弱抗氧化能力,大蒜油、DAS、DADS、DATS具有的抗凝血功能应与其抗氧化能力不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