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矩形通道

矩形通道

矩形通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原子能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92605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矩形通道的相关文献由454位作者贡献,包括阎昌琪、孙立成、谭思超等。

矩形通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2605 占比:99.84%

总计:92757篇

矩形通道—发文趋势图

矩形通道

-研究学者

  • 阎昌琪
  • 孙立成
  • 谭思超
  • 陈炳德
  • 高璞珍
  • 黄彦平
  • 熊万玉
  • 金光远
  • 李虹波
  • 闫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璟; 王良璧; 杨成
    • 摘要: 对壁面阵列双端倒角长方状梯形凸起时矩形通道的传热和流动特性以及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雷诺数在6000~16000范围内通道的摩擦阻力因数、努塞尔数、综合传热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阵列双端倒角长方状梯形凸起组成的通道具有强化传热效果,且在雷诺数较低的情况下,强化传热效果更好.当肋攻角30°、倾斜角60°时,相对凸起间距0.741所对应的矩形通道的换热性能最好.倾斜角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强化传热效果减弱,强化传热的同时阻力也随之增大;不同凸起间距对于流动与传热有着一定的影响,过大或过小的凸起间距都会降低传热性能;等泵功综合传热因子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在倾斜角或凸起间距相同时,在雷诺数较低的情况下,壁面阵列长方状梯形凸起的矩形通道的综合性能更好;等泵功综合传热因子值介于1.6至1.9之间,不同倾斜角对综合传热能力差别不大;凸起间距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综合传热能力减弱.
    • 陈金月; 王坤; 闵春华; 杨旭光
    • 摘要: 在通道内布置扰流横肋是一种常见的对流换热强化手段,而扰流横肋的形状对换热及阻力特性有很大影响。本文以综合换热性能最佳为目标,采用共轭梯度法对矩形通道内扰流横肋的最佳形状进行了反演优化,着重对比分析了采用3种不同对流换热综合评价指标作为优化目标时的最优形状,同时讨论了通道内横肋排布方式和数目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横肋的肋基面积给定的情况下,随着优化目标中阻力特性权重的增大,最优横肋形状的尖角逐渐平缓甚至消失;底部顺列布置的综合换热性能优于叉排布置;在通道内布置3个横肋能够取得最佳的强化换热效果。
    • 韩晋玉; 何雯; 赵陈儒; 薄涵亮
    • 摘要: 在两相流系统中,流型影响系统的摩擦阻力和传热等特性,准确判定不同流型对于两相流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窄缝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特别是矩形窄缝通道内流型转变准则,已有学者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但由于实验装置及工况的限制,目前尚缺乏统一且适用性较广的流型转变准则,已有的基于矩形通道的流型判定准则适用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估。本文以空气-水为工质,对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内泡状流-弹状流流型转变准则进行分析研究,基于1 168个流型实验数据,采用分界成功率对已有转变准则对于实验数据的适用性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针对流型转变原理开展理论分析,引入无量纲数约束因子Co,建立考虑工质物性和流道尺寸、精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窄缝通道内泡状流-弹状流流型转变准则。本文结论可为反应堆换热元件和紧凑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提供依据。
    • 郭玖元; 邓永皓; 许巍; 刘晓晶; 何晓强
    • 摘要: 板状燃料元件因表面鼓泡而引发了矩形通道局部变形堵塞事故,为研究矩形通道在局部变形堵塞事故下的对流传热现象,在低雷诺数470~3300内,分别对无鼓泡、单鼓泡、纵向三鼓泡、横向三鼓泡工况开展对流传热实验.研究表明:对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平均努塞尔数,无鼓泡工况下齐德-泰特公式的计算误差较小,而鼓泡的局部堵塞工况下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对齐德-泰特公式进行修正后,单鼓泡工况对流传热计算最大误差从35.4%降为19.8%,纵向三鼓泡工况的对流传热计算最大误差从38.5%降为21.3%,横向三鼓泡工况的传热计算最大误差从47.8%降为8.7%.修正后的公式可以更准确计算矩形通道局部变形堵塞下对流传热.
    • 兰治科; 昝元锋; 杨祖毛; 刘晓钟
    • 摘要: 矩形通道作为一种紧凑型换热流道结构,在热工水力性能上具有较大优越性,因此该流道结构可用于核反应堆堆芯。目前,对于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研究,仍以双面对称均匀加热工况为主,而单面非对称加热由于较难开展实验,相关流动换热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数值分析,采用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校核验证,分析了单双面加热形式下矩形通道中的温度、速度和汽液相分布,对比了单双面加热形式壁面温度和空泡份额分布的影响,为新型紧凑型反应堆流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兰治科; 昝元锋; 杨祖毛; 刘晓钟
    • 摘要: 矩形通道作为一种紧凑型换热流道结构,在热工水力性能上具有较大优越性,因此该流道结构可用于核反应堆堆芯.目前,对于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研究,仍以双面对称均匀加热工况为主,而单面非对称加热由于较难开展实验,相关流动换热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数值分析,采用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校核验证,分析了单双面加热形式下矩形通道中的温度、速度和汽液相分布,对比了单双面加热形式壁面温度和空泡份额分布的影响,为新型紧凑型反应堆流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严彦; 董继先; 高秀峰
    • 摘要: 为研究蒸气在矩形小通道内的冷凝传热特性,建立一种基于两相流型的矩形小通道内冷凝传热模型.新模型较以往引入较少的经验参数以降低误差,可较为准确的预测流型处于环状流、环波状流、波状流、弹状流、塞状流及分层流时的传热特性.新模型适用于蒸气质量流速35~55 kg·(m2·s)-1,蒸气干度0.1~0.9,饱和压力0.1~0.4 MPa.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精度在 ±20% 内.平均冷凝传热系数随蒸气饱和温度的降低及蒸气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加.不同流型对上下壁面处的温度及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也不同:环状流时,上下壁面间的差值很小;随着流型由环状流变为波状流最后发展到分层流,差值逐渐增大;到分层流后期,由于液池增速变缓,差值增加的速度也随之减小.
    • 金光远; 毛天宇; 赵珂欣
    • 摘要: 弹状流的液弹部分受气弹尾部影响,其水力特性参数沿流动方向存在分区的不一致性.本文对竖直窄矩形通道中弹状流液弹内参数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弹内气泡在近壁面附近所受径向力较为平衡,气泡频率较大;随着远离气弹尾部,管道中间气泡频率逐渐增大.根据气泡频率波动变化将液弹分为3个区域,尾流区占液弹长度的40% ~45%,过渡区占10% ~15%,主流区占40% ~50%.尾流区和主流区内,空泡份额呈"三峰型"分布;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尾流区内近壁面处峰值逐渐增大,管道中间峰值逐渐下降,但主流区内情况相反.气泡直径随气相流速的增大而变大,且液弹内气泡聚合和破碎现象较少.
    • 李石磊; 郭帅; 张文超; 侯延栋; 蔡伟华
    • 摘要: 为快速且准确地计算气泡行为参数,本研究针对窄距形通道中欠热流动沸腾的气泡图像,提出了一种气泡分割方法.首先,对实验图像进行滤波,背景差值等操作消除背景噪声,提高两相之间对比度;然后,利用双阈值法获得气泡图像二值图;最后,依据气泡特征选择合适的结构元素,并利用形态学操作完成气泡图像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得气泡图像分割结果有效消除复杂背景,气泡形状、大小及位置均与实验图像符合较好.因此,该方法能够对窄矩形通道中欠热流动沸腾的气泡图像进行快速有效的分割识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