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通道
矩形通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原子能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92605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制冷与空调(四川)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矩形通道的相关文献由454位作者贡献,包括阎昌琪、孙立成、谭思超等。
矩形通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2605篇
占比:99.84%
总计:92757篇
矩形通道
-研究学者
- 阎昌琪
- 孙立成
- 谭思超
- 陈炳德
- 高璞珍
- 黄彦平
- 熊万玉
- 金光远
- 李虹波
- 闫晓
- 刘继平
- 卢冬华
- 闫超星
- 严俊杰
- 昝元锋
- 王洋
- 赵华
- 孙中宁
- 幸奠川
- 刘宇生
- 周健成
- 唐凌虹
- 孙汝雷
- 宋功乐
- 宗潇
- 张大林
- 李涛
- 毕勤成
- 王艳林
- 田文喜
- 秋穗正
- 苏光辉
- 许超
- 吉洪湖
- 周涛
- 周章文
- 周豹
- 张登成
- 徐建军
- 曾敏
- 杨小平
- 汝小龙
- 王壮壮
- 田竞达
- 白雪松
- 种道彤
- 粟银
- 肖泽军
- 范晓伟
- 严天宇
-
-
何璟;
王良璧;
杨成
-
-
摘要:
对壁面阵列双端倒角长方状梯形凸起时矩形通道的传热和流动特性以及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雷诺数在6000~16000范围内通道的摩擦阻力因数、努塞尔数、综合传热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阵列双端倒角长方状梯形凸起组成的通道具有强化传热效果,且在雷诺数较低的情况下,强化传热效果更好.当肋攻角30°、倾斜角60°时,相对凸起间距0.741所对应的矩形通道的换热性能最好.倾斜角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强化传热效果减弱,强化传热的同时阻力也随之增大;不同凸起间距对于流动与传热有着一定的影响,过大或过小的凸起间距都会降低传热性能;等泵功综合传热因子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在倾斜角或凸起间距相同时,在雷诺数较低的情况下,壁面阵列长方状梯形凸起的矩形通道的综合性能更好;等泵功综合传热因子值介于1.6至1.9之间,不同倾斜角对综合传热能力差别不大;凸起间距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综合传热能力减弱.
-
-
陈金月;
王坤;
闵春华;
杨旭光
-
-
摘要:
在通道内布置扰流横肋是一种常见的对流换热强化手段,而扰流横肋的形状对换热及阻力特性有很大影响。本文以综合换热性能最佳为目标,采用共轭梯度法对矩形通道内扰流横肋的最佳形状进行了反演优化,着重对比分析了采用3种不同对流换热综合评价指标作为优化目标时的最优形状,同时讨论了通道内横肋排布方式和数目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横肋的肋基面积给定的情况下,随着优化目标中阻力特性权重的增大,最优横肋形状的尖角逐渐平缓甚至消失;底部顺列布置的综合换热性能优于叉排布置;在通道内布置3个横肋能够取得最佳的强化换热效果。
-
-
韩晋玉;
何雯;
赵陈儒;
薄涵亮
-
-
摘要:
在两相流系统中,流型影响系统的摩擦阻力和传热等特性,准确判定不同流型对于两相流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窄缝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特别是矩形窄缝通道内流型转变准则,已有学者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但由于实验装置及工况的限制,目前尚缺乏统一且适用性较广的流型转变准则,已有的基于矩形通道的流型判定准则适用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估。本文以空气-水为工质,对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内泡状流-弹状流流型转变准则进行分析研究,基于1 168个流型实验数据,采用分界成功率对已有转变准则对于实验数据的适用性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针对流型转变原理开展理论分析,引入无量纲数约束因子Co,建立考虑工质物性和流道尺寸、精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窄缝通道内泡状流-弹状流流型转变准则。本文结论可为反应堆换热元件和紧凑式换热器设计计算提供依据。
-
-
郭玖元;
邓永皓;
许巍;
刘晓晶;
何晓强
-
-
摘要:
板状燃料元件因表面鼓泡而引发了矩形通道局部变形堵塞事故,为研究矩形通道在局部变形堵塞事故下的对流传热现象,在低雷诺数470~3300内,分别对无鼓泡、单鼓泡、纵向三鼓泡、横向三鼓泡工况开展对流传热实验.研究表明:对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平均努塞尔数,无鼓泡工况下齐德-泰特公式的计算误差较小,而鼓泡的局部堵塞工况下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对齐德-泰特公式进行修正后,单鼓泡工况对流传热计算最大误差从35.4%降为19.8%,纵向三鼓泡工况的对流传热计算最大误差从38.5%降为21.3%,横向三鼓泡工况的传热计算最大误差从47.8%降为8.7%.修正后的公式可以更准确计算矩形通道局部变形堵塞下对流传热.
-
-
兰治科;
昝元锋;
杨祖毛;
刘晓钟
-
-
摘要:
矩形通道作为一种紧凑型换热流道结构,在热工水力性能上具有较大优越性,因此该流道结构可用于核反应堆堆芯。目前,对于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研究,仍以双面对称均匀加热工况为主,而单面非对称加热由于较难开展实验,相关流动换热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数值分析,采用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校核验证,分析了单双面加热形式下矩形通道中的温度、速度和汽液相分布,对比了单双面加热形式壁面温度和空泡份额分布的影响,为新型紧凑型反应堆流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
兰治科;
昝元锋;
杨祖毛;
刘晓钟
-
-
摘要:
矩形通道作为一种紧凑型换热流道结构,在热工水力性能上具有较大优越性,因此该流道结构可用于核反应堆堆芯.目前,对于矩形通道流动换热研究,仍以双面对称均匀加热工况为主,而单面非对称加热由于较难开展实验,相关流动换热研究则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数值分析,采用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校核验证,分析了单双面加热形式下矩形通道中的温度、速度和汽液相分布,对比了单双面加热形式壁面温度和空泡份额分布的影响,为新型紧凑型反应堆流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
严彦;
董继先;
高秀峰
-
-
摘要:
为研究蒸气在矩形小通道内的冷凝传热特性,建立一种基于两相流型的矩形小通道内冷凝传热模型.新模型较以往引入较少的经验参数以降低误差,可较为准确的预测流型处于环状流、环波状流、波状流、弹状流、塞状流及分层流时的传热特性.新模型适用于蒸气质量流速35~55 kg·(m2·s)-1,蒸气干度0.1~0.9,饱和压力0.1~0.4 MPa.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精度在 ±20% 内.平均冷凝传热系数随蒸气饱和温度的降低及蒸气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加.不同流型对上下壁面处的温度及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也不同:环状流时,上下壁面间的差值很小;随着流型由环状流变为波状流最后发展到分层流,差值逐渐增大;到分层流后期,由于液池增速变缓,差值增加的速度也随之减小.
-
-
金光远;
毛天宇;
赵珂欣
-
-
摘要:
弹状流的液弹部分受气弹尾部影响,其水力特性参数沿流动方向存在分区的不一致性.本文对竖直窄矩形通道中弹状流液弹内参数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弹内气泡在近壁面附近所受径向力较为平衡,气泡频率较大;随着远离气弹尾部,管道中间气泡频率逐渐增大.根据气泡频率波动变化将液弹分为3个区域,尾流区占液弹长度的40% ~45%,过渡区占10% ~15%,主流区占40% ~50%.尾流区和主流区内,空泡份额呈"三峰型"分布;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尾流区内近壁面处峰值逐渐增大,管道中间峰值逐渐下降,但主流区内情况相反.气泡直径随气相流速的增大而变大,且液弹内气泡聚合和破碎现象较少.
-
-
李石磊;
郭帅;
张文超;
侯延栋;
蔡伟华
-
-
摘要:
为快速且准确地计算气泡行为参数,本研究针对窄距形通道中欠热流动沸腾的气泡图像,提出了一种气泡分割方法.首先,对实验图像进行滤波,背景差值等操作消除背景噪声,提高两相之间对比度;然后,利用双阈值法获得气泡图像二值图;最后,依据气泡特征选择合适的结构元素,并利用形态学操作完成气泡图像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得气泡图像分割结果有效消除复杂背景,气泡形状、大小及位置均与实验图像符合较好.因此,该方法能够对窄矩形通道中欠热流动沸腾的气泡图像进行快速有效的分割识别.
-
-
-
-
-
-
曹杰;
谢凯利;
秦江;
鲍文
- 《第五届冲压发动机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为对象,提出了凹陷涡强化换热新方案.对超临界压力下小尺度矩形通道内的流动换热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在多组雷诺数下对比分析了单排布置和双排交叉布置了凹陷的冷却通道内的流动传热过程,采用综合换热性能参数对两种布置方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排布密度下,相对于单排凹陷,双排凹陷能够起到更显著地传热强化作用:双排比单排布置传热性能提高约28%,流动阻力系数下降约27%,综合换热性能提升约4%.
-
-
谢凯利;
章思龙;
秦江;
鲍文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为了提高先进航空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中碳氢燃料的冷却能力,需要对冷却通道截面高宽比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建立了全三维矩形通道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基于商业软件Fluent研究不同通道高宽比对其内碳氢燃料流动及传热不均匀度的影响规律.冷却通道高宽比AR(aspect ratio)在1~8变化,其设计原则是保证单位流通面积流量不变.碳氢燃料的物性采用自编译UDF嵌入求解,数值求解采用k-w SST两方程湍流模型,压力与速度耦合求解采用SIMPLEC算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高宽比对燃料温度在通道宽度和高度方向上不均匀度影响不同,且高度方向的温度不均匀度远大于宽度方向;此外,高宽比增加还会引起截面速度分布不均匀度增加.
-
-
-
宗潇;
李涛;
杨小平;
陈旖;
刘继平;
严俊杰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对矩形通道内的蒸汽稳定射流凝结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矩形蒸汽和水喷嘴建立准二维平面结构,蒸汽喷嘴喉部质量流率300-600kg/m2s,水喷嘴出口质量流率6000-18000kg/m2·s,过冷水温度20-50°C.实验观察到半锥形、半椭圆形以及发散形三种汽羽,给出了矩形通道下壁面中心沿流动方向的压力、温度分布以及基于热平衡和湍流强度决定的平均凝结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矩形通道内蒸汽稳定射流中会产生压缩波与膨胀波,矩形通道下壁面中心沿流动方向压力、温度分布的波动是由压缩波和膨胀波引起;通过引入水喷嘴出口雷诺数,基于湍流强度的平均凝结换热系数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
-
杨小平;
陈旖;
李涛;
宗潇;
刘继平;
严俊杰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凝结气体对矩形通道内高速蒸汽与过冷水直接接触凝结过程的影响.利用高速摄像机发现了蒸汽质量流率150~400kg/(m2s),水质量流率6000~8000kg/(m2s),水温30°C条件下的三种纯蒸汽凝结形态:泡状流、振荡射流和稳定射流.增加不凝结气体含量,蒸汽在汽液相界面上的凝结变得困难,蒸汽区均明显变长,汽液混合层的厚度明显增加,蒸汽区尾部聚集大量的气泡,使得通道内整体压力增加;泡状流和振荡射流的凝结形态发生了转变,稳定射流汽液相界面变得模糊.
-
-
管宁;
刘志刚;
张承武;
姜桂林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建立矩形通道内圆柱液态绕流的三维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低Reynolds数下(0-60)加热热流密度(q=10、15、20W/cm2)、直径(D=300、600、3000μm)及高径比(AR=1、2、4)等要素对微圆柱绕流的漩涡分布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不同加热功率及几何参数下圆柱绕流分离角、回流长度(Lv)以及Nusselt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矩形通道内漩涡分布规律及其机理.通过研究发现,绕圆柱流动的分离角随加q、D及AR的增加均增大,最多可增加19.64%;而回流长度与直径之比(Lv/D)的变化规律则复杂得多.无加热时沿微圆柱轴向不同截面上的Lv/D值呈对称分布,而随着q的增加,混合对流换热的影响使得D≤600μm微圆柱绕流的Lv/D值沿轴向出现明显的非对称分布,当直径增加至3000μm时该非对称现象已完全消失;而AR的增加会使得相同截面上Lv/D的值增大,尤其是靠近加热面的截面上,可增大近80%.
-
-
沈洋;
申华;
刘凯欣
- 《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改进的时空守恒元/解元(CE/SE)格式,使用新型二步反应模型,对小扰动情况下氢氧气相爆轰在矩形截面通道中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不同的截面尺寸和长宽比等控制变量下爆轰波三波线结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当截面尺寸足够大时,在不同的初始扰动下,稳定的爆轰波波阵面最终呈现出与初始扰动相同或者相近的结构,当截面尺寸足够小时,即便在不同的初始扰动下,稳定的爆轰波波阵面最后均呈现出旋转(spinning)结构,三波线轨迹所形成的纺锤形单元(直角模式和对角模式)或者螺旋状单元(spinning模式)没有固定的尺寸,若截面边长在小范围内浮动的话,结构尺寸也会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边界截面上只能出现整数或半整数个胞格,边界截面上胞格个数越少、胞格尺寸越小,三波线结构越稳定,当矩形截面的长宽比发生跃变时,三波线轨迹形成复杂的稳定胞格结构,在截面方向会有类似于延拓的现象发生,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这种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真正数学意义上的延拓,而是由基本单元相位相反组合而成的.本文的工作拓展了矩形截面三维气相爆轰数值分析的研究思路,对相关实验的筹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