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动换热

流动换热

流动换热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航空、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27篇、专利文献36308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流动换热的相关文献由783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文喜、苏光辉、秋穗正等。

流动换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2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63086 占比:99.94%

总计:363304篇

流动换热—发文趋势图

流动换热

-研究学者

  • 田文喜
  • 苏光辉
  • 秋穗正
  • 杨茉
  • 王秋旺
  • 陶文铨
  • 卢玫
  • 张大林
  • 王成龙
  • 李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文杰; 王少华; 高娇; 郭海兵; 马纪敏; 刘志勇
    • 摘要: 为掌握板状燃料组件内多个流道堵塞下的流动换热特性,获得流动堵塞致传热恶化的触发边界,以提高板状燃料反应堆的运行安全性,以典型板状燃料堆JRR-3M的标准燃料组件为对象,基于定性分析将流道堵塞事故分为非相邻流道堵塞与相邻流道堵塞两类,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Fluent对两类流道堵塞事故下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非相邻流道完全堵塞或相邻流道最大堵塞率低于35%,流道内不会发生局部沸腾且燃料最高温度低于许用温度。基于上述结果,可确定JRR-3M反应堆在堵流事故下的安全运行边界。
    • 侯娜娜; 张东; 李树谦; 张猛
    • 摘要: 对类水滴型扰流元顺排式矩形微通道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获取了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矩形微通道内流体温度、压力及速度的变化情况。以入口冷水流速为主要变量,其数值分别为0.2m/s、0.4m/s、0.6m/s、0.8m/s和1.0m/s,与之对应的雷诺数Re范围为74~375。研究发现,在上述工况下微通道进出口压降、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及平均努塞尔数均随雷诺数Re的增加而增大,相应变化范围分别为2.8~19.2kPa、25.25~42.83kW/(m^(2)·K)、15.78~56.77。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构建了雷诺数与平均努塞尔数的函数关系,即Nu=3.68289Re^(0.33312)。
    • 郑明强; 冯理; 蒋婷婷; 梁勇
    • 摘要: 利用CFD分析软件ANSYS Fluent对不同空气进口速度工况下的汽车中冷器的冷侧百叶窗翅片的局部模型进行三维仿真计算,获取多孔介质模型仿真所需的黏性及惯性阻力系数。通过多孔介质模型代替散热带计算整体中冷器的温度场及压力场,研究不同开窗角度对整体中冷器流动换热的影响。通过比较综合评价因子发现,开窗角度为23°时,中冷器出口温度最低,中冷器的换热性能最好。三维模拟的模拟值与风洞试验值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多孔介质模型的可行性。这为研究中冷器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办法。
    • 刘必伟; 师春雨; 刘伟; 刘志春
    • 摘要: 文中提出了一种具有两根对称排布的矩形内肋的椭圆扭管,并利用Fluent软件对目标换热管进行数值模拟.首先比较研究了双肋椭圆扭管、光滑椭圆扭管、圆管三者在雷诺数5 000至50 000时的流动与换热性能,对比分析了三者努谢尔数Nu、阻力系数f、流动传热综合评价指标PEC以及管内平均速度-温度梯度场协同角β.结果表明,双肋椭圆扭管较圆管具有更好的场协同度以及较好的综合流动换热性能.其次,研究了双肋排布角度α对椭圆扭管的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双直肋排布角度能够影响椭圆扭管内部的场协同度与综合性能.最后利用响应面结合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以努赛尔数增长率与流动阻力增长率为目标对截面参数进行优化,利用TOPSIS方法选出设计范围内最佳结构参数.
    • 文夏楠; 翟慧星; 王随林
    • 摘要: 为了合理设计新型防积灰换热器,基于Fluent软件,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defined function,UDF),对含尘烟气横掠圆管、椭圆管以及椭圆管与圆管交错排列3种不同形式管束表面的换热、阻力及颗粒沉积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含尘烟气横掠3种管束的颗粒沉积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减小;5μm颗粒粒径的含尘烟气在管束换热面上的沉积率最大,1μm次之,10μm最小;颗粒沉积率在圆管束表面最大,椭圆管与圆管交错排列颗粒沉积相比于圆管束大大减小,椭圆管束颗粒沉积率最小。交错排列椭圆管与圆管束的综合性能(换热和压降)优于圆管束和椭圆管换热器,加之其良好的防积灰性能,是一种有潜力的防积灰换热器形式。
    • 汪靖凯; 赵蕾
    • 摘要: 采用还原法制备Cu/Al纳米复合粉,以水-乙二醇为基液,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Cu/Al复合纳米流体.利用XRD、SEM、TEM对复合材料的相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热物性分析仪测试了其稳定性,将其应用于矩形流道微通道散热器内,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原位置换还原法制备的Cu/Al纳米复合粉体具有核壳结构,在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分散剂条件下,质量百分数为0.1%,0.3%,0.5%复合Cu/Al纳米流体均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随着Cu/Al质量分数的提高,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增大;相对于基液,当纳米粒子浓度为0.5%时,Cu/Al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在矩形微道内最大提高39.6%,传热性能显著增强.
    • 黄笛; 李仲春; 余霖; 何晓强; 赵富龙; 谭思超
    • 摘要: 为了研究氦氙混合比例对不同堆内通道的流动换热特性影响,本文通过对堆芯冷却剂通道进行几何、物理建模,利用STAR-CCM+对氦氙混合气体作冷却剂时的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比例下的氦氙混合气体与燃料棒间流动换热的对流换热系数.结果表明:氦氙混合气体的物性会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趋势,在氦氙混合气体摩尔质量为15~20 g/mol时换热性能最好;在相同的流通面积下,冷却剂通道当量直径越大,对流换热系数越小.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空间堆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 宇波; 李庭宇; 韩东旭; 孙东亮; 杨福胜; 魏进家
    • 摘要: 高效可靠的数值模拟技术对于深入理解干热岩储层的流动与换热过程、制订合理的开发方案至关重要.为了解决传统的高保真有限容积法在求解裂缝型储层复杂流动与换热问题时计算耗时的问题,基于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提出了流动和换热一体化多尺度有限容积求解方法.其主要过程为:①通过雅克比光顺求得基岩和裂缝粗网格支撑区域上的压力与温度基函数,上述基函数不仅可以反映基岩细尺度区域的非均质性,还能够映射出裂缝分布的特征;②利用压力、温度基函数及预先定义的粗尺度限定算子构建瞬态粗网格离散系统;③采用两步迭代多尺度求解的策略,使得多尺度误差余量能够先后在粗、细尺度上耗散,进而达到所需要的求解精度.借助于2个裂缝型地热藏开采的算例,对所提出的多尺度有限容积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多尺度有限容积法的压力场和温度场求解精度会随着模拟时间的增长而略有降低,增加多尺度循环次数可以提高计算精度,但循环次数过多则会降低多尺度的加速效果;②多尺度循环次数介于50~100时,多尺度解与细尺度解间的二范数相对偏差为10-3~10-4.结论 认为,较之于传统的有限容积法,多尺度有限容积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计算效率可以提高4~5倍.
    • 白超; 郭兆元
    • 摘要: 本文在给定通道大小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肋倾角、肋宽/子通道宽和不同子通道数7种方案在雷诺数10000~ 50000范围内的流动和换热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交叉肋对子通道的流动影响十分显著,会产生二次流和纵向涡,能够大幅度地增强冷却通道的换热能力,但同时也会使阻力损失急剧上升.当肋倾角减小或者肋宽/子通道宽增大时,通道的换热能力和阻力损失均会增加,当子通道数增加时,换热能力增强.而对于阻力损失,通道数为14的最大,通道数为6的次之,通道数为10的最小.
    • 雷天扬; 孟旭; 王增辉; 倪明玖
    • 摘要: 聚变堆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需要承受高强度的中子辐照和表面热负荷,普通材料难以满足要求,采用流动的液态金属作为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液态金属作为第一壁的关键前提是需要解决其在壁面均匀铺展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在外加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与壁面的换热特性,已有研究表明微槽道表面结构有助于液态金属的铺展.本文以液态金属镓铟锡合金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在外加均匀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以及无磁场条件下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并对比两种不同工况下实验结果的差别,研究磁场对液态金属在微槽道中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