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草酸苷

甘草酸苷

甘草酸苷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7029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陕西中医、中国中医急症、中国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第三次学术会议、第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等;甘草酸苷的相关文献由46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杰平、陈丽珍、黄胜贤等。

甘草酸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7029 占比:99.12%

总计:17181篇

甘草酸苷—发文趋势图

甘草酸苷

-研究学者

  • 罗杰平
  • 陈丽珍
  • 黄胜贤
  • 齐平
  • 刘烽
  • 卢卫忠
  • 叶潇鸣
  • 孙晓红
  • 张勇
  • 张国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杰平; 黄胜贤; 陈丽珍; 韦英
    • 摘要: 目的:探讨甘草酸苷联合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热毒宁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热毒宁联合甘草酸苷治疗;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T细胞、CD_(3)^(+)CD_(8)^(+)T细胞及CD_(4)^(+)/CD_(8)^(+))、NK细胞水平、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水平、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热毒宁治疗相比,甘草酸苷联合热毒宁治疗HFMD患儿临床疗效更加明显,可以更好地降低炎症与免疫反应,改善心肌酶水平,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邓少芳; 凌静冬; 李彬; 叶潇鸣; 罗杰平; 陈丽珍; 黄胜贤
    • 摘要: 目的探讨甘草酸苷治疗神经系统受累期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该院神经系统受累期HFMD患儿13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66例)和研究组(72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63例)。比较3组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同时对常规治疗组和研究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常规治疗组、研究组退热起效时间、恢复正常体温时间、皮疹消失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或惊颤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常规治疗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除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淋巴细胞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与研究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除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M水平与B淋巴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852,P=0.016)。结论甘草酸苷可有效改善神经系统受累期HFMD患儿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紊乱,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黄胜贤; 罗杰平; 陈丽珍; 邓少芳; 黄庆华; 叶潇鸣
    • 摘要: 目的:探讨热毒宁、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对第2期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免疫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86例第2期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实验1组(66例)、实验2组(73例)、实验3组(72例)及实验4组(75例),同期63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治疗5 d后,观察HFMD患儿的临床疗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Th细胞、Tc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所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性细胞因子IL-6、IL-10.、TNF-ɑ水平,分析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 较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及实验4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或惊颤消失时间及危重型病例转化率明显降低,治疗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4组的正常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或惊颤消失时间明显高于实验2组及实验3组(P 0.05);2) 第2期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Th细胞、Th/Tc细胞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B淋巴细胞百分比、IL-6、IL-10和TNF-ɑ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 较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及实验4组的T淋巴细胞、Th细胞、Th/Tc比值显著升高,B淋巴细胞及IL-6、IL-10.、TNF-ɑ的水平明显降低(P皆 0.05);且实验2组与实验4组的Th细胞、B淋巴细胞、Th/Tc比值、IL-6、IL-10.、TNF-ɑ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较单用热毒宁,热毒宁及甘草酸苷联合治疗能显著地改善第2期手足口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紊乱,但热毒宁联合甘草酸苷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较单独用药是否有叠加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 黄胜贤; 罗杰平; 陈丽珍; 邓少芳; 黄庆华; 叶潇鸣
    • 摘要: 目的:探讨热毒宁、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对II期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86例II期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实验1组(66例)、实验2组(73例)、实验3组(72例)及实验4组(75例),同期63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Th细胞、Tc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所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性细胞因子IL-6、IL-10.、TNF-ɑ水平,分析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 II期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Th细胞、Th/Tc细胞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B淋巴细胞百分比、IL-6、IL-10和TNF-ɑ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较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及实验4组的T淋巴细胞、Th细胞、Th/Tc比值显著升高,B淋巴细胞及IL-6、IL-10.、TNF-ɑ的水平明显降低(P皆 0.05);且实验2组与实验4组的Th细胞、B淋巴细胞、Th/Tc比值、IL-6、IL-10.、TNF-ɑ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较单用热毒宁,热毒宁及甘草酸苷联合治疗能显著地缓解II期手足口患儿的免疫功能紊乱,但热毒宁联合甘草酸苷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较单独用药是否有叠加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 杨战
    • 摘要: 目的 探讨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予以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6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分为2组,各30例.参照组采取甘草酸苷治疗,试验组采取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分析肝功能水平、凝血指标水平、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与参照组治疗效果为73.33%(22/30)相比,试验组治疗效果为96.67%(29/30)更高,χ2=6.4052,P=0.0113.试验组不良反应情况6.67%(2/30),参照组不良反应情况26.67%(8/30),χ2=4.3326,P=0.0388.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凝血指标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试验组相比,参照组r-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较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io,INR)水平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予以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使临床肝功能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 刘新烨; 丁宁
    • 摘要: 目的 评价热毒宁与甘草酸苷治疗Ⅱ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接诊的68例Ⅱ期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热毒宁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热毒宁联合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退热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失时间、惊颤消失或精神好转时间、危重转化率、治疗效果以及免疫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惊颤消失或精神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危重转化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淋巴细胞、Th细胞、Tc细胞、Th细胞/Tc细胞、NK细胞、lgG、IgA水平高于对照组,B淋巴细胞及IgM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毒宁联合甘草酸苷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手足口病患儿症状,优化各项免疫指标,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 韩崇明; 张莹莹; 徐兆龙
    •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比剂诱导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及甘草酸苷的干预效应.方法 分别用PBS、碘海醇、碘海醇+甘草酸苷刺激THP-1细胞,获取3种外泌体(NC-Exo、CIN-Exo、CIN-GL-Exo).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的形态;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D63、TSG101、calnexin的表达;荧光标记法检测外泌体的摄取.将HK-2细胞随机分为4组:Con组、NC-Exo组、CIN-Exo组、CIN-GL-Exo组.Western blot检测3种外泌体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量,以及4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及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4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组细胞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THP-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为圆形或类圆形小囊泡,表达标志物蛋白CD63、TSG101,而不表达内质网蛋白calnexin.标记DiR荧光素的外泌体可被HK-2细胞摄取.CIN-Exo中HMGB1表达量高于NC-Exo和CIN-GL-Exo(P<0.05).CIN-Exo组的细胞凋亡率以及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高于Con组、NC-Exo组、CIN-GL-Exo组,而Bcl-2表达量低于其他3组(P<0.05).CIN-Exo组细胞中IL-1β、IL-6、TNF-αmRNA水平,以及HMGB1、TLR4、NF-κB表达量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对比剂可通过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可能与外泌体HMGB1水平上调有关,甘草酸苷可抑制该途径而发挥保护效应.
    • 陈柯宇; 王亮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钬激光致输尿管狭窄患者中的作用及甘草酸苷的体外抑制效应.方法:选取28例钬激光致输尿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输尿管狭窄段组织中HMGB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水平,Pearson法分析HMGB1与各因子的相关性.将人输尿管上皮SV-HUC-1细胞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钬激光组、钬激光+甘草酸苷组.照射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HMGB1及下游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ELISA检测上清中IL-1β、TNF-α、TGF-β1、Ⅰ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情况.结果:HMGB1 mRNA表达与IL-1β、TNF-α、TGF-β1 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钬激光+甘草酸苷组细胞中HMGB1、TLR4、p-NFκB蛋白表达量均低于钬激光组(P<0.05).对照组、钬激光+甘草酸苷组细胞上清液中IL-1β、TNF-α、TGF-β1、Ⅰ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均低于钬激光组(P<0.05).与钬激光组相比较,对照组、钬激光+甘草酸苷组细胞E-cadherin荧光强度明显增强,Vimentin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结论:在钬激光致输尿管狭窄患者的输尿管组织中,HMGB1表达与促炎及促纤维化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在钬激光照射输尿管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中,甘草酸苷可抑制HMGB1及其下游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下调炎症及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 宫浩; 熊鑫; 宋薇; 田鹤
    • 摘要: 目的:探讨为特应性皮炎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与氯雷他定分散片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9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将接受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46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接受氯雷他定分散片单药治疗的46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对比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统计值与复发率统计值.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值为97.83%,半年内复发率为4.55%,参照组分别为80.43%、30.43%,二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为特应性皮炎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与氯雷他定分散片联合用药方案,可获得理想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黄胜贤; 郑利平; 罗杰平; 陈丽珍; 黄盼柳; 甘振钊; 杨兰
    • 摘要: 目的:探讨热毒宁联合甘草酸苷治疗Ⅱ期手足口病(HFMD)患儿及其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286例Ⅱ期HFMD患儿随机分成常规用药组(66例)、热毒宁组(73例)、甘草酸苷组(72例)及联合用药组(75例),同期63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治疗5 d后,观察HFMD患儿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免疫细胞及免疫球蛋白lgG、IgM、IgA水平,分析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①较常规用药组,热毒宁组、甘草酸苷组及联合用药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或惊颤消失时间及危重型病例转化率明显降低,治疗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的正常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或惊颤消失时间明显高于热毒宁组及甘草酸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较对照组,Ⅱ期HFMD患儿T淋巴细胞、Th细胞、Th/Tc细胞比值、IgG和IgA水平显著降低,B淋巴细胞百分比及IgM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较常规用药组,热毒宁组、甘草酸苷组及联合用药组的T淋巴细胞、Th细胞、Th/Tc比值、lgG、IgA显著升高,B淋巴细胞及IgM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淋巴细胞百分比及IgM水平呈正相关(r=0.841,P=0.018);热毒宁组与联合用药组的Th细胞、Th/Tc比值及B淋巴细胞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及甘草酸苷能显著改善Ⅱ期HFMD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紊乱,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热毒宁联合甘草酸苷改善免疫功能是否有叠加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