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光祈

王光祈

王光祈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杂志等; 王光祈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三、毕兴、韩立文等。

王光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100.00%

总计:331篇

王光祈—发文趋势图

王光祈

-研究学者

  • 丁三
  • 毕兴
  • 韩立文
  • 赵崇华
  • 刘宇统
  • 朱舟
  • 程秀芳
  • 修海林
  • 吕骥
  • 宫宏宇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明春; 段雨含
    • 摘要: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象征,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一个想要发展和前进的国家,必须加深文化交流的程度,加快文化交流的步伐。中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与西方音乐的融合与碰撞,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学奠基人王光祈为例,从3个方面阐述中德音乐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大环境看中德音乐文化交流前提,二是从本体看中德音乐文化交流本质,三是从内容看中德音乐文化交流要义。通过梳理,同时解答了中德音乐文化传播交流中“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三大实质性问题,望为今后在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 李倍雷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留学德国的王光祈是我国乃至整个东方比较音乐学的“开山鼻祖”。王光祈比较音乐学跨视域的建构得益于他对中西音乐的具体实践,得益于他对中西音乐史学与音乐理论的洞熟与长期研究,这种跨视域的学术背景、学术结构与学术视野是王光祈从事比较音乐学的基本条件。但是仅仅具备了这些条件还不够,还应当具有从观念上有意识地主动横跨视域的“汇通”能力和话语系统的建构能力,才有具备在世界艺术大格局中建构中国比较音乐学的意识和行为。纵观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成果,无疑正是在世界大格局中构建的中国比较音乐学,王光祈建构的比较音乐学的学术视野和话语,对当下中国比较音乐学话语体系建构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价值。
    • 杨赛
    • 摘要: 周集先秦歌诗之大成,完善了颂、雅、风歌诗体系。周传承了黄帝、颛顼、喾、尧、舜、夏、商以来祭祀音乐,制作了《周颂》和大部分《大雅》,歌颂周历代先王、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作为立国之本。周在继承尧、舜燕乐的基础上,制作了《小雅》和部分《大雅》。周收集历代先王老百姓的古老民歌以及周各地遗民的新民歌,辑成风。周歌诗表演,以器乐开场,声乐继之,整齐划一,声音雅正。声乐与器乐密切配合,以声歌、丝弦、吹管为主,有工歌、笙奏、间歌、合乐四种形式。周歌诗体制包含乐教、乐音、乐器、乐舞等职部。风反映各族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周据以考察百姓意愿与官员政绩。东周春秋末期礼乐疲弱,歌诗流失严重,孔子对周歌诗做了整理,形成了《诗经》乐谱。周歌诗记谱法应为声曲折谱。周歌诗在不同的礼仪场合展演,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巩固了周的统治基础,维护了周政权的长期稳定。王光祈是中国古谱译介的先行者,他对《诗经》乐谱的研究开启了古谱诗词的学术门径。
    • 宋瑾
    • 摘要: 20世纪20~30年代王光祈在德国撰写了若干与音乐美学相关的文章,采用中西比较视角探察中国音乐特点和时代状况。他提倡“谐和态度”,并将礼乐置于其中,希望复兴谐和,并以此感化世界;通过中西音乐文化的美善关系探讨,指出当时中国传统音乐的衰落,希望借鉴西方音乐理论来振兴国乐,却又反对走西化道路;以西方社会政治和宗教中心由多到少再到无,音乐从多调到双调再到无调为参照,认为中国音乐也将走向无调性。他虽然持“音乐进化”观念,却指出判断作品优劣不能以所处时代先后为依据,这些思想都以他出国之前倡导“少年中国”的理想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王光祈所持的是他律论美学观;在学术上的一些“误读”,有些是刻意为之,有些则是时代和个人局限使然。
    • 廖勇
    • 摘要: 自尧舜到孔子,从周朝到汉唐,人们普遍认为“乐以治心”,凭借音乐之力使中国人养成一种富于“谐和性质”的国民思想,进而以谐和态度待人处世并最终达到治理社会之目的,才是中国音乐的根本。生于“礼乐之邦”,深感“中国音乐既那样衰落,西洋音乐又这样隔阂”的王光祈,在创办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团”后旅欧留学德国的岁月里,抱着此次出国如果仍不能找到正确的救国之路就“最好是到太平洋里与鱼虾作伴侣”的悲壮之志,以记者和社会活动家的敏锐观察之思,在对中西方不同经济、政治、外交与文化发展等的述评中,由最初的学法律和政治经济而改习音乐,从比较研究中西音乐再到力主“创造国乐”以唤起“民族自觉”之心、以国乐陶铸“民族独立思想”。他在继承中华民族独特“礼乐”思想的基础上,找到了延续少年中国运动、开展社会改造、振奋民族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路径新方法,并为此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激情与心血。
    • 柳笛
    • 摘要: 王光祈作为中国音乐学之先驱。在其著述和文论中,鲜明的“进化论”观点成为其中不可忽略的特点。那么,王光祈进化史观是如何形成的?来源于什么?受何影响?本文试图在宏观的史学背景下,运用“关联”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本文认为,王光祈进化史观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场域、文化地理因素以及文化思潮在内的外部因素和王光祈个人对“少年中国”理想的追求的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
    • 席格
    • 摘要: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光祈在救亡图存和"西乐东渐"对中国音乐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复兴礼乐"和创造国乐的思想.他实则建构了一条传统礼乐向现代国乐演进的路径.该路径是他在现实探索救亡道路失败后受德国音乐普及的影响,继承儒家礼乐思想,运用进化史观念和汲取西方现代音乐理论所形成的现代礼乐观的必然选择.王光祈认为:礼乐之间是"乐主礼附"的关系;礼乐虽注重伦理价值,但音乐资源整理应美善兼重;礼乐在与胡乐碰撞交融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礼乐培养了中华民族的"谐和"特性.因此,他主张创造国乐须发掘礼乐资源、运用西方音乐理论与方法,以传承"谐和"之"礼乐本意"、激发民族精神.
    • 吴远华
    • 摘要: 王光祈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他是我国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先驱,也是采用进化论方法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第一人.本课教学,旨在围绕王光祈音乐人生和学术成就的解读,发掘王光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对新时代音乐专业人才的价值启迪.
    • 刘延玲
    • 摘要: 杨没累是丁玲的中学同学,一度被认为是莎菲的原型.丁玲在回忆中,言及杨没累"原同国家主义派的几个才子易君左、左舜生相熟",但笔者梳理文献发现,实情并非如此.杨没累与易君左从不曾谋面.有文字之交的,唯有王光祈.1919年,她与王光祈各有两封书信往复于《少年中国》杂志,旨在探讨妇女出路和婚恋问题.1927年,她发表《评王光祈论中国乐律并质田边尚雄》,与之切磋中国乐史研究中的问题.1920年,王光祈赴欧留学之前,在上海逗留月余,或曾引荐杨没累与左舜生会面,他对杨没累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杨没累决不是莎菲.
    • 易冬冬
    • 摘要: 王光祈虽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既不像新青年那样否定礼,更不像同时代的音乐家青主那样否定乐,却对它们作了现代转化和诠释.其礼乐思想包含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传统礼乐陶铸了中华民族谐和的民族精神;第二,以乐释礼,礼是乐的附带品,是内在谐和生活的外在的节奏,礼彻底乐感化,艺术化了,在美学的视野下重构了传统礼乐的一体性;第三,倡导立足传统礼乐精神,融汇西方的音乐形式和技法,改革传统礼之乐②,创制能继续陶铸民族特性的新礼乐,即"国乐".王光祈虽留学德国研习西方音乐,并系统地将之引入国内,但却深受传统礼乐精神的影响,不仅对礼之乐的现代转化起到奠基作用,更是近现代以来礼的现代性诠释中的重要一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