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礼乐思想

礼乐思想

礼乐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哲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80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当代宗教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当代韩国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2015年全国中国语言文字博士后论坛学术研讨会等;礼乐思想的相关文献由96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毓清、李鸿姝、白洁等。

礼乐思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2.6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180 占比:97.25%

总计:3270篇

礼乐思想—发文趋势图

礼乐思想

-研究学者

  • 吴毓清
  • 李鸿姝
  • 白洁
  • 石芳
  • 郑春茂
  • 陈望衡
  • 严婷
  • 任姗
  • 余兰森
  • 倪丽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怡垚
    • 摘要: 中华文化绚丽夺目,其中先秦儒家礼乐思想是中华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关乎社稷,其内在核心在于德治,是我国古代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乐育人的音乐思想侧重于个体之德,强调通过音乐的化育得以修身自省;“人文化成”的礼乐教化思想,则蕴含了古代文人兼济天下的胸怀,亦是人类文明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跨文化传播须以其文化本质为根基,通过多种传播形式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对全世界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刘晨雨
    • 摘要: 礼乐思想作为扎根于儒家文化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学礼无以立,不知乐无以行,礼与乐的结合向来被认为是维系社会和谐、涵养自我道德的重要手段。而与“礼”相辅相成的“乐”,在历经朝代更迭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庙堂之上的笙歌雅乐,还是市井里巷的俚俗小调,都属于“乐”的范畴。然而,艺术必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才能在不同的地域与时间的长河中焕发生机。本文以音乐的传承为主题,从儒家音乐观探讨礼乐思想在其中的先导作用。
    • 易冬冬
    • 摘要: 王光祈虽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既不像新青年那样否定礼,更不像同时代的音乐家青主那样否定乐,却对它们作了现代转化和诠释.其礼乐思想包含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传统礼乐陶铸了中华民族谐和的民族精神;第二,以乐释礼,礼是乐的附带品,是内在谐和生活的外在的节奏,礼彻底乐感化,艺术化了,在美学的视野下重构了传统礼乐的一体性;第三,倡导立足传统礼乐精神,融汇西方的音乐形式和技法,改革传统礼之乐②,创制能继续陶铸民族特性的新礼乐,即"国乐".王光祈虽留学德国研习西方音乐,并系统地将之引入国内,但却深受传统礼乐精神的影响,不仅对礼之乐的现代转化起到奠基作用,更是近现代以来礼的现代性诠释中的重要一环.
    • 郭敏飞
    • 摘要: 中华传统礼乐思想发轫于中国的上古时期,而后儒家对其作了新的阐发,并使其成为社会文明教化与个体人格修养的重要方式.传统礼乐思想为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也为推进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式.传统礼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为一致的价值诉求,对传统礼乐思想进行创造性传承与运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 陆泓宇
    • 摘要: 《乐记》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记载着我国著名儒学家孔子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重大.本文从七个方面对美学思想进行钩沉,分别是:音乐本源之"感物说"、情感与乐音、"礼、乐、德"三者联系、音乐的真善美、"和乐"与"淫乐"之辩、歌唱的选材与表现技巧、"静"与"和".全文综合论述音乐的性质、社会影响、乐教功能等问题,其美学思想对继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培养构建当代审美都具有重要意义.
    • 刘琉; 孙小迪
    • 摘要: 理学作为唐宋儒学转型之后的新儒学,是中国经学发展的特殊样态和重要阶段.宋代理学对于天理、道统和心性之论的探讨,拓展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理学家在四书经学体系构建中,《礼记·乐记》《孟子》和《中庸》经传注释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学术契机.《乐记》篇章被当作先秦儒家心性哲学经典被重新诠释,引导南宋经学注疏中对于礼乐关系的解读发生了新的学术转向.朱熹和杨简作为南宋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对于《礼记·乐记》的理学化阐释丰富了古代乐论中有关礼乐思想的探讨.虽然同是基于理学心性论之上讨论《乐记》,却以不同的学术路向和哲学诠释法对《乐记》中礼乐关系重新阐释.把两者对《乐记》的阐释纳入学术思想史的视野中,通过对比注疏体例、治学方法和哲学诠释路向的异同,辨彰不同学术特质阐释下的礼乐思想.
    • 杨赛
    • 摘要: 黄帝集成了上古时期伏羲氏、朱襄氏、葛天氏、神农氏所制礼乐,制作表现祥瑞的文乐《云门》、表现德政的文乐《咸池》和表现战功的武乐《大卷》等乐舞,甚至可能发明了律吕,铸造了乐钟,创建了比较完整的礼乐思想与礼乐体系,成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基人,对整个中华礼乐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古音乐与先秦典章制度、风俗传统、治理经验密不可分,是早期中间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 刘明美
    • 摘要: “礼”是儒家主要思想体系之一,为周代君王施政的核心,是当时风俗淳化的重要体现。随着春秋时期社会的变革,出现各种不符合礼制的现象,孔子感于事而发,强调“礼”的重要性,这些多在《论语?八佾》中体现。“礼”是仁德之心的外在表现,又因“乐”的调和,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本文试以《论语·八佾》为核心,探究周礼的思想内涵,以及孔子的礼乐思想所蕴含的辩证关系,看礼乐思想对我们人格养成的重要启示。
    • 宋德花
    • 摘要: 当前,幼儿园的礼乐课程五花八门,很多仅仅局限于国学诵读和传统节日教育。有的更是生硬地将《三字经》《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作为教材,枯燥地教幼儿诵读,失去了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礼乐思想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乘着这股东风,我们幼儿园传承发展,秉承"快乐育人、育快乐人、以德育魂"的教育理念,趁"早"启航,不断探索一日活动中的"立魂树根"礼乐教育课程。
    • 董希平
    • 摘要: 乐署与中国传统礼乐思想关系密切而独特,乐署为建设、推行特定礼乐思想而设,礼乐思想一旦建成、壮大、圆满并深入人心,进而体现为民众自觉的行为,则乐署目标实现,礼乐思想影响扩及更多阶层,乐署作为机构的本体存在往往不是随之壮大,而是削弱甚至消失。崇文盛世的宋朝,乐署与礼乐思想这种独特关系可谓典型。在经过了晚唐五代之乱、渴求礼乐思想与秩序的北宋,更是如此。就发生与运行机制而言,北宋诸乐署的设置、运作是北宋礼乐思想形成、普及的重要国家力量;北宋礼乐思想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是乐署体系全方位运行、影响的结果。部分乐署最终被裁撤,有特定时期经济因素的考量,而裁撤行为本身又是"节俭"礼乐思想贯彻的结果。北宋乐署裁撤,人员散向民间,又可视为乐署对于礼乐思想的另一种影响——"非建制"影响的开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