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教育
灾害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灾害及其防治、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5449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学理论、新课程(教师版)、教育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4年”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2012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灾害教育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王民、方磊等。
灾害教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449篇
占比:99.23%
总计:25646篇
灾害教育
-研究学者
- 张英
- 王民
- 方磊
- 刘璐
- 杜永红
- 陈季
- 何亚琼
- 史海珍
- 戴建波
- 李春梅
- 李浩
- 顾林生
- 黄秀英
- 任小红
- 伊娜
- 何倩
- 何晓宇
- 余莉
- 俞欢
- 刘剑
- 刘湘洪
- 吴雪扬
- 吴鸿岳
- 周兆军
- 夏云清
- 宗文
- 张明璐
- 张春梅
- 张晓芹
- 张福彦
- 张银华
- 徐艳晴
- 操维琦
- 时春红
- 朱小丽
- 朱德全
- 朱景林
- 李冬梅
- 李春玉
- 李景霞
- 李梓涵
- 李益敏
- 杨宁宁
- 杨绪华
- 梁林
- 段玉山
- 殷娜
- 温永泉
- 王涛
- 程丽楠
-
-
罗嘉玲;
陈俊庭;
张争胜
-
-
摘要:
当今时代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高中地理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的使命。人教版(2019版)高中必修《地理一》在叙述性文本、图像、案例以及活动栏目中分别阐述了灾害教育内容,构建了良好的灾害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灾害知识、厚植积极向上的灾害情感、获取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与素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的教学路径:立足区域情境,习得完善的灾害知识;挖掘灾害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与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
-
徐文芬
-
-
摘要: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学校是灾害教育的主阵地,地理课堂是灾害教育的主要抓手。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教育缺少沉浸式体验。本文将核心素养与灾害教育相融合,为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灾害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通过目标素养化、问题情境化、思维结构化、教学主题化、演练体验化、评价多元化等策略使学生知觉、身体和环境相统一,从而提高灾害教育的学习效果。
-
-
张军伟
-
-
摘要:
灾害教育是提升国民灾害防范能力,减少因灾害导致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在明确灾害教育概念和要素、阐述灾害教育价值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开展灾害教育和防范的具体做法,并从学校教育、社会力量培训、政府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分类梳理和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构建灾害教育和防范体系的思路与建议,即构建有机教育整体、突出灾害地域特点、结合场馆组织演练、构建立体防救体系等。
-
-
尹卫霞
-
-
摘要: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我国是自然灾害大国。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极端事件明显增加,造成的损失剧大。“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计划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灾害教育是让学生正确看待灾害,在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为与措施。
-
-
杨轶雪
-
-
摘要:
何谓灾难?灾难是指天灾人祸引发的损害与痛苦。天灾,指的是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海啸、洪水、干旱、台风、火山爆发、泥石流等等。2008年的汶川地震、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至今还让我们心有余悸。天灾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又是难以抗拒的。人祸,是因人为的因素造成恶劣影响的灾难事件,比如战争、恐怖袭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等。2001年发生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遇难者近3000人,2015年叙利亚3岁男孩浮尸海滩的场景至今难以让人释怀。
-
-
刘燕仪;
王瑛;
祝瑛琦;
周笑影;
罗进勇;
张发芝
-
-
摘要:
以汶川博物馆2013年、2015年共80余万人次的游客数据为例,选取同样位于阿坝州境内的著名九寨沟景区为参照物,对比分析二者的客源结构,以期深入理解灾害遗址型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汶川博物馆以近域游客(<130 km)为主,占游客量60.86%;九寨沟以中域游客(280~1742 km)为主,占游客量83.48%。客源结构的差异决定了汶川博物馆年游客量为十万级别,九寨沟为百万级别规模。但是汶川博物馆也吸引到38.84%的中域游客,这说明其黑色旅游体验、灾害教育功能,具有独特吸引力。在未来的旅游路线设计时,灾害遗址类景点可以与周围大型自然景区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中域游客;同时其不受季节影响,要充分挖掘我国各类小长假的学生客源,发挥好独特的灾害教育作用。
-
-
孙宏博;
段玉山;
杨昕
-
-
摘要:
灾害教育承担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培养公民防灾减灾素养的重任。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均设置灾害教育课程,涵盖了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主题,体现了层次递进和融会贯通的课程要求。地理教科书传递系统而普适的灾害知识,提供灾害案例和探究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灾害情境。通过宣传灾害知识、开展灾害逃生模拟演练、实施防灾主题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素养。
-
-
程丽楠;
陈茜;
胡秀英
-
-
摘要:
目的:通过可视化图谱挖掘我国灾害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期刊为研究样本,采用共现分析,利用CiteSpace 5.3.R4分析软件进行绘制。结果:绘制出较为合理的合著作者知识图谱(56个节点、48条连线;Density为0.0312;Q值为0.8882,S值为0.4815)、机构知识图谱(27个节点、5条连线;Density为0.0132;Q值为0.8400,S值为0.1818)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106个节点、196条连线;Density为0.0352;Q值为0.6365,S值为0.5408)。研究趋势和热点归纳为以下几类: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灾害教育体系、自然灾害的认知和管理研究、灾害护理的探索和发展、地理灾害生存教育研究、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研究。结论: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我国灾害教育研究的深度挖掘,可为今后我国灾害教育的研究方向和体系提供借鉴。
-
-
程丽楠;
陈茜;
胡秀英
-
-
摘要:
目的:通过可视化图谱挖掘我国灾害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期刊为研究样本,采用共现分析,利用CiteSpace 5.3.R4分析软件进行绘制.结果:绘制出较为合理的合著作者知识图谱(56个节点、48条连线;Density为0.0312;Q值为0.8882,S值为0.4815)、机构知识图谱(27个节点、5条连线;Density为0.0132;Q值为0.8400,S值为0.1818)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106个节点、196条连线;Density为0.0352;Q值为0.6365,S值为0.5408).研究趋势和热点归纳为以下几类: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灾害教育体系、自然灾害的认知和管理研究、灾害护理的探索和发展、地理灾害生存教育研究、自然灾害科普教育研究.结论: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我国灾害教育研究的深度挖掘,可为今后我国灾害教育的研究方向和体系提供借鉴.
-
-
李姗鸿;
张胜前
-
-
摘要:
中国与日本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因此对公民进行灾害教育格外重要.本文分别从目标、内容、教学三个方面对中国与日本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导要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课标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及要求还存在着表述不够明确、防灾技能要求不高、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通过比较,得出以下三个启示:完善灾害目标,提升灾害意识;突破课程限制,充实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重视技能培养.以期为下一阶段课改及一线教师在自然灾害方面的教学提供参考.
-
-
范晓岚
- 《第三届浙江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自然灾害往往分布范围广,具有突发性、难预测、破坏力大等特点,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影响,因此灾害的监测、防御、减轻等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可见中国中央对灾害的重视.但在防灾减灾方面,单靠政府、社会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作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安全教育方面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由于受缺少教学保障、师资保障,以及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思想的存在等原因,校园灾害教育往往收效甚微.为此,笔者根据日常教学经验提出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从而促进校园灾害教育常态化;加强与家庭、社区、警力等多方的合作,从而推进校园灾害教育全面化;同时丰富灾害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灾害学习积极性.以期为学生未来灾害防御、自救技能的施展做好准备,为更好地建设平安校园奠定基础.
-
-
王东明;
韩自强
- 《2015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基于对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实施的"儿童平安——减灾小课堂(2014年)项目"实施情况评估结果,本研究提出学生灾害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完整自然灾害观"为目标,操作上要遵循灾害教育的内在逻辑,依托知识技能传授努力提升学生的灾害风险意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将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能力.
-
-
张英
- 《2015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无论是灾害教育,还是减灾教育,或是防灾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其本质、理念都较为类似,指向都较为一致,即关注人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开展公众灾害教育,提高全民防灾素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研究者从开展模式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思路.除对学校灾害教育进行研究外,按照灾害教育体系的划分,还需对我国公众灾害教育开展模式进行探索.
-
-
陈英凝
-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第三届年会暨城市安全与灾难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目的:评估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灾害教育对居民防灾备灾知-信-行的改变. 方法:2011年-2012年3月期间,对甘肃省黄土高原上的大滩村(回族)和四川省金沙江马鞍桥村(傣族)的居民予以灾害教育,干预前、后、及之后10-14个月的随访期间用自制问卷,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收集研究参加者干预前后防灾备灾的知-信-行情况,同时收集个人及家庭等有关资料.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显著性取值0.05,双侧检验. 结果:133个大滩村居民和110个马鞍桥村居民参加了研究,参与率分别为62.4%和43.1%.经过干预后,居民的防灾备灾知识、态度、信心等指标都有显著提高,然而10-14个月之后,除了马鞍桥村居民对灾前准备的重要性的态度、以及两村居民对如何紧急应对灾害知识的提高继续保持外,其他指标都有显著性回弹,但仍然高于干预前的水平. 结论:在容易遭受灾害影响、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农村推行适合的灾害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抗灾减灾的知识、态度和水平,从而降低灾害引致的伤亡和损失.为了避免“回弹”,定期的强化教育可能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
-
-
戴婧
- 《2012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2年
-
摘要: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能够大范围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加之社区内有着各类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社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区灾害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包括管理体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师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欠缺,师资培训薄弱;社区灾害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针对目前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其中包括首先,灾害教育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教学中应多采用体验式教学、实地考察法等。尤其要注意可以把社区中的相关教育场所或地震遗址纳入教学资源,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兴趣,从而保证教育效果;其次,社区灾害教育还应当突出地区的差异性。因为灾害往往具有区域性特点,大地区中的各个社区的灾害隐患也各有差异。所以社区灾害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各异情况有所倾向;最后,社区灾害教育还应当根据民众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途径、形式与方法。比如,青少年的灾害教育更偏向社会责任感的塑造、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以及灾害基本常识的学习;而成年人的灾害教育会更多地教授防灾减灾的措施和自救互救的技能等。这样的社区灾害教育就会按照年龄的阶段发展而形成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完成不同教育阶段的灾害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整合。
-
-
王民;
伊娜;
朱小丽;
何亚琼;
张英
- 《2011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如何看待"灾害"和理解"灾害教育"?灾害教育研究进展如何?如何推进学校、公众灾害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试图找出一些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发展方向,通过学术研究促进灾害教育实践.旨在提高全民防灾素养、培育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安心社会.灾害教育研究不仅局限在呼吁式研究、经验介绍式研究,应该引人实证、宏观向中观、微观深入。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已有一定的重视程度,学校教育中欠缺课程教材、教学与评价、师资培训等;以防灾演练代替教育,忽视能力培养;缺乏长效机制。公众教育的主责单位不明、职责不清,途径方法、开展模式值得探讨,效果评价欠缺,这些问题都值得继续研究和进一步解决。要研究制定灾害教育指导纲要,设计灾害教育课程,进行教学研究,设计检测题库,开展学生、公众的防灾素养检测,推动灾害教育发展。深入课程、教学、评价研究,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等问题。加强灾害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长效机制、物质保障、制度保障与人员保障维度。开展教师培训、应急演练计划编撰、评价标准研究、编制应急预案等,促进灾害教育示范学校、社区建设。进行灾害解说研究,从解说员培训、解说词规范、解说设施标准化构建解说系统,开展评价研究,促进解说发展与灾害教育开展。
-
-
王飞;
苏经宇;
王志涛
- 《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是构筑城市安全稳定的基础单元,是有效保护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社区防灾减灾的现状,梳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制度不健全;基层社区缺乏操作性强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缺乏有效机制等,基于此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笔者认为,应全面推进政府社会协同的城乡社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确保防灾演练制度化;进一步健全社区急救体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创新物资储备模式;全面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综合减灾经费保障机制。
-
-
王飞;
苏经宇;
王志涛
- 《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是构筑城市安全稳定的基础单元,是有效保护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社区防灾减灾的现状,梳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制度不健全;基层社区缺乏操作性强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缺乏有效机制等,基于此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笔者认为,应全面推进政府社会协同的城乡社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确保防灾演练制度化;进一步健全社区急救体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创新物资储备模式;全面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综合减灾经费保障机制。
-
-
王飞;
苏经宇;
王志涛
- 《2014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是构筑城市安全稳定的基础单元,是有效保护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社区防灾减灾的现状,梳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制度不健全;基层社区缺乏操作性强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缺乏有效机制等,基于此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笔者认为,应全面推进政府社会协同的城乡社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确保防灾演练制度化;进一步健全社区急救体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创新物资储备模式;全面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综合减灾经费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