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滴灌施肥

滴灌施肥

滴灌施肥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46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园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36533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2010年中国水溶性肥料高峰论坛等;滴灌施肥的相关文献由14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承林、邓兰生、涂攀峰等。

滴灌施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0.76%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6533 占比:99.20%

总计:36828篇

滴灌施肥—发文趋势图

滴灌施肥

-研究学者

  • 张承林
  • 邓兰生
  • 涂攀峰
  • 张富仓
  • 臧小平
  • 侯云鹏
  • 孔丽丽
  • 尹彩侠
  • 李前
  • 龚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前; 秦裕波; 尹彩侠; 孔丽丽; 王蒙; 侯云鹏; 孙博; 赵胤凯; 徐晨; 刘志全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土壤氮素平衡、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吉林省半干旱区滴灌玉米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吉林省松原市民乐村进行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即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DFM)、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DF)、浅埋滴尿素处理(DIU)、浅埋滴水处理(DI)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于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分为茎秆、叶片和籽粒三部分,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磷、钾含量,分析玉米关键生育时期植株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在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氮素平衡情况,采集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0—20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滴灌施肥处理(DFM、DF、DIU和DI)两年玉米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10.3%—20.6%,在干旱年份(2018年)的增产幅度(13.7%—27.9%)大于多雨年份(2019年)的增产幅度(7.2%—13.7%),还提高了成熟期玉米氮、磷、钾积累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5.7%—31.7%(P<0.05)、11.0%—35.6%(P<0.05)和5.2%—20.9%,尤其提高了吐丝后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提高63.1%—95.2%(P<0.05)、11.6%—63.0%和40.0%—110.0%(P<0.05);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21.8%—33.9%,降低氮素表观损失量13.8%—92.0%。覆膜滴灌(DFM)与浅埋滴灌(DF)处理相比,在干旱年份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在多雨年份差异不显著,覆膜滴灌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74.2%,二者净收益无显著性差异,DFM处理的产投比显著低于DF处理。在浅埋滴灌条件下,DF处理与DIU处理间的玉米产量、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DF处理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磷钾积累量显著高于DIU处理;DF处理与DIU处理的净收益和产投比均无显著性差异;DI处理在干旱年份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FP处理13.7%,在多雨年份并不显著,还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的氮磷积累量和吐丝后的氮钾积累量,DI处理的净收益与FP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产投比显著低于FP处理。【结论】滴灌施肥模式在半干旱区可提高玉米产量、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在干旱年份效果显著。覆膜滴灌技术在干旱年份优势大于浅埋滴灌,但产投比显著低于浅埋滴灌技术。浅埋滴尿素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净收益和产投比与浅埋滴灌水肥一体模式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成本较低的浅埋滴尿素模式简化了生产环节,还可达到一定的增产效果。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浅埋滴尿素模式是适宜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生产的滴灌施肥技术。
    • 孙文艳; 刘小刚; 张文慧; 李慧永; 吴朗; 杨启良; 熊国美
    • 摘要: 开展3个施肥量(以单株计,F_(H) 190.8 g,F_(M) 127.2 g,F_(L) 63.6 g)和3个灌水量(以单株计,W_(H) 190.63 L,W_(M) 158.86 L,W_(L) 132.90 L)的2因素3水平完全组合试验,选取小粒种咖啡(Coffea arabica)根区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活性构建土壤质量指数,基于各处理的土壤质量指数,筛选出适宜的滴灌施肥方案。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会降低土壤养分含量,而增加施肥量会提高养分含量。F_(H)W_(L)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与F_(L)W_(L)相比,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185.7%、422.9%、95.9%。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与F_(L)W_(L)处理相比,F_(M)W_(H)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提高土壤酶活性上的作用最明显,细菌、真菌、放线菌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176.4%、73.3%、49.2%,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分别显著(P<0.05)提高45.1%、24.6%、146.6%。土壤质量指数在F_(M)W_(H)处理下最高。据此认为,在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滴灌施肥模式为高水中肥(F_(M)W_(H))。
    • 陈思静; 杜爱林; 李伏生
    • 摘要: 【目的】获得种植马铃薯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水肥管理模式,并揭示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的影响。【方法】在南宁市防雨棚内进行2种滴灌灌水量水平(高灌水量: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土壤含水量分别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70%~80%、75%~85%和50%~60%;低灌水量: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60%、60%~70%、70%~80%和40%~50%)和3种滴灌施肥比例(NK_(100-0):N、K肥以100%作基肥土施;NK_(70-30):N、K肥以70%作基肥土施,30%作滴灌追肥;NK_(50-50):N、K肥以50%作基肥土施,50%作滴灌追肥)的田间试验。测定马铃薯收获后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含量以及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计算碳库管理指数,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滴灌灌水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相同施肥比例下,高灌水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CPMI和蔗糖酶活性较低灌水量土壤高。高灌水量下,NK_(50-50)土壤TOC含量分别比NK_(100-0)和NK70-30提高15.2%和7.1%,NK_(50-50)土壤LOC含量较NK_(100-0)增加25.0%,且高灌水量NK_(50-50)处理土壤TOC和LO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相同滴灌灌水量下,滴灌施肥比例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土壤蔗糖酶活性以高灌水量NK_(50-50)处理最高。高灌水量下NK_(50-50)土壤碳库指数(Carbon pool index,CPI)和CPMI比NK_(100-0)分别提高15.1%和25.8%;低灌水量下NK_(50-50)土壤CPI和CPMI比NK_(100-0)分别提高12.6%和8.4%。所有处理土壤CPI和CPMI以高灌水量NK_(50-50)处理较高。此外,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均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48和0.46。【结论】高灌水量NK_(50-50)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可作为马铃薯种植土壤有机碳库调控的水肥管理模式;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受到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张绍武; 胡田田; 陈绍民; 李鸿祥; 章杰
    • 摘要: 为揭示不同滴灌技术参数及施肥周期对苹果根区土壤硝态氮动态及分布的影响,探究适于渭北地区矮化密植苹果园的技术参数,以4 a生苹果树为试验对象,开展田间滴灌施肥试验。设置毛管布置方式(一行一管,P_(1);一行两管,P_(2))、滴头间距(30 cm,D_(1);50 cm,D_(2))、施肥周期(15 d,T_(1);30 d,T_(2))3个试验因素,监测根区土壤硝态氮在生育期内的时空分布特征。试验年份为平水年且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在此条件下研究表明,T_(1)和T_(2)处理硝态氮含量变化分别为7.06~168.36 mg·kg^(-1)和9.73~248.86 mg·kg^(-1)。延长施肥周期使0~40 cm和80~100 cm土层硝态氮变化幅度加大,并加剧硝态氮向深层移动,减少了0~60 cm土层(根系层)中硝态氮含量。与P_(1)相比,P_(2)处理使垂直树行方向硝态氮的扩散范围增大但垂直深度减小;与D_(1)相比,D_(2)处理使垂直树行方向和垂直深度分布范围增大。在沿树行方向,在P_(2)条件下,D_(1)处理下硝态氮分布更均匀。综上所述,P_(2)D_(1)T_(1)组合可增加硝态氮在根区的分布范围和均匀度以及与根系的接触面积,减少根区外硝态氮淋失,较适用幼龄矮化密植的苹果园应用。
    • 李慧永; 刘小刚; 张文慧; 孙文艳; 吴朗; 张朔; 杨启良; 熊国美
    • 摘要: 【目的】探究遮阴下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质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小粒种咖啡为研究对象,在30%遮阴度下,试验设2因素(灌水和施肥)3水平完全设计,共9个处理。3个灌水水平:高水(W_(H):1.2 Ep)、中水(W_(M):1.0 Ep)和低水(W_(L):0.8 Ep);3个施肥水平:高肥(FH:530.00 kg·hm^(−2))、中肥(F_(M):353.33 kg·hm^(−2))和低肥(FL:176.67 kg·hm^(−2))。分析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干物质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对水肥调控的响应规律,通过隶属函数和因子分析相结合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再以TOPSIS法综合分析,找出小粒种咖啡最佳水肥耦合模式。【结果】灌水水平和施肥水平对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除秋季过氧化氢酶)、根干物质量、树干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FHW_(L)处理的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季均值最高;F_(M)W_(H)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季均值最高。与FLW_(L)处理相比,FHW_(L)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季均值分别增加72.61%、154.01%和7.37%,F_(M)W_(H)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季均值分别增加121.81%、61.73%和41.43%,且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季均值分别增加46.67%、42.74%和22.55%。土壤硝态氮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隶属函数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表明,F_(M)W_(H)处理土壤质量指数最高(0.75)。F_(M)W_(H)处理的总干物质量(38011.50 kg·hm^(−2))最大,F_(M)W_(L)处理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7.88 kg·m^(−3))最大。TOPSIS法表明,F_(M)W_(M)处理的土壤质量、干物质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综合效益排名第1,其次是F_(M)W_(H)处理。【结论】在30%遮阴度下,F_(M)W_(M)处理为改善土壤质量且促进小粒种咖啡高效生产的最佳水肥耦合模式。
    • 文平兰
    • 摘要: 为明确黄瓜生产中的适宜施氮量,以大棚黄瓜为试验材料,通过在“水肥一体化”滴灌施肥方式下氮肥总量控制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黄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习惯施肥基础上减氮10%+滴灌施肥黄瓜较习惯施肥株高增高9.3%、茎粗增加3.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呈现增加;追肥减氮10%+滴灌施肥即每667 m2施氮量为19.3 kg黄瓜产量最高,较习惯施肥增产7%。
    • 温明霞; 奚辉; 吴韶辉; 李娜; 陈喜靖
    • 摘要: 以山地种植的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为研究对象,以农民习惯施肥(只施化肥,N、P_(2)O_(5)、K_(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211.5、180.0、220.5 kg/hm^(2))为对照(CF),设置不同的滴灌施肥处理(DF1:化肥减量施用,N、P_(2)O_(5)、K_(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153.0、63.0、157.5 kg/hm^(2);DF2:化肥减量施用,N、P_(2)O_(5)、K_(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180.0、108.0、211.5 kg/hm^(2)),研究滴灌施肥对柑橘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处理的柑橘产量较高,DF1和DF2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17.5%和16.4%;果实品质也较好,DF1和DF2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1.4%和10.5%,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26.7%和13.6%,总酸含量分别降低16.2%和21.6%;此外,滴灌施肥处理还可以显著地增加叶片和果实对钙、镁、硼的吸收。滴灌施肥对土壤pH值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也较大,DF1和DF2处理的土壤pH值高于对照,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7.1%和20.0%,水解性氮含量分别增加88.3%和105.2%,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硼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由此可见,滴灌施肥在节约化肥的同时,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柑橘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果实产量,改善果实品质,是柑橘园减少化肥施用、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措施。
    • 刘道; 刘梦洁; 梁飞; 李全胜; 田宇欣; 贾宏涛
    • 摘要: 【目的】磷的形态影响着其施入土壤后的移动分布。研究滴灌施肥中不同水溶性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和利用,为滴灌玉米生产中的磷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0年在新疆石河子市实验站开展滴灌玉米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试验共设磷酸脲(UP)、磷酸二氢钾(MKP)、聚磷酸铵(APP)、磷酸二铵(DAP)、磷酸一铵(MAP)、不施磷肥(CK)6个处理,除CK不施磷肥外,其余处理灌溉量及氮磷钾投入量均相同。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在滴头下、根系、宽行3个位点,在垂直方向0—10、10—20、20—40 cm处采集土样,测定pH、速效磷和全磷含量。采集玉米地上部植物样品,测定茎、叶、穗器官磷素含量。在完熟期测产,计算磷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与DAP和CK处理相比,UP处理能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pH,开花期UP处理土壤pH较CK和DAP分别降低了0.20和0.32个单位,成熟期分别降低了0.24和0.31个单位,MAP、APP和MKP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滴头下0—10 cm土层土壤pH。UP处理土壤有效磷在0—40 cm土层的分布最均匀,APP处理1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UP和MAP。玉米开花期APP、UP、MAP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DAP分别增加了65.47%、44.18%和23.14%,成熟期分别增加了58.08%、40.13%和127.89%。APP处理的玉米穗、叶和总磷素积累量均最高,开花期较DAP分别显著增加了29.22%、43.97%和22.43%,成熟期较DAP分别增加了65.39%、26.63%和50.60%。APP、UP、MAP处理的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较DAP分别增产了18.03%、11.64%和9.46%,磷肥利用率分别较DAP增加了29.62个百分点、13.65个百分点和9.93个百分点。APP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DAP增加了18.03%和174.96%。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和磷素积累量与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正相关,与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负相关或相关性较弱。【结论】速效磷的分布与土壤pH的变化高度一致。酸性水溶性磷肥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玉米根系周围土壤pH,磷酸脲的影响范围可达滴头周围0—40 cm土层,磷酸二氢钾、聚磷酸铵和磷酸一铵仅在滴头周围0—10 cm土层范围内有影响,而磷酸二铵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滴施磷酸脲土壤中速效磷在0—40 cm土层中的分布较均匀,其在1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低于聚磷酸铵并高于其他磷肥处理。磷肥利用率与10—2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极显著相关。因此,滴施聚磷酸铵的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高于其它磷肥处理。综合3年试验结果,在新疆滴灌玉米生产中,水溶性磷肥中以聚磷酸铵最优,其次是磷酸脲和磷酸一铵等酸性磷肥,应减少磷酸二铵等碱性磷肥的施用。
    • 孔丽丽; 侯云鹏; 尹彩侠; 张磊; 赵胤凯; 刘志全; 徐新朋
    • 摘要: 【目的】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是实现春玉米高产和高肥料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养分转运及吸收利用的影响,为进一步挖掘东北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19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进行,供试玉米品种为‘富民985’。试验采用完全区组设计,设置60000、75000、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分别记作D1、D2和D3)和0、60、90、120、150 kg/hm^(2)和5个施钾(K_(2)O)量(分别记作K0、K1、K2、K3和K4)。分析玉米氮磷钾积累、分配与转运特征及产量、效益和钾素利用率。【结果】同一施钾量下,玉米产量和效益均以D2密度下最高,该密度下两年的玉米平均产量较D1和D3密度下分别提高了8.1%和5.3%,效益分别提高了10.3%和9.4%。在这3个密度下,玉米产量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D1密度下,当K_(2)O量≥90 kg/hm^(2)时,产量和效益的增幅不再明显;而D2和D3密度下,当K_(2)O量≥120 kg/hm^(2)时,产量和效益增幅不再明显。随施钾量的增加,不同种植密度下钾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呈下降趋势,但同一钾量下的钾素利用率均以D2密度下的处理最高。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玉米吐丝前后氮、磷、钾素累积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D2K3处理促进了吐丝前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吐丝后氮、磷、钾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进而提高了籽粒氮、磷、钾积累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吐丝前后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6~0.971),其中吐丝后的相关性高于吐丝前。【结论】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密度和钾肥互作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和钾素利用率。最佳密度和施钾量组合是75000株/hm^(2)配合K_(2)O 120 kg/hm^(2)。
    • 张守仕; 谢克英; 常介田; 韩芳; 乔宝营; 柴梦颖; 徐明辉
    • 摘要: 【目的】从桃树根系生长角度探讨滴灌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机理,为提高滴灌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中牟综合试验站进行,供试材料为两年生桃树。设置滴灌施肥和传统施肥两个处理,滴灌施肥的氮磷钾用量为传统施肥的40%~60%。将微根管埋于距桃树60 cm远、40 cm深处,连续3年观测根系的生长状况。2018年桃树落叶后,利用^(15)N示踪方法测定了桃树不同器官的氮素养分吸收和运转量,计算了氮肥利用率。【结果】滴灌施肥桃树的细根性状与传统肥水处理差异显著。传统肥水桃树细根褐变时间为38天,细根中值寿命为107天,细根现存量为82条,而滴灌施肥处理三指标依次为生长51天、147天、311条。细根年周转率各年份间差异大,但滴灌施肥处理显著低于传统肥水处理。8月下旬根系活力滴灌施肥处理最高达39.47 mg/(g·h),传统肥水处理仅为27.86 mg/(g·h),11月下旬两处理的根系接近休眠状态,根系活力差异不显著。滴灌施肥处理桃树各部位Ndff值显著高于传统肥水处理,滴灌施肥处理氮素吸收利用率达到17.89%,传统肥水处理氮素吸收利用率为9.75%,滴灌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传统肥水处理。【结论】滴灌施肥处理提高了根系细根数量,延长了至细根褐变时间,提高了细根中值寿命,提高了细根现存量,降低了细根周转率,生长季内提高了根系活力,因此提高了氮素吸收利用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