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物质量

干物质量

干物质量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25721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稻米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干物质量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邱磊、高志强、孙敏等。

干物质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5721 占比:99.94%

总计:225867篇

干物质量—发文趋势图

干物质量

-研究学者

  • 邱磊
  • 高志强
  • 孙敏
  • 刘瑜
  • 刘鑫
  • 吕宁
  • 孙玉友
  • 尹飞虎
  • 李会霞
  • 李洪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峰; 张甜; 王铭伦; 司彤; 王月福; 张晓军; 于晓娜; 赵红军; 邹晓霞
    • 摘要: 不合理施肥已成为限制花生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制定花生减肥增效施肥方案,本研究采用黑曲霉菌生物肥替代部分化肥,设6个施肥处理,系统研究了化肥减量并配施菌肥对花生衰老特性、干物质积累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化肥减量10%配施黑曲霉菌生物肥可显著提高花生功能叶片抗衰老相关酶(SOD、POD、CAT)的活性、明显减低MDA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增加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保障荚果产量,可提高植株养分回收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肥料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花生衰老特性指标与各部位干物质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与植株养分积累及肥料利用效率间也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综上,化肥减量配施黑曲霉菌生物肥可作为实现花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的有效措施。
    • 宋明丹; 李正鹏; 詹舒婷; 李飞
    • 摘要: 缺水和土壤肥力低下是限制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马铃薯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采用田间试验,研究覆膜和施用生物炭对马铃薯干物质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覆膜和生物炭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马铃薯生长的高峰期分别为块茎形成期和淀粉积累期。Logistic方程能较好地模拟马铃薯总干物质量和块茎干物质量的累积过程,块茎进入快速生长期的时间比植株晚200 GDD(Growing Degree Day)。覆膜在播后75 d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分别使植株和块茎的快速生长期延长420和196 GDD;生物炭在播后130 d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分别使快速生长期延长449和336 GDD,覆膜和施生物炭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马铃薯根系和叶片分配指数随播后时间呈幂函数递减,且根系的下降速率明显大于叶片。播后62 d,生物炭和覆膜的根系分配指数分别是对照的1.5和0.79倍,在块茎膨大期以前,生物炭提高根系分配指数,覆膜则降低根系分配指数。覆膜和生物炭分别提高马铃薯产量49.2%和28.0%,且覆膜的增产幅度明显大于生物炭。此外,生物炭使马铃薯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分别降低13.3%和4.9%。综合来看,覆膜仍然是该地区马铃薯增产提质的首选措施。该研究为生物炭的应用和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 石爱龙; 祝海竣; 文璨; 文天; 王学华
    • 摘要: 【目的】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杂交稻干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株两优819为早稻材料、泰优398为晚稻材料,设置3种施氮量水平(早稻分别为0、120、150 kg/hm^(2),晚稻分别为0、150、225 kg/hm^(2))、3个移栽密度(早稻分别为13.3 cm×16.7 cm、13.3 cm×20.0 cm、16.7 cm×20.0 cm,晚稻分别为16.7 cm×20 cm、16.7 cm×23.3 cm、16.7 cm×26.7 cm)。【结果】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干物质量的积累,移栽密度对干物质量影响较小,早晚稻干物质量在成熟期均以N3M1处理最高,其中早稻干物质量比其他处理增加8.81%~110.24%,晚稻较其他处理增加9.12%~117.12%。早稻N2M2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60.73%,晚稻N2M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达63.20%。增施氮肥不能显著提高对产量的贡献率,对晚稻收获指数影响也较小;早晚稻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总氮累积量,早稻增幅为67.50%~77.03%,晚稻增幅为73.18%~115.12%;早稻各施肥处理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的影响较小,晚稻减氮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增幅达52.66%、生理利用率增幅达59.00%;早晚稻减氮均能提高水稻偏肥生产力,早晚稻增幅分别为15.54%、48.58%。移栽密度对早晚稻产量贡献率表现为M3处理分别比M1、M2处理高18.52%~47.22%、23.42%~35.42%;对总氮累积量、收获指数、农学利用率和偏肥生产力的影响均较小;低栽培密度可提高早稻生理利用率,增幅可达52.19%~144.14%,但对晚稻的生理利用率影响较小。【结论】N2M2、N3M3处理能使双季杂交稻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且N2M2处理既能节肥也能维持较高的氮肥利用能力。
    • 钟盛建; 何军; 张宇航; 王平章; 李赵琴; 郭健; 周洁宇; 杨鹏; 廖薇
    • 摘要: 为探明缓释肥间歇灌条件对水稻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于2020年开展了不同水肥处理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分析了黄熟期植株地上各部分干物质质量及吸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能够促进水稻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干物质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W2F2>W2F1>W1F1>W1F2(W1-淹灌,W2-间歇灌溉,F1-常规肥,F2-缓释肥),分别为18310.4 kg/hm^(2),18147.6 kg/hm^(2),14802.8 kg/hm^(2)和13832.2 kg/hm^(2)。W2F2的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为112.7 kg/hm^(2),W2F1,W1F2和W1F1的地上部分吸氮量分别为93.2 kg/hm^(2),82.9 kg/hm^(2)及80.4 kg/hm^(2)。灌溉模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p0.05)。W2F1的产量比W1F1的产量高367 kg/hm^(2),W2F2的产量比W1F2的产量高249 kg/hm^(2)。相同灌溉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差值很小。
    • 李慧永; 刘小刚; 张文慧; 孙文艳; 吴朗; 张朔; 杨启良; 熊国美
    • 摘要: 【目的】探究遮阴下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质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方法】以小粒种咖啡为研究对象,在30%遮阴度下,试验设2因素(灌水和施肥)3水平完全设计,共9个处理。3个灌水水平:高水(W_(H):1.2 Ep)、中水(W_(M):1.0 Ep)和低水(W_(L):0.8 Ep);3个施肥水平:高肥(FH:530.00 kg·hm^(−2))、中肥(F_(M):353.33 kg·hm^(−2))和低肥(FL:176.67 kg·hm^(−2))。分析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干物质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对水肥调控的响应规律,通过隶属函数和因子分析相结合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再以TOPSIS法综合分析,找出小粒种咖啡最佳水肥耦合模式。【结果】灌水水平和施肥水平对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除秋季过氧化氢酶)、根干物质量、树干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FHW_(L)处理的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季均值最高;F_(M)W_(H)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季均值最高。与FLW_(L)处理相比,FHW_(L)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季均值分别增加72.61%、154.01%和7.37%,F_(M)W_(H)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季均值分别增加121.81%、61.73%和41.43%,且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季均值分别增加46.67%、42.74%和22.55%。土壤硝态氮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隶属函数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表明,F_(M)W_(H)处理土壤质量指数最高(0.75)。F_(M)W_(H)处理的总干物质量(38011.50 kg·hm^(−2))最大,F_(M)W_(L)处理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7.88 kg·m^(−3))最大。TOPSIS法表明,F_(M)W_(M)处理的土壤质量、干物质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综合效益排名第1,其次是F_(M)W_(H)处理。【结论】在30%遮阴度下,F_(M)W_(M)处理为改善土壤质量且促进小粒种咖啡高效生产的最佳水肥耦合模式。
    • 马琦; SHAHZAD Ali; 贾倩民; 常生华; 张程; 侯扶江
    • 摘要: 为探明不同滴灌量下施肥模式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和干物质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3种滴灌量(I3:160 mm;I2:80 mm;I1:0 mm)和6种施肥模式(F1:磷120 kg/hm^(2)+氮75 kg/hm^(2);F2:磷60 kg/hm^(2)+氮75 kg/hm^(2);F3:不施磷+氮75 kg/hm^(2);F4:磷120 kg/hm^(2)+不施氮;F5:磷60 kg/hm^(2)+不施氮;F6:不施氮磷),于2020年在河西灌区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I3处理下各茬次紫花苜蓿的株高显著高于I1,较I1分别提高了23.02%、28.69%和19.63%,F1的各茬次紫花苜蓿单株总干物质量显著高于F6,分别是F6的4.27、3.44和4.96倍。2)I3处理下紫花苜蓿的叶绿素a、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高于I2和I1,施肥处理下,F2的平均叶绿素含量最高。3)I3F1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I1F6,所有处理中,I3F1的紫花苜蓿单株根、茎、叶及总干物质量均获得最大值。综上,I3F1是提升紫花苜蓿光合性能和干物质量的适宜栽培模式。
    • 卢琦; 王璐; 刘芸; 李丽红; 刘立晶; 郑德聪
    • 摘要: 为探究不同镇压强度对燕麦生长特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镇压强度可调的镇压试验装置,分析了镇压轮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受力分析和公式推导得出镇压强度与配重的关系,通过田间标定试验求解不同镇压强度下试验配重。通过田间试验对燕麦的出苗率、苗期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农艺学特性进行了追踪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镇压强度影响燕麦的出苗、苗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适宜的镇压强度有助于燕麦生长。当镇压强度为45 kPa时,燕麦生长发育情况表现最佳,燕麦出苗率、苗期根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分别为78.33%、0.088 g/株、0.546 g/株、2501.25 kg/hm^(2),相比不镇压时,分别增加了30.09%、33.33%、32.52%、16.58%。
    • 焦玲; 武雪萍; 李晓秀; 李生平; 李嘉欣
    • 摘要: 负压灌溉是一种新型地下渗灌技术,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然而,负压灌溉高效增产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试验采用基于“作物主动汲水(Crop initiate drawing water)”原理的负压灌溉系统,探讨了不同供水处理对土壤水氮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黄瓜氮素吸收和干物质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常规浇灌处理为对照(CK),观测4个供水负压(W1,0 kPa;W2,-5 kPa;W3,-10 kPa;W4,-15 kPa)下黄瓜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分布特征、黄瓜氮素养分吸收利用、干物质量分布、黄瓜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负压灌溉下黄瓜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分布较稳定,盆内土壤水分分布均匀系数比常规浇灌提高了28.00%~59.68%。各供水处理土壤硝态氮收获期比初果期增加40.60%~161.15%。土壤硝态氮在CK处理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负压灌溉处理下0~7和14~21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7~14 cm土层(P<0.05)。与CK处理相比,负压灌溉能显著降低14~21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表明负压灌溉有助于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淋溶风险。负压灌溉能显著提高土壤垂直剖面硝态氮分布均匀性,且该分布均匀性在负压灌溉系统不同供水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水氮分布均匀系数与黄瓜累积氮吸收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关系,相比CK处理,W2和W3处理显著增加了黄瓜氮吸收量、干物质量和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综上所述,与传统灌溉相比,尽管负压灌溉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水氮分布均匀性,但是过高或过低的供水负压均可能产生水分胁迫,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
    • 邱磊
    • 摘要: 合单326由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玉米所于2016年用偏硬粒型自交系合系128为母本,以偏马齿型自交系合系173为父本杂交育成。根据育种目标,结合本区生态特点组配一系列杂交种中决选出的一个优良组合。在不同施肥方式的大田试验状态下,我们测定其最终籽粒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追施氮肥比不追施氮肥好,在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追肥两次比追肥一次效果略有明显。
    • 刘德祥; 李淑文; 张宝东; 张宇航; 文宏达
    • 摘要: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水肥配合(2品种+2灌水水平+4施肥水平)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干物质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明确水肥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2018与2019年度冬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均以'石麦22'在中肥下达最高,'济麦22'在高肥下为最高,2水优于1水处理;(2)冬小麦吸氮量均表现出高肥>中肥>低肥>不施肥的趋势('石麦22'春1水处理除外);中、高肥水平下,增加灌水次数明显提高灌浆期小麦吸磷量和吸钾量;2种灌水条件下,成熟期中低肥水平下小麦吸磷量和吸钾量差异不显著;(3)'济麦22'比'石麦22'表现出更高的WUE和肥料利用效率,通过将各处理下的冬小麦产量、干物质量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济麦22'以春1水高肥(N 300 kg/hm2、P2O5150 kg/hm2、K2O 210 kg/hm2、50 m3/667 m2)处理为最优方案;'石麦22'则以春2水中肥(N 225 kg/hm2、P2O5112.5 kg/hm2、K2O 157.5 kg/hm2、100 m3/667m2)处理表现最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