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溶析结晶

溶析结晶

溶析结晶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药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3584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中国抗生素杂志、化工进展、化学工业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研讨会(2012)、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等;溶析结晶的相关文献由38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春桃、王海蓉、刘帮禹等。

溶析结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3584 占比:99.84%

总计:53668篇

溶析结晶—发文趋势图

溶析结晶

-研究学者

  • 张春桃
  • 王海蓉
  • 刘帮禹
  • 王鑫
  • 江燕斌
  • 王永莉
  • 王静康
  • 陈山
  • 应汉杰
  • 朱家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正敏; 王玉军; 冯利艳; 梁志敏
    • 摘要: 采用溶析结晶法对卡前列甲酯粗品进行提纯,考察了结晶溶剂、结晶温度、溶剂比例对提纯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溶析结晶法提纯后,卡前列甲酯纯度明显提高,且收率高。
    • 周志鑫; 王波; 许德华; 杨秀山; 张志业
    • 摘要: 酸解液中氮磷的高效分离是发展硝酸法湿法磷酸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采用溶析结晶使酸解液中磷以磷酸钙盐形式析出从而达到氮磷分离的研究思路。以异丙醇为溶析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溶析剂加入比(异丙醇与模拟酸解液质量比)、温度、五氧化二磷质量分数、溶析时间对析出晶体物相结构以及磷析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析时间不会影响析出晶体物相结构,增大溶析剂加入比、升高温度、降低五氧化二磷质量分数都会使得析出的晶体由磷酸二氢钙转变成磷酸氢钙。通过对比磷析出率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溶析剂加入比为3∶1、温度为5.0°C、五氧化二磷质量分数为30%、溶析时间为1.0 h,在此条件下磷析出率可达73.58%。
    • 刘超; 张容容; 刘婷; 杨驷承; 刘建芳
    • 摘要: 药物结晶工艺是药物工业生产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单因素实验,以伊曲茶碱晶体收率、粒度分布作为评价标准,考察结晶液初始浓度、溶析剂用量、结晶温度、陈化时间、溶析剂滴加速率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得到伊曲茶碱较佳结晶条件:结晶液初始浓度12 mg/mL,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积分数比3∶1,滴加速率2 mL/min,结晶温度20°C、陈化时间60 min。通过该方案获得伊曲茶碱晶体呈短针状,收率、平均粒径、变异系数分别为93.7%、12.6μm、4.25,为工业上制备高质量的伊曲茶碱产品提供基础依据和参考。
    • 李朝荣; 苏殊; 许德华; 杨秀山; 张志业; 王辛龙
    • 摘要: 针对硝酸法湿法磷酸工艺中酸解液钙磷比调节的问题,提出采用溶析结晶的方法对酸解液中的钙磷比进行调节.分别以甲醇、乙醇、乙腈、丙酮、异丙醇、四氢呋喃这6种溶剂为溶析剂,以磷析出率、粒度分布等为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选出丙酮作为较优溶析剂.考察温度、P2O5质量分数、溶析剂加入比、溶析时间这4个因素对磷析出率的影响,并进行响应曲面实验设计,得出各工艺参数与磷析出率关联的数学模型,预测最优工艺条件下的磷析出率.结果表明,在溶析剂质量加入比为4.0,P2O5质量分数为35%,温度为15.9°C时磷析出率最高,此时预测值为66.31%,实验值为66.10%.
    • 赵晓文
    • 摘要: 通过对结晶工艺的研究,开发了一种溶析法制备氟氧头孢钠的结晶工艺。通过对溶析结晶的主要控制参数,成功筛选出包括结晶温度0~5°C、溶析剂分段加入方式、搅拌转速150 r/min和料液略显浑浊加入晶种等最佳的结晶条件,获得产品纯度高。该工艺工艺操作简单,适于产业化转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曲晏利; 姜跃佳; 程景才; 杨超
    • 摘要: 反应与溶析结晶技术被广泛地用于无机与有机化学品的生产,如催化剂和药物活性组分.反应与溶析结晶过程通常是在高过饱和度条件下进行,具有快速的成核与生长速率,因此需要在结晶过程开始前实现不同反应物或溶析剂与溶液之间快速充分的混合,以避免不良混合造成过饱和度的空间不均匀分布,破坏晶体产品的性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可以加深对过程现象的机理认识,促进结晶设备和操作条件的优化设计.本文综述了反应与溶析结晶的过程强化方法和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结晶设备、外加能量场和膜技术辅助结晶三个方面对过程强化研究进行了阐述;然后介绍了数值模拟中常用的微观混合模型,包括涡流卷吸模型和基于联合组成概率密度函数的微观混合模型;最后对文献中的液液反应结晶、气液反应结晶和溶析结晶的数值模拟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展望.
    • 付海阔; 钟晖; 吴理觉; 文定强; 张鞍
    • 摘要: 采用溶析结晶法制备硫酸钴,考察了溶析剂种类、溶析剂用量、溶析剂浓度、溶液初始Co2+浓度、结晶温度等参数对硫酸钴结晶率的影响.以乙醇为溶析剂,在溶析剂与硫酸钴溶液体积比为1:1、溶析剂浓度为95%、溶液初始Co2+浓度为120 g/L、结晶温度为25°C条件下,硫酸钴结晶率达到98.27%,母液中Co2+浓度为1.36 g/L.本方法制备的硫酸钴与蒸发结晶工艺制备的硫酸钴相比,在溶解pH值、水不溶物、磁性物、油分等关键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满足GB/T 26523—2011《精制硫酸钴》优等品的要求.
    • 黄炎; 孙海龙; 孟子超; 唐忠利; 王靖涛
    • 摘要: 结晶作为一种传统的分离和提纯工艺,广泛运用于医药、化工、材料等领域.随着对结晶工艺的深入研究和对晶体产品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结晶不再仅仅用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更重要的是根据产品功能的需要,制备特定结构的晶体.作为结晶的重要组成部分,溶析结晶因其操作简单、能耗相对较低、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溶析结晶相较于其他溶液结晶的不同点出发,重点介绍了溶析结晶热力学、溶析结晶动力学和工艺过程的研究,以及与溶析结晶相关的超临界流体技术和球形结晶技术.溶析结晶热力学关注了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如何通过相图来确定合适的操作条件;溶析结晶动力学,详细描述了间歇、连续溶析结晶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工艺过程的研究,包括溶析剂与含有待结晶物质混合、结晶过程的控制和优化.同时本文对溶析结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
    • 李丽; 刘宝树; 郑学明; 孙华
    • 摘要: 目前舒巴坦钠粗品的提纯采用还原成舒巴坦酸后再经反应结晶合成舒巴坦钠的方式,耗时耗力且所需药品、试剂种类较多,不节能环保.针对该问题,采用正交实验L27(313)对舒巴坦钠的溶析结晶工艺进行优化,探明了6个因素6个交互作用对粒度、纯度以及两者的综合评分的影响,包括养晶时间(A)、溶析剂用量(B)、溶析剂中乙醇的体积分数(C)、溶析剂的滴加速率(D)、搅拌速率(E)、温度(F)以及养晶时间分别与溶析剂用量(A×B)、与溶析剂中乙醇的体积分数(A×C)的交互作用、溶析剂用量与溶析剂中乙醇的体积分数的交互作用(B×C),并得到了一组最优方案A2B2C1D3E3F2.通过该方案可获得纯度x>97%,体积平均粒度D[4,3]≈290μm,质量收率约为84%的舒巴坦钠产品,并发现杂质舒巴坦青霉胺对舒巴坦钠的粒度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合适粒度分布的舒巴坦钠产品也可为后续制剂工艺提供方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