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港城关系

港城关系

港城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106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环渤海经济瞭望、资源开发与市场、地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首届中国国际地下物流学术论坛、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十二五”区域规划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等;港城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唐宋元、吴晓磊、李南等。

港城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106 占比:99.55%

总计:19193篇

港城关系—发文趋势图

港城关系

-研究学者

  • 唐宋元
  • 吴晓磊
  • 李南
  • 沈兆楠
  • 郇恒飞
  • 陈洪波
  • 宗跃光
  • 张丽
  • 徐蕴卓
  • 曹贤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南; 沈兆楠; 常文千
    • 摘要: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独特的经济竞争资源,是港口城市区别于其他一般城市的重要因素。港口城市的定位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中港口规模、城市侧重等多方发展问题。为分析河北省港城关系演化情况及城市发展定位问题,特对传统的港口城市RCI指数进行改进,将城市人口和GDP共同作为衡量城市系统的指标,运用改进后的RCI指数计算分析得到1997年以来的河北省港城发展动态轨迹,显示其规模对比关系逐渐趋向均衡状态,从中得出河北省港口城市的定位趋势。
    • 吴晓磊; 刘健; 王嘉琦
    • 摘要: 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及水运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港产城融合发展被提到新的高度,成为港口及所依托城市发展的重点。针对如何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这一难题,研究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及机理,分析促进融合发展的3个关键问题,给出解决思路,并结合规划实践,对不同类型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研究思路及结论对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落地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 张华
    •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港城关系发展现状,本文介绍了港城关系内涵、演变模式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未来我国港口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外先进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先进经验。
    • 曹鹏辉; 唐宋元; 洪建敏
    • 摘要: 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及新科技革命等新形势下,黄埔临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存在开发难度大、产业层次低、港城关系紧张、城市品质亟待提升、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为此应加强规划引领、加快港口转型、促进产业高端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区域协同等。
    • 徐鹏飞; 宋若辰
    • 摘要: 为了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港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以货物吞吐量和城市GDP为衡量指标,运用动态相对集中指数对长三角地区港城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14个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可以分为港口驱动型、港城协同型和城市驱动型,演化趋势可以分为上升型、下降型以及波动型。2)长三角地区总体上港口发展较为成熟,近15年港城关系由港口驱动发展向港城协同发展转变,城市发展相对更加活跃。3)连云港的港口活跃程度持续下降。长江深水航道、内河航运等外部因素给镇江、泰州、嘉兴等港口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上海、南京等城市驱动型港城关系中港口的活跃因素减少、城市增长效应远大于港口。
    • 项怡之; 寿建伟; 王卫远; 吴敏慧
    • 摘要: 盐田港是深圳港三大集装箱主体港区之一,为增加港口泊位和用地,提出在东作业区正角咀以东实施围填海工程。因工程区位距城市和主要景区较近,须重点进行港城功能协调性论证。根据已有研究,文章在总结港城冲突主要来源的理论基础上,选取后方陆域用地、集疏运交通、港区景观和后方环境4个影响维度,进行现状分析、规划分析和围填前后对比分析,对围填海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论证。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工程的港城关系冲突主要集中于后方陆域用地、港区景观和后方环境影响上;港口扩张带来后方陆域用地需求增加,在目前规划条件下难以满足;围填海工程增加大梅沙景区的港口岸线可见长度,港口工业景观和自然滨海景观不相融;港口吞吐量增加导致集疏运交通量增加,虽然交通规划能基本满足运量需求,但有害气体污染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对此提出3点建议:进一步提升港口作业、存放和中转效率以及后方陆域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内陆港建设;进一步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对港口商务景观区进行景观塑造;改进环保技术,加装环保设备,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清洁化处理,加强对尾气排放的环保监管。
    • 蒋惠园; 黄苗; 田小勇
    • 摘要: 为探究沿海港口竞争力与腹地经济间的关联程度,以我国11个主要沿海港口为例,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量化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及分项指标竞争力,探讨各港口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发现优势和不足,明确发展方向。将港口竞争力指标引入灰色关联模型探究港城之间的关联效应,衡量不同经济要素产生的影响,以期从港城关系角度探索提升港口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港口竞争力与腹地经济之间普遍存在较强关联效应,腹地经济不仅通过经济总量对港口竞争力产生影响,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质量均会对港口竞争力提升产生促进作用。港口应不断完善港城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加强港口与腹地区域间的联系,便于港口抓住腹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 陈泽华; 赵艳霞
    • 摘要: 曹妃甸港自开发建设以来,对曹妃甸区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曹妃甸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关系到曹妃甸区高质量发展进程,针对曹妃甸港城发展现实问题,选取了2012—2020年曹妃甸港口系统和城市系统16项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曹妃甸港口与城市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处在中等失调衰退状态,港城关系亟须进一步提高。
    • 徐蕴卓; 吴晓磊; 姜影; 郭子坚
    • 摘要: 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促进港口和城市的协调统一发展,本文从未来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提出一种面向港口城市用地的动态弹性规划方法.首次提出港城交界带的概念及其空间范围的定量解析方法;利用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GA-BP)算法建立了陆域纵深解析模型,并进一步构建港城交界带空间范围解析模型,确定港区后方港城交界带空间范围.最后以我国华东地区某集装箱港区泊位为例,验证了GA-BP模型在陆域纵深预测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并给出港城交界带空间范围的具体规划建议.
    • 王列辉; 苏晗; 张圣
    • 摘要: 汉堡和上海均是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以这两座港口城市的建设历史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转型和空间治理出发,通过解析城市发展问题和应对策略,总结城市发展经验.在产业转型方面,以港城关系为切入点,汉堡和上海的城市建设可划分为城市建设初期、工业化时期、转型调整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个阶段;在空间上,汉堡和上海均历经功能混合、港城分离再到探索修复港口和城市关系,推进港城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在产业演进上,历经干散货的商贸、仓储向传统炼油、造船等重工业和制造产业演进,再向现代化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在空间治理方面,汉堡和上海的城市治理以城市规划为引领,在注重提升城市经济的同时,更加关切城市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议题,同时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在政策层面,通过政策设计保障城市发展的质量,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未来汉堡和上海将以空间发展的可持续化、产业发展的高端集群化和空间治理的融合作为主要方向.汉堡和上海的产业转型和空间治理对其他港口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