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温疫

温疫

温疫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59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2012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中医运气学学术研讨会等;温疫的相关文献由387位作者贡献,包括苏颖、岳冬辉、张再良等。

温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63.5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7.39%

专利文献>

论文:59 占比:29.06%

总计:203篇

温疫—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大鹏; 李董男; 张玉; 吴元洁
    • 摘要: 明清温疫学派医家吴有性、戴天章、杨璿、刘奎、李炳皆重视下法治疫,强调辨证准确,不能滥用、过用下法,但五位医家在下法的具体使用上差异明显。吴有性主张在疫邪传胃时使用下法,多用大黄及三承气攻下;戴天章但见里证即下,用药除三承气外,又依据病位不同,增加了贝母、小陷胸汤、大柴胡汤的用法;杨璿认为热盛即下,多以升降散及其化裁方升清降浊、分消逐秽。以上三家多认可急证急攻,在攻下方药的使用上比较大胆。刘奎多在阳明腑实时使用下法,用药上多与养阴凉血药同用;李炳多在疫邪郁深热重、胃肠不通时使用大黄通下,刘奎、李炳在大黄的使用上比较谨慎。笔者认为温疫本质属郁热,治疫核心在通郁,郁热存在有形、无形之分,下法是治疗有形郁热的重要治法,温疫学派医家之所以在下法治疫上多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不同医家所治郁热不同,即所治疫邪属性不同、郁热位置各异。
    • 张林枝; 崔妍; 岳冬辉
    • 摘要: 清初温病医家周扬俊对疫病的论述有独到见解,对后世研究疫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周扬俊论述疫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主要从运气角度认识疫病病因,发挥“三虚致疫”观点;阐发喻昌三焦传变学说,辨证认识三焦怫郁与三焦定位理论;发挥吴有性治疫学术思想,提出疫病应根据不同阶段治疗,倡导“疫邪贵乎早下”,先治疫病后顾旧疾;提出“寒凉解毒”为治疫大法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
    • 彭欣; 秦林
    • 摘要: 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清肺排毒汤以及麻黄经典类方一直是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主打方药。辛温发汗药麻黄针对外感疫毒、饮邪阻肺病机,发挥了“散邪-宣肺-化饮”的重要作用,也是传统中医“汗法”宣通郁闭、散邪解毒的应用范例。清肺排毒汤及麻黄的成功应用,对于指导现代临床正确处方用药,特别是纠正在中医抗病毒及治温疫中泛用、滥用、误用清热解毒、苦寒泻火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神农本草经》及《药性论》等认为麻黄有祛邪热、治温疫的功效,其在温热病中的应用包括:治太阳伤寒之发热证、表邪束肺之痰饮病、表邪入里之郁热证以及寒毒疟瘴之温热病。现代研究显示,在本次抗疫方药中,麻黄应用频次排位前三;实验研究也证实,麻黄有确切的抗流感病毒等药效,并发现有16个与新型冠状病毒靶点重合的活性成分。麻黄应用也多有禁忌,因此“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方为要义。
    • 张亚同; 张霞; 任献青
    • 摘要: 小儿时疫的发病与体质类型密切相关,基于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及时疫的论述,探讨小儿时疫的病因病机及相应治法。正虚为本,时邪疫毒为标是小儿时疫发病的核心病机,素体气虚者,卫外不固发为风疫;阳多阴少者,温热浊毒外侵发为温疫;阴多阳少者,寒湿疫毒侵袭发为寒湿疫。治疗当以祛邪为要,扶正为本,相应予消风、清热、祛湿之法,使正气得复,邪去自安。
    • 李玉莹; 李雅; 唐斌; 蒋朝阳; 杨坤云; 周新灿; 莫敬清; 郭志华(指导)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归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传染性极强。郭志华教授对湖南怀化40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基于中医温病理论,认为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多累及脾胃,少数逆传心包;初期主要表现为邪犯肺卫,中期分为邪伏膜原、邪热壅肺、肺热脾湿,危重期分为邪毒闭肺及阴竭阳脱,恢复期则是气阴亏虚。并举3例医案对其辨证论治思维进行分析。
    • 胡素敏; 朱颖涛
    • 摘要: 吴有性《温疫论》根据温疫发病与传变特点,主张治疗疫病以逐邪为第一要义。提出了贯穿疫病治疗的三法五方,即用达原饮疏利膜原,用三消饮分消表里,用白虎汤、瓜蒂散、承气汤汗吐下因势利导,对当代疫病的治疗有诸多启示。
    • 郝浩; 张海荣; 李文强; 孔立(指导)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湿热疫范畴。孔立教授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多次抗疫临床经验,认为新冠肺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治疗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达原饮为主方治疗,同时应三焦同治、因地制宜、顾护阴津,兼健脾醒胃、行气通滞。
    • 方正远; 岳冬辉
    • 摘要: 明代医家吴又可创制的名方达原饮为治疗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方剂,全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7味药组成,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尤强,治疗温疫效果显著,后世医家受达原饮启发创制出诸多类方以适应温疫的变化.达原饮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外,对其他系统疾病同样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达原饮的立方本旨和组方特点值得现今治疗温疫类等传染病借鉴,可以为其临床具体运用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 侯献兵; 陈丹丹
    • 摘要: 目的: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的方剂,总结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将《温疫论》中治疗温疫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系统,构建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温疫论》治疗温疫常用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关联规则,总结其组合规律。结果:《温疫论》33首处方中,共包含72味中药,使用频次≥4次的药物有18味,使用频次最高者为甘草,其次为当归、白芍、生姜、大黄等;四气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寒、温、平、热、凉,五味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苦、甘、辛、酸、咸,归经主要归脾、胃、肺经;常用药物组合16个,频次最高为当归、白芍,其次为甘草、白芍,生地黄、白芍,生姜、大黄,生地黄、当归等。组合出4个新处方。结论:吴又可治疗温疫以透达膜原、攻下疫邪、滋养阴液为主。
    • 李雅茜; 周晓燕; 闫海震; 胡冬梅
    • 摘要: 周晓燕主任将伤寒理论和温病理论的结合统一,通过四诊合参鉴别疫病的病因、病性、病位.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疫病防治的全过程,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疫病的病理特点是痰、湿、瘀、毒、虚,应用《伤寒论》痰饮理论辨证处方用药治疗的方法包括解表固里法、五行并治法、扶阳畅气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