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活血

活血

活血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41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147篇;相关期刊369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三届肾脏病专业学术研讨会、中国第二届中西结合防治心脑血管、肾脏、肿瘤疾病暨养生保健高级论坛等;活血的相关文献由632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祥、王琳琳等。

活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1 占比:23.9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3147 占比:75.89%

总计:4147篇

活血—发文趋势图

活血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祥
  • 王琳琳
  • 尹凤琴
  • 施洋
  • 王胜杰
  • 付建家
  • 付立家
  • 关泽明
  • 王新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筱; 唐露霖; 崔豪媚; 柏帆; 尚文斌
    • 摘要: 2型糖尿病的临床证候演变与胰岛功能的变化关系密切,疾病的早期多见阴虚热盛、痰湿困脾证等实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随着病程进展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虚症更多见,以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为主。疾病早期主要运用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知母、地骨皮、泽泻等清热药,以实则泻之,对抗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进展运用人参、黄芪、山药、甘草、大枣等益气药,麦冬、熟地黄、山茱萸等养阴药,以虚则补之,修复胰岛功能;丹参、红花、川芎等活血药可贯穿疾病的各个阶段,实现胰岛素功效的动态平衡。
    • 张家成; 常静玲
    • 摘要: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最早由南宋陈自明提出,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拓展发挥为从血治疗外风和内风相关疾病并获得一定疗效。作者在临证时常使用血府逐瘀汤从“治血”的角度治疗颤病这一“风证”而屡屡获效,总结分析后认为:颤病之形成,多因肝之气血阴阳失调、肝气疏泄失常而致经脉血瘀,经脉血瘀再逢肝气过盛,肝气受阻不能畅行,遂鼓动于筋脉肌肉中,使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而生颤病;治疗当用活血之法疏通气行之路,即“治风当治气,治气须行血,血行载气去,气散则风灭”。
    • 马学智; 马勇; 郭杨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各大数据库,如Cochrane图书馆、知网(CNKI)、万方(Wanfang)、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VIP)、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各库建库时间至2021年2月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采用RevMan5.3软件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进行定量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RCT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共涉及1218名患者,分析结果显示,①补肾健脾活血法方药在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临床有效率[OR=2.57,95%CI(1.37~4.83),P=0.003]、血清E2水平[MD=3.15,95%CI(0.28~6.02),P=0.03]以及降低患者B-ALP水平[MD=-17.63,95%CI(-26.01~-9.25),P<0.0001]、尿Ca/Cr比值[MD=-0.14,95%CI(-0.27~-0.01),P<0.0001]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西药;补肾健脾活血法方药在提高患者腰椎BMD[MD=0.01,95%CI(-0.02~0.04),P=0.42]、股骨颈BMD[MD=0.00,95%CI(-0.06~0.05),P=0.91]、IGF-1水平[MD=31.71,95%CI(-18.54~81.96),P<0.0001]以及降低患者血清IL-6水平[MD=-5.72,95%CI(-14.05~2.61),P=0.18]、TNF-α水平[MD=-13.51,95%CI(-39.89~12.86),P<0.0001]与西药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相同疗效;②补肾健脾活血方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有效率[OR=5.44,95%CI(2.71~10.89),P<0.00001]、提高患者腰椎BMD[MD=0.07,95%CI(0.04~0.11),P<0.00001]、股骨颈BMD[MD=0.06,95%CI(0.02~0.09),P=0.0008]、E2水平[MD=5.20,95%CI(1.35~9.06),P=0.008]以及降低患者血清B-ALP水平[MD=-4.31,95%CI(-5.53~-3.09),P<0.00001]、IL-6水平[MD=-18.06,95%CI(-26.56~-9.57),P<0.0001]与西药相比效果更佳;③根据临床有效率、腰椎BMD、股骨颈BMD、血清E2、IL-6水平各指标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纯补肾健脾活血法方药,补肾健脾活血法方药与西药二者具有联合增效之功。结论补肾健脾活血法方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显著疗效,并可与西药联合具有增效之功,但仍需更多RCTs加以验证。
    • 李新; 徐旭; 许浚; 郭海彪; 李晓霞; 林娟; 张铁军; 刘旻
    • 摘要: 目的探索三七粉活血作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集家兔血浆,采用体外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试剂盒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收集家兔富含血小板血浆,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取家兔主动脉条,置于体外组织灌流系统中,以去氧肾上腺素诱导血管条收缩,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结果以蒸馏水溶解的三七总皂苷(PNS),与水溶剂组比较,可显著延长TT、APTT、PT,降低FIB含量(P<0.05、P<0.01),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以5%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的单体成分,与5%DMSO溶剂组比较,人参皂苷F_(2)、人参皂苷Rb_(2)、人参皂苷Rb_(3)、人参皂苷Rk1、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_(2),可显著延长TT(P<0.05,P<0.01);人参皂苷F_(2)、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b_(2)、人参皂苷Rg_(2)、人参皂苷Rb1、槲皮素可延长APTT(P<0.05);人参皂苷Re、槲皮素、人参皂苷F_(2)、人参皂苷Rb_(3),可显著延长PT(P<0.05);槲皮素、人参皂苷F_(2)、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g_(3)、人参皂苷Rb_(2)、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_(3)、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_(2)可显著降低血浆FIB含量(P<0.05);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b_(2)、人参皂苷Rg_(2)、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F_(2)、人参皂苷Rg_(3)、人参皂苷Rd和人参皂苷Rb1可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人参皂苷Rg_(3)、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d、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k1和人参皂苷Rg_(2)可明显扩张血管动脉条(P<0.05,P<0.01)。结论三七粉活血作用表现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等方面,人参皂苷F_(2)、人参皂苷Rg_(2)、人参皂苷Rg_(3)、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_(2)、人参皂苷Rb_(3)、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_(1)、槲皮素等可能为三七活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可作为三七粉活血作用的质量标志物进一步研究。
    • 魏稚力; 简胜男; 沈涛
    • 摘要: 湿邪致病缠绵易发、复杂多变,历代医家对其治法探讨颇丰。基于湿邪自身特性以及其与脾胃、气血津液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湿邪致瘀病机,以此探讨“治湿辅以活血”治法思路。“治湿辅以活血”含义有三:湿易致瘀,治湿应有活血之考虑;湿病日久易具生瘀之患,适时酌情辅以活血,体现“既病防变”思想;治湿“辅”以活血,从瘀治湿是湿邪治法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举隅分析历代医家“治湿辅以活血”方剂,如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汤、木香荜澄茄丸等。文末以典型病案一则探讨该治法临证体会,以供同道参考。
    • 耿波; 刘勇; 廖锐
    • 摘要: 目的观察活血清胰汤灌肠辅助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瘀毒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急性重症胰腺炎瘀毒互结证住院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ERCP以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活血清胰汤灌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AMY)、脂多糖(LPS)及尿淀粉酶(UAMY)水平,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医证候评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AMY、LPS及UAMY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59%(35/37),对照组总有效率78.38%(29/3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清胰汤灌肠辅助ERCP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瘀毒互结证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血清及尿液标志物水平,降低炎性反应。
    • 刘振杰; 谭小青; 丘海芯; 覃喜军; 孙雪萍; 高红伟
    • 摘要: 目的:基于HPLC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丹参活血效应成分指数(ECI)对丹参的配伍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丹参分别与红花等21味中药配伍煎煮后,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配伍方式的提取液中9个成分的含量,并计算ECI值。色谱条件为采用Ultimate Plus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柱温为25°C,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分别在0.920~4.600μg/mL(r=0.9991)、1.000~5.000μg/mL(r=0.9998)、0.840~4.200μg/mL(r=0.9998)、0.800~4.000μg/mL(r=0.9997)、0.800~4.000μg/mL(r=0.9997)、0.123~0.616μg/mL(r=0.9997)、0.124~0.620μg/mL(r=0.9993)、0.117~0.584μg/mL(r=0.9994)、0.148~0.741μg/mL(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94%、98.47%、98.80%、98.23%、96.42%、100.06%、98.26%、98.87%、100.05%。22批提取液样品中9个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丹参配伍郁金、茯苓、川芎、熟地黄、何首乌,特别是配伍三七和红花后,配伍提取液中的丹酚酸B、丹酚酸A、迷迭香酸、丹参酮ⅡA等成分的含量明显增多。丹参与香附、郁金、何首乌、熟地黄、茯苓、三七、川芎等配伍煎煮后的提取液的ECI值较高。结论:丹参配伍三七、红花、郁金、茯苓、川芎、熟地黄和何首乌,对丹参活性成分起到了增溶作用,提高了丹参配伍煎煮提取液的ECI值,从而增强了丹参的活血化瘀效果。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ECI能实现与药效的密切关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王琛; 杨文涛; 申振南
    • 摘要: 勃起功能障碍是男性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男科门诊常见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肾虚,采用补肾活血作为治疗大法。补肾又可分为补肾阴、补肾阳等不同治法,文章从中医对治疗糖尿病ED的病机及治疗理论研究入手,详述补肾活血法在治疗糖尿病ED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ED的相关研究提从借鉴。
    • 王俊志; 胡金胜; 王松岩; 杨素清; 李志鸿
    •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难治愈性皮肤病,易于反复发作。王玉玺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银屑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营卫郁滞,风盛血燥。针对此病因病机,王玉玺教授运用祛风解表、活血化瘀、温阳等多种治法来祛除病因,治疗疾病。着重从“理血”角度探讨王玉玺教授论治银屑病的经验,以期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 张思淼; 彭清华; 赵晓威; 谢梦州; 郭朋; 刘婷婷; 徐菲
    • 摘要: 目的探讨三棱莪术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疗效。方法将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利尿、护肝、抗病毒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棱莪术颗粒治疗,两组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腹水消退、肝功能、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胆囊壁厚度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58.0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膨隆、腹胀、口干、面暗、舌瘀斑、脉涩等血瘀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腹水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低胆囊壁厚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棱莪术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腹水消退,减轻肝损伤,减轻胆囊炎症,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