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益气

益气

益气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47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中国保健食品、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等;益气的相关文献由334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琳琳、叶正良等。

益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6 占比:25.3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47 占比:74.66%

总计:2474篇

益气—发文趋势图

益气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琳琳
  • 叶正良
  • 付建家
  • 付立家
  • 尹凤琴
  • 王胜杰
  • 施洋
  • 周大铮
  • 王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钟耀欣
    • 摘要: 葈(xǐ)耳实原文:葈耳实,味甘,温。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葈,一名地葵。译文:葈耳实,味甘,性温。主治风伤头而冷痛,风湿使四肢拘挛疼痛。能去坏肉死肌。长期服用能益气力,耳朵听力灵敏,眼睛视物清楚,记忆里增强,身体轻巧。另一个名字叫胡葈,又一个名字叫地葵。
    • 宋清雅; 耿鑫; 杨婧妍; 张钟玥; 王苏晋; 吴煜
    • 摘要: 癌因性疲乏常以症状群的形式体现,属中医"虚劳"范畴。肝为罢极之本,肝气虚则肝脏精气虚损,升发不足,疏泄失职,导致气虚血瘀,气虚血弱,与癌因性疲乏所伴随的疼痛、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或睡眠质量差、贫血、营养不良或营养失衡等证候特点相符。从肝气虚论治癌因性疲乏,以期对开拓临床思路有所裨益。
    • 贺佐梅; 徐云; 邓天好; 郜文辉; 李丽; 刘双浩; 周婉双; 曾普华
    •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分析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住院病案,探讨NSCLC的中医处方用药分布规律,为NSCLC临床的辨证、治疗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7435份NSCLC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筛选出与NSCLC有关的医案,提取其中的中药处方,并应用频次统计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因子分析对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NSCLC的中医处方用药分布规律。结果通过对7435份NSCLC病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NSCLC的中医处方用药分布规律为:NSCLC临床用药以甘草、黄芪、白术、白花蛇舌草、茯苓、半夏、半枝莲、人参、枸杞子、女贞子等药物用药频次最高;药物功效类总频次分析发现治疗NSCLC以清热解毒药、补气药、补阴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瘀通络药等为主;因子分析结果亦表明,NSCLC中医临床主要以益气、补阴、化痰、化瘀、解毒等治法为主,辅以健脾、理气、利水等治法;复杂网络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肺癌常用药对分别为:黄芪-女贞子;白术-茯苓、白花蛇舌草;白术-枸杞子、黄芪;白术-枸杞子;黄芪-枸杞子;黄芪-人参、白术等。结论7435份NSCLC临床用药数据揭示了治疗NSCLC以益气、补阴、化痰、化瘀、解毒等为主,辅以健脾、理气、利水等治法,为临床治疗NSCLC用药提供了参考。
    • 张璐; 杨勤军; 童祥丽; 朱洁; 李泽庚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AECOPD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共计854例患者,治疗组435例,对照组419例。通过系统分析,益气化痰祛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ECOPD较单用西医常规治疗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有明显差异性[OR=3.98,95%CI(2.23,7.11),P<0.00001];肺功能方面FEV_(1)/FVC[MD=6.08,95%CI(5.01,7.15),P<0.00001]、FEV_(1)[MD=0.07,95%CI(0.01,0.13),P=0.02]、FEV_(1)%[MD=4.56,95%CI(3.09,6.02),P<0.00001]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动脉血氧分压(PaO_(2))[MD=18.47,95%CI(16.77,20.16),P<0.00001]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MD=−7.48,95%CI(−8.70,−6.26),P<0.0000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益气化痰祛瘀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ECOPD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闵晨曦; 徐云生
    • 摘要: 尚德俊教授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血瘀病机贯穿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始终,将该病分为气虚血瘀、脉络瘀塞证,脾肾阳虚、寒凝血瘀证,湿热下注、脉络瘀阻证三种证型,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予以益气活血法、补肾活血法、清热活血法治疗,强调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活血法,分而治之。尚老重视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及早期诊察,认为中医学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进程。
    • 张思淼; 彭清华; 赵晓威; 谢梦州; 郭朋; 刘婷婷; 徐菲
    • 摘要: 目的探讨三棱莪术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疗效。方法将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利尿、护肝、抗病毒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棱莪术颗粒治疗,两组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腹水消退、肝功能、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胆囊壁厚度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58.0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膨隆、腹胀、口干、面暗、舌瘀斑、脉涩等血瘀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腹水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降低胆囊壁厚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棱莪术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血瘀水停证患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腹水消退,减轻肝损伤,减轻胆囊炎症,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商行; 潘杨; 郭家娟
    •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晚期阶段,中医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关键为“虚、瘀、水”三者相互搏结。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的文献发现,以益气活血利水法为组方原则的方药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并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证实益气活血利水法对慢性心衰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干预作用。文章主要从调节神经内分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激活,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心肌能量代谢,抑制或逆转心室重构等角度阐述益气活血利水法防治慢性心衰的实验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利水法防治心力衰竭提供依据。
    • 李雅洁; 杨道文
    • 摘要: 目的整理总结杨道文教授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经过跟师出诊学习,归纳整理杨师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医案资料,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结果杨师认为益气为治本之法,风邪痰浊瘀血贯穿本病始终,疏风化痰活血不伤正为原则。方选玉屏风散合苏黄止咳方加减。结论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颇佳,值得推广应用。
    • 马朝晖
    • 摘要: 基于现代医学脑保护原则及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并结合中医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的认识,采用传统医学表述方式提出现代临床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脉定律"理念,即认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核心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脉缺血;"气血津液"与脑脉血供呈正相关关系,"痰瘀"是引起疾患或使之加重的病理因素,"气血津液"与"痰瘀"决定了血脉(血流)的充盈或不足.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治疗,益气活血、补液生津、化痰祛瘀为其基本治则.基于"脉定律"理念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防治的"益气"原则主要体现为保持呼吸气道通畅、血氧供应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活血"治疗原则主要体现为调整血压和改善血容量,"补液生津"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正常血容量,"化痰"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降脂稳斑与清理痰液以保持气道通畅,"祛瘀"治疗原则主要体现在溶栓、抗凝与预防静脉血栓事件以及改善微循环.
    • 陈俞池; 李媛; 陈涛; 李莉; 廖章慧; 陈勇; 符小艳
    • 摘要: 阴血亏虚,津液枯涸,清窍失养是干燥综合征的关键病机.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脏失调,津枯液燥,则生燥痹.从中医学"脾不及则九窍不通"理论着手,阐释"脾不及"为干燥综合征的重要病机,脾失健运,津液生成不足及输布障碍、痰湿内生,导致干燥症状的发生和进展.治疗应当健脾益气,脾旺则五脏不受邪.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