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液两相

气液两相

气液两相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30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711711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矿床地质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2015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化学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2014年年会暨技术交流会等;气液两相的相关文献由309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峰、冀海峰、方立德等。

气液两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11711 占比:99.97%

总计:711945篇

气液两相—发文趋势图

气液两相

-研究学者

  • 何峰
  • 冀海峰
  • 方立德
  • 王保良
  • 黄志尧
  • 李海青
  • 王栋
  • 路明
  • 张涛
  • 白博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丁雪兴; 刘红; 王世鹏; 严如奇; 徐洁
    • 摘要: 为揭示航空发动机轴承腔内润滑油与加压气流形成复杂两相润滑状态下的柱面流体动压密封性能,基于两相流Mixture模型,研究气液两相介质柱面螺旋槽流体动压密封稳态性能,分析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动压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工况参数下,气液两相下柱面流体动压密封具有较好的动压效应;转速、压差以及液气比的增大均有利于提高柱面流体动压密封的浮升力,而浮升力随螺旋角和槽深的增大逐渐减小,随槽数的增大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泄漏率随压差、转速的增大而变大,随螺旋角增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随槽深的增大逐渐增大,随槽数的增大呈现逐渐减小趋势。
    • 丁陈伟; 翁春生; 武郁文; 白桥栋; 汪小卫; 董晓琳
    • 摘要: 为了探索液体碳氢燃料参与旋转爆轰所产生的不完全燃烧现象,采用守恒元与求解元方法,开展柱坐标系下的汽油/空气两相旋转爆轰燃烧室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针对燃料喷注压力和反应物当量比对旋转爆轰流场结构及燃烧室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保持总当量比为1.00,随着燃料喷注压力的上升,燃烧室内燃料不均匀分布增强,产生局部富燃区,燃料在燃烧室未能完全反应,导致燃烧室燃料比冲下降;保持喷注压力不变,减小当量比,在贫燃工况下依然存在局部富燃区,导致燃烧室内出现不完全燃烧现象,降低燃烧室比冲性能。由此可知,反应物喷注方案对气液两相旋转爆轰的不完全燃烧有显著影响。
    • 刘慧; 李伟; 朱国栋; 崔铭伟
    • 摘要: 为了理清气液两相流动对悬跨管道涡激振动动态响应的影响,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不同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状态、持液率等对涡激振动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液两相流动状态下,C_(L)为正值,随着流动状态的变化,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导致总的升力系数出现波动;C_(D)变化的量级非常小,基本为0,不足以对总的曳力系数产生影响。持液率的变化,会引起升力系数出现明显的变化。管内为段塞流动时,会与悬跨管道升力相互耦合,或者加强或者减弱,造成悬跨管道升力系数不稳定。管内流动状态与悬跨管道振幅联系密切,段塞流动振幅最高,共振风险增加,分层流动振幅较小。因算例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具体影响。
    • 桂捷; 张春涛; 郭风军; 张沂; 曾萍; 王惠
    • 摘要: 苏里格气田采用井间串接,井口简易孔板流量计计量湿气,单井无液相计量,且气相计量误差较大,无法对柱塞气举井进行精确工况诊断及调参,影响排水采气精细化管理。为此,将涡街流量计与节流式流量计组合,研发了涡街节流式气液两相流量计,通过测量流体平均密度,实现了气液两相不分离在线连续计量。室内测试中,在模拟柱塞气举井出液工况下,气、液测量误差分别在4%和6%内。在苏里格气田柱塞气举井开展的现场试验中,采用分离计量装置与气液两相流量计串联测试其计量误差,该流量计气、液测量平均误差分别在5%和25%内;计量产液曲线能准确反应气井出液规律,可通过是否出现大液量段判断柱塞运行是否正常。研究结果可为气井工况诊断及生产制度优化提供依据。
    • 刘宗洲; 张正军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废水泵房与联络通道普遍采用合并建设的方式,水泵放在泵房集水坑内,控制箱就近设置,当出现泵体或控制箱故障、液位失灵、动力失电时,区间废水泵房将无法正常工作,区间隧道有水淹风险。为保障轨道交通运营期间区间排水安全,该文考虑将排水泵站设置在车站端头,通过真空方式排出区间积水。为验证可行性,该文对真空排水系统进行了理论计算,并进行了设备选型,确定了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闻小虎; 石鑫; 温宁华; 王毛毛; 魏晓静; 陈迎锋; 刘冬梅
    • 摘要: 针对塔河油田地面管线频繁发生的腐蚀失效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地面管线服役环境,开展了不同管材电化学测试和腐蚀挂片评价试验。通过电化学性能分析、微观形貌观测与腐蚀速率计算,明确其在塔河油田地面集输管线服役环境下的腐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60°C,50%CO_(2)含量下,20钢和1Cr钢为典型的阳极溶解特征,304管材发生钝化现象;304管材的极化电阻最大,其次是1Cr钢和20钢;随着温度与CO_(2)含量的升高,3种管材的腐蚀加剧,腐蚀速率整体呈增大趋势。在70°C,70%CO_(2)条件下,20钢与1Cr钢在气液两相中均发生局部腐蚀,20钢在气相环境局部腐蚀较轻微,1Cr钢局部腐蚀风险较大;304不锈钢在气液两相中发生均匀腐蚀,腐蚀速率较低。气相环境腐蚀产物主要为FeCO_(3)和少量FeS;液相环境腐蚀产物主要为CaCO_(3)、FeCO_(3)。管材在气相环境由于凝析水发生局部腐蚀,液相环境中主要发生CO_(2)腐蚀。因此,综合3种材料的腐蚀行为研究,304和20管材可作为塔河油田地面集输系统管材,而对于20钢在苛刻环境中的使用应关注其局部腐蚀风险。
    • 雷彻; 安周建; 刘在伦; 张彬
    • 摘要: 从燃料电池化学反应本质出发,建立一维两相的热-电化学模型,探究不同操作工况对电池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工作温度升高导致离子电导率增大,降低欧姆损失,从而使得最大电流密度(MCD)和最大功率密度(MPD)增大;气体湿度增加使得MCD和MPD变化幅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因此电池在运行时气体不需要完全加湿;MCD和MPD随气体工作压力增大而呈增加趋势,但受电池材料制约不能无限增加气体工作压力。
    • 魏方方; 张倩; 吴浩达; 矫欣雨; 檀朝东
    • 摘要: 针对湿天然气流量因虚高影响难以准确计量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喷嘴的气液两相在线计量模型的实验。通过实验测量分析了压差波动与气相含率、液相含率、干度的关系,利用压差波动数据拟合湿气干度-差压相关式,得到虚高相关式和修正后的气相流量计量模型,降低计量误差,提高湿气在线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湿气流经喷嘴计量装置时,液相含量对压差波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气相含率在0.97以上时,压差波动的整体趋势随着气相体积含率增加而减小。经过虚高实验拟合修正的气相流量计量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实测结果误差仅为8.7%,为油气生产过程中气液两相实时测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李明星; 周志平; 于晓明; 吕江; 邓丽君; 刘伟
    • 摘要: 针对储气库注采井管柱的气液两相流冲蚀环境建立两相流冲刷腐蚀仿真模型。其中以气相为连续相,液相为离散相,加入液相与壁面的碰撞过程以及蒸汽在壁面的析出过程,得到管柱内两相流流体状态分布;基于液滴与壁面的碰撞过程,建立流体介质对管柱的冲刷磨损模型;将电化学腐蚀模型与冲刷磨损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得到电化学腐蚀—冲刷磨损耦合作用模型。基于此耦合模型开展管壁冲刷腐蚀仿真分析,得到温度梯度、压力梯度、流速梯度对冲蚀速率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压力、流速均会导致管材冲蚀速率的增加,其中温度较低时管材的冲蚀速率增加较快,之后冲蚀速率增加较慢;冲蚀速率随着压力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加的关系;冲蚀速率随着流速的增加先缓慢增加,流速达到10 m/s左右后快速增加,临界冲蚀流速在12~15 m/s之间。
    • 禹言芳; 刘桓辰; 孟辉波; 刘励图; 李毓; 吴剑华
    • 摘要: 以Lightnin静态混合器(LSM)内水−空气气液两相体系为研究对象,在连续相水表观速度U_(L)=0.071~0.127 m/s和离散相空气表观速度U_(G)=0.007~0.042 m/s的条件下,研究内径100 mm的LSM内气液两相湍流流动阻力与气泡分散水动力学行为。使用分辨率为1920×1080的高速相机Revealer-2F04M采集混合器内不同轴向窗口的气泡群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当U_(L)<0.085 m/s和U_(G)=0.025~0.042 m/s时,LSM内的流型为泡状流。随着气泡群流经混合元件数的增加,气泡群的Sauter平均直径d_(32)逐渐减小。当液体表观速度U_(L)≤0.085 m/s时,Sauter平均直径d_(32)随气体表观速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U_(G)=0.028 m/s时d_(32)达到局部最小值,53%的气泡直径d_(B)/D_(0)在0.02~0.05范围内。Sauter平均直径、内径与无量纲停留时间τ之间的关系满足d_(32)/D_(0)=0.031τ^(-0.14)We^(-0.41)。平均气含率α的增大显著增加了单位体积内气泡数量密度,加剧气泡与元件表面碰撞频率,增大旋涡二次流强度,导致摩擦系数显著降低;采用Lockhart-Martinelli方法对实验数据回归,得到气液两相流压降预测常数C的关联式:C=5.26×10^(5)U_(G)^(-0.91)/Re^(0.7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