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静态混合器

静态混合器

静态混合器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33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5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3091085篇;相关期刊249种,包括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油气田地面工程、润滑油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2013年民爆技术论坛、2012年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等;静态混合器的相关文献由249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剑华、孟辉波、张春梅等。

静态混合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91085 占比:99.99%

总计:3091542篇

静态混合器—发文趋势图

静态混合器

-研究学者

  • 吴剑华
  • 孟辉波
  • 张春梅
  • 禹言芳
  • 龚斌
  • 周小燕
  • 王宗勇
  • 陆国栋
  • 郁任磊
  • 孔芬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家栋; 王宗勇; 李航; 李权; 林茹亭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心多孔射流的旋流式静态混合装置,为了探究流速比R对其混合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Fluent多相流模型对湍流状态下液液两相的浓度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流速比(R=12—38)下,分离强度及其变化速度均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混合器同一横截面内分离强度随着流速比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的幅度亦相应减小;经过4个混合单元后,流体已基本达到完全混合,混合效果随流速比的增加而提高,但相差程度较小(≤0.35%);R=33时是较为理想的工程参数,之后增大流速比对混合效果的影响很小;分离强度在前2个混合单元下降迅速,而在后2个混合单元下降缓慢,说明流体在达到一定混合效果后,后面的混合单元主要起维持混合作用。
    • 吴艺涵
    • 摘要: 在中高温敏化的乳化炸药生产线上,粗乳机开机生产需要先加入一部分油相进行调速,经过基质泵开-停-开的重复过程将最先乳化形成的一部分基质排出,再转入精乳和装药料仓。复杂的工艺给该系统联机联动的自动化控制带来较大困难。如果在水油相输料管道中内置静态混合器,使粗乳前水油相物料混合均匀,可提高粗乳效果,那么生产开机后就不需要把这部分基质排出,基质泵就不需要重复停机和开机过程,进而为连续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将粗乳机设置为与液位关联的自动调速,在工控机控制界面上,按照工艺流程设置控制与操作界面,可提高自动化技术水平,保障安全生产。
    • 黄俊; 李兴磊; 阮斌; 罗圣; 卢志民; 姚顺春
    • 摘要: 在超低排放要求下,SCR脱硝反应器的喷氨过量不仅影响经济性,还会引起空预器堵塞、电除尘积灰、布袋糊袋等问题。为提高SCR入口烟气速度和氨氮物质的量比的均匀性,对某电厂一台300 MW机组一侧SCR反应器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和烟道流场优化。以Fluent为主要工具,在分析空塔模型和原导流板布置方案的基础上,对SCR烟道导流板结构进行优化、在喷氨格栅下游布置静态混合器,以实现首层催化剂前截面速度和氨氮物质的量比均匀分布。空塔方案速度相对标准偏差为26.1%,氨氮物质的量比相对标准偏差为24.8%,均达不到工程设计要求;原方案在SCR烟道渐扩处和转角处设置6组导流板,速度和浓度均匀性得到较大改善,速度相对标准偏差为13.9%,达到工程设计要求,而氨氮物质的量比相对标准偏差为15.3%,不符合小于10%的设计要求;优化方案布置的导流板消除了烟气在烟道转角处和渐扩处的漩涡、回流现象,同时安装静态混合器增强混合,使速度相对标准偏差减小至11.4%,氨氮物质的量比相对标准偏差为9.4%,SCR烟道内流场均匀性得到较大改善,速度和浓度均匀性达到设计要求。优化方案的压力损失为706 Pa,达到B级设计要求。合理布置导流板和静态混合器可以提高流场均匀性而不引起过大的压力损失,模拟结果对现场SCR流场优化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 禹言芳; 贺媛媛; 孟辉波; 姚云娟; 吴剑华
    • 摘要: 选取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为工作体系,采用组分输运模型对Lightnin静态混合器(LSM)内的微观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数值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为6.16%。在充分湍流状态下(雷诺数为3000~7000),物料进入旋流元件后其旋流强度沿流程呈正弦周期分布且旋流强度峰值逐渐右移,流道内的离心力调控致使元件两侧产生的反向对称涡心逐渐向管壁侧演化。轴向距离(z)与混合元件长度(l)的比值(z/l)为2时,微观混合与空管段对比提高了95.65%~96.18%。入口尺寸即氢离子入口直径(d)与管径(D)的比值(d/D)为0.7时,微观混合效率离集指数(X_(S))最小。入口H^(+)和IO_(3)^(-)、I-及缓冲溶液的体积流量比(V_(B)/V_(A))为4时的微观混合特性相比,V_(B)/V_(A)为6,8,10和12时的微观混合特性分别提高了6.7%,10%,12%和13.3%。对雷诺数、入口H^(+)浓度和入口尺寸这3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发现,入口尺寸对微观混合特性的影响大于其他两种因素。
    • 项磊
    • 摘要: 回顾了环嗪酮合成工艺路线,重点介绍了以单氰胺为起始原料连续环合工业化生产环嗪酮的革新工艺,并分析、比较了该生产工艺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 禹言芳; 宋睿; 李中根; 孟辉波
    • 摘要: 在湍流状态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ANSYS FLUENT v16.1大涡模型在雷诺数Re为398、1990、3981和5971时,对Lightnin静态混合器内瞬态压力波动特性进行瞬态数值模拟.首先对原始信号进行消噪处理,确定优化数据长度,然后通过研究压力波动时间序列的偏斜度S、平坦度F及概率密度分布等参数,分析静态混合器内的瞬时静压湍流脉动特征.结果表明:混合器内静压波动时间序列存在宏观不稳定性.在Re=3981时,F随着时间序列长度的增加其变化率小于4.95%,σ/p_(max)的变化率小于4.6%;压力概率密度分布峰值沿轴向位置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说明元件的扰动使小尺度涡运动增强;随着Re的增大,偏斜度和平坦度总体分布范围减小,偏离高斯分布程度提高,混合性能增强.
    • 孟辉波; 蒙彤; 禹言芳; 王宗勇; 吴剑华
    • 摘要: 在湍流状态Re=2640~17600下,采用恒热通量传热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Reynolds数Re和交错角对Ross LPD型静态混合器内湍流流动与传热性能影响,采用Nusselt数、Darcy摩擦系数、综合传热系数、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协同角等参数评价混合器内传热强化性能;基于CFD与LPT相耦合分析混合器内流体微元拉伸率。研究结果表明:SST k-ω模型预测Ross型静态混合器湍流阻力及传热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一致性;Ross混合器流场内形成与流场尺度较为接近的纵向涡,其涡心在圆形截面与半圆形截面中心间周期性迁移,横截面内湍流分散混合效率是Kenics的3.36~1.72倍;当Re>7040时,Ross LPD综合传热性能明显优于KSM;当叶片夹角为30°时,综合传热性能系数具有最大值;Ross LPD内插件具有高效低阻的技术优势和结构改进潜力。
    • 禹言芳; 刘桓辰; 孟辉波; 刘励图; 李毓; 吴剑华
    • 摘要: 以Lightnin静态混合器(LSM)内水−空气气液两相体系为研究对象,在连续相水表观速度U_(L)=0.071~0.127 m/s和离散相空气表观速度U_(G)=0.007~0.042 m/s的条件下,研究内径100 mm的LSM内气液两相湍流流动阻力与气泡分散水动力学行为。使用分辨率为1920×1080的高速相机Revealer-2F04M采集混合器内不同轴向窗口的气泡群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当U_(L)<0.085 m/s和U_(G)=0.025~0.042 m/s时,LSM内的流型为泡状流。随着气泡群流经混合元件数的增加,气泡群的Sauter平均直径d_(32)逐渐减小。当液体表观速度U_(L)≤0.085 m/s时,Sauter平均直径d_(32)随气体表观速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U_(G)=0.028 m/s时d_(32)达到局部最小值,53%的气泡直径d_(B)/D_(0)在0.02~0.05范围内。Sauter平均直径、内径与无量纲停留时间τ之间的关系满足d_(32)/D_(0)=0.031τ^(-0.14)We^(-0.41)。平均气含率α的增大显著增加了单位体积内气泡数量密度,加剧气泡与元件表面碰撞频率,增大旋涡二次流强度,导致摩擦系数显著降低;采用Lockhart-Martinelli方法对实验数据回归,得到气液两相流压降预测常数C的关联式:C=5.26×10^(5)U_(G)^(-0.91)/Re^(0.74)。
    • 李昆; 高立龙; 陈春燕; 贾宪振; 牛余雷; 南海
    • 摘要: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浇注PBX炸药的混合方式发展趋势,设计了适用于浇注PBX炸药的静态混合装置。采用流体动力学仿真技术,对物料在SK型静态混合器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取了静态混合器管路中压力分布、温度分布及浓度分布情况,对比了固化剂组份浓度均匀性随着混合单元数增多的变化,并结合模拟物料混合工艺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SK型静态混合器能够将PBX物料与固化剂混合均匀,且增加混合单元数,有利于固化剂组分的均匀性。
    • 马秀清; 韩顺涛; 刘晓红
    • 摘要: 设计了1种能够增强聚合物混合效果的拉伸流动静态混合器(EFM),以高密度聚乙烯/聚苯乙烯(PE-HD/PS)作为混合体系,根据共混体系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及分散相的平均粒径,研究了不同盘形结构和不同盘棱间隙(δ)(0.125~2.0 mm)下EFM的混合性能。结果表明,EFM的盘形入口结构对其混合性能影响较小,混合能力随盘棱顶端圆角半径的增大而有所提升,随δ的增大出现先降低再升高又降低的变化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