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液气比

液气比

液气比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63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19910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科技资讯、油气田地面工程、通用机械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中国动力工程学会600/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技术交流2009年会等;液气比的相关文献由32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萍、梁辉、吴建龙等。

液气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9910 占比:99.97%

总计:520061篇

液气比—发文趋势图

液气比

-研究学者

  • 杨萍
  • 梁辉
  • 吴建龙
  • 周友开
  • 周嘉欣
  • 周永潮
  • 李伟明
  • 梁美芳
  • 梁美莹
  • 梁舒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钱新凤
    • 摘要: 某电厂320 MW机组脱硫效率出现明显下降,二氧化硫排放存在超标风险。介绍了石灰石及浆液品质、液气比、运行pH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结合现场脱硫运行情况进行排查,分析脱硫效率下降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以期对脱硫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 丁雪兴; 刘红; 王世鹏; 严如奇; 徐洁
    • 摘要: 为揭示航空发动机轴承腔内润滑油与加压气流形成复杂两相润滑状态下的柱面流体动压密封性能,基于两相流Mixture模型,研究气液两相介质柱面螺旋槽流体动压密封稳态性能,分析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动压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工况参数下,气液两相下柱面流体动压密封具有较好的动压效应;转速、压差以及液气比的增大均有利于提高柱面流体动压密封的浮升力,而浮升力随螺旋角和槽深的增大逐渐减小,随槽数的增大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泄漏率随压差、转速的增大而变大,随螺旋角增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随槽深的增大逐渐增大,随槽数的增大呈现逐渐减小趋势。
    • 房强
    • 摘要: 本文论述通过对脱硫系统中碱液供水及喷淋层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了烟气脱硫过程中的液气比,有效解决了双碱法脱硫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脱硫效率不足、脱硫剂利用率低下及制约生产等问题,促进了生产稳定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
    • 杜振; 张成; 朱跃
    • 摘要: 为系统分析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能耗物耗特性,通过对53台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电耗、水耗和石灰石耗量情况进行测试,研究入口SO_(2)浓度、液气比、pH值以及Ca/S比对单位质量SO_(2)脱除能耗物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SO_(2)脱除成本中脱除能耗成本占整体脱除成本的55%~80%,而脱除能耗中循环浆液泵电耗占总能耗的50%~70%,一二级吸收塔的SO_(2)单位脱除能耗均随入口SO_(2)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二级吸收塔的SO_(2)单位脱除能耗远大于一级吸收塔,一二级吸收塔内SO_(2)单位脱除能耗均随pH值的升高而先降后增。因此,为降低双塔双循环脱硫系统单位质量SO_(2)脱除能耗物耗水平,一级吸收塔入口SO_(2)质量浓度应控制在4000~6000 mg/m^(3),浆液pH值应控制在5.2左右;二级吸收塔入口SO_(2)质量浓度应控制在1200 mg/m^(3),浆液pH值应控制在6.0左右。
    • 许雨若; 王随林; 穆连波; 鲁军辉; 王鹏
    • 摘要: 节能提效和减污降碳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针对排烟热损失大、烟气净化过程中能耗物耗高、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搭建烟气热回收与净化耦合实验系统,研究烟气与吸收液直接接触换热及吸收净化过程中,吸收液分别为水与NaOH溶液时,不同液气比和被加热水流量对烟气热回收和吸收净化性能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在烟气平均进口温度为146°C、平均水蒸气质量含量6.3%、液气比3~11 L/m^(3)条件下,吸收液为水时烟温降到41.3~47.2°C,烟气余热回收的节能率为8.9%~12.1%,随被加热水流量增大而提高,随液气比增大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趋于平缓;在烟气进口SO_(2)质量浓度为730 mg/m^(3)、吸收液分别为水和NaOH溶液时,对SO_(2)吸收率分别为21.2%~46%和43.9%~60.9%,吸收率和余热回收的节能率均随液气比增大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增速变缓;烟气余热回收降低出口烟温,有助于提高烟气净化效率;应综合考虑节能与净化及水泵能耗等确定最佳液气比。实验系统兼具节能与净化功能,为烟气净化协同余热回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申震; 祁志福; 刘飞; 厉宸希; 杨睿; 翁建明; 王亮
    • 摘要: 采用散堆填料塔研究了循环吸收及单程吸收两种方式对模拟燃煤电厂烟气碳捕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吸收条件下当贫液中Na0H浓度较高时,CO_(2)吸收过程主要受气体扩散过程控制,捕集率较高,贫液中NaOH浓度降低至一定值时,CO_(2)吸收过程逐渐转化为反应速率控制,捕集率迅速降低,吸收液气比为10 L/m^(3)时,贫液中NaOH浓度在1.5 mol/L时CO_(2)捕集率出现转折点,转折点捕集率为97.2%,吸收剂转化率85.7%,单程吸收条件下液气比7.5 L/m^(3)捕集效果最佳,CO_(2)捕集率98.4%,吸收剂转化率87.9%。
    • 邓有凡
    • 摘要: 为提升除尘器性能,研究优化了KCS-180D矿用湿式过滤除尘器喷雾单元,并从声源控制途径展开了降噪研究。通过对传统喷雾单元现状分析,根据顺风喷雾雾粒运动轨迹微分方程,研制了一种可降低雾粒损耗、提高雾化效果和除尘效率的环形喷雾单元;分析发现噪声异常原因是风机导叶结构布局不合理,使流体发生紊流导致噪声异常,并通过试验得到验证。根据研究成果优化设计后,除尘器性能得到提升:液气比降低了10%;总粉尘除尘效率提高了4%、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提高了8%;除尘器整机噪声降低了17.6 dB(A),降低率为16.5%。
    • 吴泽豪; 刘定平; 邓振兴; 夏松
    • 摘要: 以某24.9 MW燃用高硫油远洋船舶动力机组为对象,设计了一套基于海水旋流雾化烟气处理系统。通过实船改造、安装,在燃用含硫率为3.5%重油条件下对系统脱硫效果进行实验,研究了液气比、烟气流速、雾化压力、入口烟气温度对脱硫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机组负荷剧烈变化下,出口烟气S/C,进出口洗涤水pH、PAH和浊度均可满足公约排放限值。
    • 贾西部
    • 摘要: 以国内某600 MW燃煤机组脱硫系统现役的双塔双pH值串塔湿法脱硫工艺为例,通过与旋汇耦合单塔工艺、双pH值单塔工艺进行比较,分析吸收系统、风烟系统、公用系统耗电量的差别,并从液气比角度分析浆液循环泵对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厂用电量的影响,综合考虑燃煤电厂的发展定位确定脱硫工艺改造的必要性.
    • 祁惠珍; 赵芳; 王红玉; 冯静; 韦小兵
    • 摘要: 针对一定液气比(0.1~0.3)下油气两相动压密封,利用几何软件建模并划分结构化网格,将计算域导入Fluent计算,分析液气比对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气比越高,端面流体的动压效应越强,动压密封的气体泄漏量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降低,液体泄漏量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增大,开启力和流体膜刚度都随着液气比的增大而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